叶文贵:八十年代的勇者,却被时代浪潮淹没的拓荒者
2024-11-25 01:10:25发布 浏览229次 信息编号:10009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叶文贵:八十年代的勇者,却被时代浪潮淹没的拓荒者
时代总是带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某个时代,一些杰出、超然的明星,总是难以被当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所接受,最终悲惨地淹没在时代的尘埃之中。
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勇敢的先锋。他本来可以拥有巨额财富,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自己跳了起来。他已经实现了梦想的果实,但他却孤立无援。时代的浪潮没能在那个时代给予他更多的空气和养分,他也耗尽了家产,但最终野心没有实现,功绩和名声都被隐藏在内心深处。直到历史掩盖了他勇敢前行的每一丝痕迹,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他的名字叫叶文贵,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20世纪80年代,叶文贵的名字经常与“温州首富”、“温州模式标志性人物”、“中国造汽车第一人”等亮眼字眼一起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他就已经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辆世界领先的电动汽车。在当今电动汽车大放异彩的时代,如果叶文贵还在的话,他可能已经从被世人嘲笑变成了被世人嘲笑。
01
聪明的温州人
叶文贵1950年4月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县金乡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祖父起就开始做生意。二叔是公司的创始人,当时生产的凤凰牌自行车家喻户晓。
20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青年叶文贵以革命激情投身于革命事业。最后,他被分配到黑龙江七台河排队。受家族商业文化的影响,叶文贵从小就有商业头脑,经常做一些小生意。
精明能干的叶文贵很快就发现了商机:把那里的黑木耳运到浙江,然后把浙江的茶叶和虾米销往东北。后来,他利用东北物美价廉的木材资源,与几位老乡办起了铲柄厂。
1978年叶文贵离开黑龙江七台河时,他已经成为七台河首富!据当时同伴的回忆:叶文贵根本就没有像知青一样生活!当时,其他知青都住在茅草屋里。他建造的四间砖房是七台河最大的。他戴的手表是二十五钻梅花表。城里只有两个人。一件的价格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年薪。 ;离开时,他口袋里有6万到7万元。在物质匮乏的1978年,这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
1978年底,叶文贵回到家乡金乡镇参加工作。然而,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放弃了打铁工作,回到了当时已经是温州经济核心城镇的苍南县金乡镇,重新开办了工厂。原来是:民政局的工资只够抽根烟,但每天还要喝一瓶茅台,要11.7元。
当时他有8万元存款,已经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他是绝对不愿意为了一口铁饭碗而死守山城文成的;最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彼时,在金乡,以生产铝制徽章、标牌为主的家庭工厂已悄然兴起,标牌在召唤着、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参观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叶文贵发现金乡商机很多,到处都是钱。
他先后创办了铝压延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膜厂、包装材料厂、电池厂、微机仪表厂等六家工厂,一家家走红。在温州市场,叶文贵很快就成为了主导厂商,所有国企都悄然撤回了同类产品。
叶文贵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方面始终领先一步。他千方百计引进大学生到公司工作,实行无师自通的股份合作制,体面地发行股票。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发行的民营企业股票。
“没完没了的钱、没完没了的工厂、没完没了的债务”成为叶文贵专属的创业名言。 20世纪80年代初,当“万元户”还是致富的代名词时,叶文贵已拥有千万资产,成为温州首富。
那段时间,用叶文贵自己的话说:赚钱就像印钱。叶文贵是那个特殊时期的英雄,是一颗闪亮的明星。和叶文贵做生意的人都说,叶文贵太聪明了,脑子转得比谁都快,没人能跟上他。
02
非官方材料
县领导看中了叶文贵,相信他能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县长多次看望他,告诉他为家乡做贡献不仅仅是办好自己的工厂,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新闻。据悉,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家居业专业人士叶文贵被县政府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个体私营企业主实际上已经成为正经官员。这确实是一个例外。这是中国改革的“第一”,只有温州人才能完成。
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考察温州。绕了叶文贵工厂三圈后,他说自己是“新型企业家”;来自加拿大的机电工程教授鲍勃·惠(Bob Hui)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望叶文贵,他钦佩地说:“我没想到在中国农村,会有像你这样的奇怪人。”
当上领导后,叶文贵变得更加忙碌。除了管理工厂、经营业务之外,他还要不断地参加会议。那种荣耀和兴奋的感觉过去后,他就有些疲倦了。这个官职太累了。
叶文贵显然与官场格格不入。他觉得开会占用了很多时间,考验着他的耐心,让他非常恼火。他经常要求:把材料给我看,我不参加。新华社温州知名记者张和平对叶文贵表示深切同情,写了一篇题为《叶文贵当副区长的烦恼》的内部材料。随后,领导作出指示。后来,叶文贵被悄悄解职。
