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直销店变24小时便利店,LVMH集团否认合并传闻

2024-12-08 05:04:16发布    浏览136次    信息编号:10228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奢侈品直销店变24小时便利店,LVMH集团否认合并传闻

4月8日,曾经实现日营业额20万元的奢侈品直营店,如今变成了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下图)。 2014年底,这家奢侈品直营店客流量恒定(如上图)。

日前,国内媒体援引国外时尚媒体的报道称,美国路易威登宣布与意大利古驰集团达成合并协议。合并后,两家集团将保持各自品牌的独立运营。该消息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但4月7日,LVMH集团中国正式回应此事,称此次合并是假消息,根本不可能。

虽然两大国际超一线奢侈品牌的合并纯属愚人节玩笑,但奢侈品集团在中国的日子确实过得并不轻松。与前两年奢侈品牌光芒四射、明星璀璨不同的是,在当下的长沙市场,一些吸引了无数镁光灯的品牌却悄然退出……

曾经创下单日20万元销售纪录的奢侈品牌综合店已经消失。

星城奢侈品牌的日子并不好过

4月7日,记者在长沙开福万达广场看到,LVMH集团旗下手表品牌泰格豪雅定位高端奢侈品,基本款售价4万元左右,在长沙开福万达广场开设专卖店。商场一楼卖给了一家意大利公司。珠宝品牌更换。

这并不是近期第一个退出长沙的奢侈品牌。 2015年,因笑脸包、尴尬脸包而引起时尚界关注的大品牌Vertu,以及曾经风靡一时的高端手机品牌Vertu,纷纷退出了多年来一直驻足的高端卖场。多年来,已被一些价格相对实惠的男装和配饰品牌所取代。 。

不仅如此,一些曾经销量惊人、市场前景广阔的奢侈品综合店、精品店也陷入了经营困境。开福金街上,曾经在2013年、2014年圣诞夜销售额分别达到20万元、11万元的LK欧式奢侈品店万达已经关门,取而代之的是一家24小时便利店。 “这里已经开业半年了,生意还不错。”便利店店员说道。

此外,一些曾经入驻五一商圈知名商场、生意红火的奢侈品综合店,如米兰公园,也已经消失。原专柜的品牌服装销售相当红火,全场有3到3人。 50折、60折至20折的低折扣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驻足。

站站路一位销售奢侈品和二手货的商家表示,2015年以来生意清淡了很多,二手货消费者也比过去更加谨慎。

精品店和轻奢品牌很受欢迎

家住星沙碧桂园的金女士也是长沙高档商场的常客,她回忆说,两三年前,如果商场偶尔推出大牌特卖,他们就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逛逛。一起“抢货”。 “那个场景无论是放包包的地方,地上都能看到LV、Gucci的身影,场面非常壮观,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近两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逐渐发生变化,一些价格相对实惠的奢侈品牌、精品店、设计师品牌开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长沙经营一家欧洲买手服装店的王女士,生意非常好。她的店主要销售欧洲时尚品牌服装、配饰和箱包。顾客群与过去商场的奢侈品消费群类似,生意十分红火。以2016夏季新款白色连衣裙为例。店内售价为4800元。虽然比国产品牌高了一点,但对于一件动辄上万元的奢侈品牌服装来说,还是相当实惠的。

记者注意到,在长沙,独立设计师品牌综合店正悄然成为市场热点。位于中山馆附近的一家设计师综合买手店生意很好。据了解,该店每年春秋两季定期在店内举办小型新品发布,并邀请店内VIP参观、试穿、购买。 “经过几年的经营,一些客户已经形成了长期的购买习惯,一场好的发布会能卖出十件左右。”该店负责品牌推广的工作人员表示。

奢侈品牌年报显示疲软迹象

从近期各大奢侈品牌公布的业绩来看,奢侈品在国内市场显得有些尴尬。

2015年,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实现年收入357亿欧元,增长16%。其中,LVMH第四季度销售收入为104亿欧元,同比增长5%。 LVMH表示,中国市场疲软的影响被欧洲、日本和美国市场的良好表现所抵消。

进入2016年,该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亏损不会停止。今年3月底,LVMH集团旗下最大品牌LV关闭了位于上海淮海中路力宝广场的专卖店。这是该品牌首次关闭上海门店,原因依然是“战略调整”。此前,该品牌位于山西太原的门店也已关闭。

此外,拥有著名珠宝品牌的瑞士奢侈品集团历峰集团( Group)也公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由于欧洲旅游业降温以及亚太地区手表需求下降,该集团第三季度总收入下降约29.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 “低迷的销售环境将持续到第四季度,营业利润也因门店租金的不断上涨而受到削弱。”历峰集团发言人表示,该集团将于5月20日发布全年业绩公告。

团体也有困难。今年3月,该品牌关闭了位于浙江省温州财富中心广场的旗舰店。该集团发言人表示,由于香港、澳门等地客流大幅下降,这些地区的销售额第三季度将下跌超过20%。这家向来以清新风格深受女性消费者青睐的全球第二大奢侈珠宝品牌,2016财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和利润率双双下滑,销售额为12.1亿美元,同比下降5.6%。这是该品牌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下滑。净利润1.87亿美元,同比下降4.6%。

一些奢侈品牌“选择了错误的道路”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奢侈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增速高达30%,随后几年快速下滑。下降到7%,到2013年仅为2%。奢侈品销售增速的持续下滑也表明国内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在长沙,无论是大奢侈品牌还是轻奢品牌都开始放下自己的价格,推出特价销售——特价销售和综合整合销售。这些品牌推出的促销活动“过于频繁”,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虽然这只是一些过季款式的清仓行为,但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销售疲软、清库存压力的表现。

湖南商学院教授殷媛媛认为,奢侈品牌对中国市场判断不足、对中国