虽然被撤职,失去了成为红顶商人的机会,但这依然没有影响叶文贵在当地的影响力。
叶文贵的许多生活怪癖开始在民间流传。有人说他每天喝一斤白酒,而且只喝茅台酒。有人说他晚上不睡觉,一边喝酒一边思考事情,或者是在画各种机器的蓝图。有人说他喜欢现金,不喜欢支票。他每次去银行,从银行出来时总是背着一个大袋子。大袋子鼓鼓的,沉甸甸的,只能扛在肩上。
叶文贵的表弟薛成平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叶文贵喜欢喝茅台酒确实是事实。年轻的时候,喝一斤酒是没有问题的。后来年纪大了,喝一斤酒就醉了。但叶文贵平时喝的同春酒最多,偶尔也喝点竹叶青。他只有高兴的时候或者好朋友来的时候才喝茅台酒。
薛成平经常去他家汇报工作,叶文贵还邀请他一起喝酒。薛成平说,叶文贵可以喝一晚上,第二天就蒙着头睡觉。因此,叶文贵不喜欢参加亲戚朋友的宴会。他还没到喝酒的地步,宴会就结束了。太无聊了。
叶文贵确实喜欢画画。他画了各种机器图,还画了余杭街老房子的改造图,其中包括叶氏宗祠后期的建筑图。他在这个领域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是一个天才。
03
自己造车的旅程
1988年,风头正劲、拥有千万资产的叶文贵突然停止了一切生意,拒绝了所有人的探访。
有句话说,叶文贵的造车梦始于黑龙江知青时期;另一种说法是,有一天,叶文贵在电视上了解到,台湾和大陆共有16家汽车制造商,但没有一家有中国品牌。所以,他决定,要为这一口气而战。
叶文贵在温州最好的华侨饭店租了一间套房,开始招兵买马。邀请了航空航天、船舶、冶金等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温州。叶文贵提出了“星期六工程师”计划。那些专家可以继续在大城市工作,也可以周末抽出时间来金乡,帮助叶文贵攻克造车难关。
从研发到上线,叶文贵只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这辆被叶文贵命名为“叶峰”的白色小车,充电8小时可行驶200公里,这在当时也是世界领先的。
1990年,“野丰1号”获得国家新产品证书。也就是说,叶文贵制造的汽车获得了身份证。然而,叶文贵很快发现,“野风1号”的致命缺陷不是外观、舒适性、发动机,而是电池寿命短、续航能力差。这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1990年10月,混合动力汽车“野风2号”诞生。叶文贵在中国电动汽车研讨会上交流了“野风2号”的成果,吸引了众多专家和厂商的关注。
1994年秋,《夜风3》诞生。这是叶文贵理想中的电动汽车,最高时速109公里,充电三小时,续航里程200公里。贝壳红色的体态和流畅的线条,宛如美丽女子的身材,玲珑剔透,雍容华贵。门不是侧向拉开,而是像螳螂手臂一样向上打开,新颖而优美。散发着时尚感。叶文贵对《叶枫三号》非常满意。内饰和外观都符合他对车的要求。
汽车造出来后,摆在叶文贵面前的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在造车之前,叶文贵只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造车;二是如何造车。另一个是如何制造更好的汽车。
然而,越往前走,问题就越多、越复杂:
第一个问题是,谁来出售他制造的电动汽车?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有多少人能买得起他的电动汽车?
第二个问题是他买的电动汽车如何充电、在哪里充电、谁出资安装充电桩?
第三个问题是,即使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他又如何解决整车量产的问题呢?第四个问题,后续资金如何跟进?等等。
当时,电动汽车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如果要实现工业化,那就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甚至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网络,需要全社会更多的资源来形成产业配套设施。以叶文贵来说,显然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扭转局面的。
为了造一辆汽车,叶文贵投入了4000万多元,耗尽了家底。叶文贵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感到孤独。
04
被拒绝和放弃的机会
那时,叶文刚的造车梦就像是一场堂吉诃德式的悲剧。叶文贵比今天的特斯拉早了30年。三十年前,一切条件还不够成熟。叶文贵的失败是一场悲剧,也是时代注定的终结。
其实叶文贵当时也有一些机会,但是要么被耽搁了,要么被自己拒绝了。
1992年初,我找到叶文贵,希望合作,并计划投入5000万前期资金。当时,叶文贵决定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并开始小批量试产,而这恰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然而,这一合作并未实现。因为对方想把电动汽车变成温州和深圳联合开发的项目,温州市政府领导说这是温州四十年来最重要的科技项目,不能这样卖给你。多年后,叶文贵说起往事仍充满遗憾:就这样将他们拒之门外,真是可惜。
1993年,野风三号刚刚下水。来自加州的电动汽车专家罗伊·凯勒不远千里来到金乡。他想认识“奇葩”叶文贵,更想认识“叶枫3”。
叶文贵驾驶“野风3”,带着罗耶·凯勒先生兜风。他们从温州一路“开车”到海口(金乡下辖的一个小镇)。对于叶文贵来说,当然不仅仅是搭车那么简单。他正在向凯勒先生展示他的“野风三号”。这不仅仅是一场展示,几乎是一场炫耀。
对于凯勒先生来说,当然不仅仅是一次乘坐,他更多的是检验和测试“野风3”的性能。
从海口回来后,凯勒先生立即向叶文贵提出了“结婚”的要求。叶文贵当然高兴,但凯勒先生提出了要求:“叶峰”这个品牌必须放弃。他的理由非常有道理。他无法以“叶峰”品牌进入美国市场。
对于叶文贵来说,放弃“叶锋”这个品牌,就像他的孩子无法承受他的姓氏一样。叶文贵坚决不同意。结果,这次合作也变“黄”了。一周后,罗伊·凯勒带着遗憾离开了金兰。叶文贵也失去了最后一次获得投资的机会。
此时,叶文贵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曾帮他拒绝了深圳投资者的温州政府身上,希望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资金支持,但现实却让叶文贵再次失望了!叶文贵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千万以上的债务! 1995年,叶文贵关闭工厂,开始闭门感谢客户!
叶文贵本来开了六七家工厂,最后只剩下一家包装厂了。叶文贵几乎把厂里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了表弟薛承平。 “工厂里只剩下一台20多年前的旧机器,工人也不多。年利润只有几十万元。 ”薛成平说,与以前相比,叶文贵这几年赚的“钱不多”。
05
英雄与悲剧
1997年,日本丰田公司开发出第一款混合动力汽车,震惊世界,当年销量18000辆。此时,叶文贵仓库内的“叶风三号”油漆已剥落,车体出现锈斑。叶文贵和他的车一样,沉默不语。
2000年,吴晓波在《大败1》序言中写道:
我必须在这里写下一段重要的文字。几年来,直到我写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始终以一种崇敬和虔诚的心情面对每一位在风雨中前进或跌倒的中国企业家。我时常想起几年前采访过的一位温州农民企业家。
他是20世纪80年代温州非常有名的厂长。他的塑料厂每年利润数百万元,他还曾被选为当地副市长。从八年前开始,他突然辞去公职,卖掉工厂,关门大吉,并宣称要打造第一辆国产电动汽车。八年来,他满腔热情地沉浸在自己的誓言中,并为此倾尽了自己的千万家产。
在他巨大的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工具,我看到了他一锤一锤打造的汽车。这是一辆门可以向上抬起的巨型汽车。一次充电一晚上可以行驶一百多公里。从量产和商业的角度来看,他创造的其实是一堆可以跑掉的废金属。然而,他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妻子和孩子,却没有一个人敢向他指出这一点。
事实上,有一天,当他自己意识到这一点时,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在一个寒冷的深秋日,在令人心痛的雨中,中国第一个立志造电动汽车的中年人向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喋喋不休地讲述着他的梦想,一个注定一事无成的荒唐梦想。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中国农民,用自己的前途、生命和金钱,无怨无悔地用原始的锤子和机床,努力摘取现代工业的明珠。
那一刻,我转过身去,忍不住泪流满面。在动荡的时代,一代中国人在走向现代工业文明时的种种追求和幻想,甚至他们的浮躁和天真,都不应该被嘲笑和轻视。当温州厂长关上门,嘎嘎作响地制造中国第一辆电动汽车时,当本书中提到的那些充满激情的企业家一个个呼啸着登上舞台时,我想这是对他们悲惨故事的极大致敬。此举值得真诚的理解和掌声。
叶文贵告诉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吴晓波来金乡只见过一次面,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开……然后就有了这段影响他余生的文字。叶文贵生前一直对《大败》中的这段话耿耿于怀,认为这种评价对他不公平。此后,他拒绝了所有媒体采访要求,彻底“隐藏”自己。
06
凄凉的傍晚
在叶文贵生命的最后10年里,这个曾经的传奇人物又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养天鹅、植树、研究建筑,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叶文贵的“家”就在工厂里。工厂一角,沿着钢板楼梯上二楼,有三四个房间,分为客厅、厨房、卧室。
叶文贵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学习建筑上。他的房间门口放着他牵头为村里修建的祠堂的未完工模型。叶文贵的卧室里随处可见有关建筑的书籍:床头放着《清代木结构古建筑》,沙发上放着《中国古代建筑施工技术》,床头放着《中国建筑史》。茶几。每本书都有折角和做笔记的痕迹。
但叶文贵的妻子陈星初表示,他将造车信息保存在两台电脑上,仍会经常打开查看。因此,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没有放弃造车的梦想。
叶文贵的儿子在清华大学汽车制造专业。
2017年3月13日凌晨5点,“温州模式”早期标志性人物、前“温州第一能人”、首富叶文贵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8岁。
讣告写道:葬礼简单,不送花圈。
参考
1、哲贵《金香》,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
2、白家豪,铁锤侃侃,“中国混合动力汽车第一人,从温州首富到负债累累,只为造车”。先锋叶文贵 2020年4月29日
3、浙江新闻客户端李志正、王一民《造汽车第一农民》叶文贵:“大败”对我不公平》,2017年3月15日
4、白家豪、蒋东文《叶文贵:电动汽车鼻祖,30年前差点在中国造了一辆特斯拉!》 》,2021年1月14日
5、搜狐《温州前首富叶文贵去世,其传奇人生令人震惊!》 》,2017年3月14日
-结尾-
投稿及内容合作|
广告及商务合作|
点击“寻找”,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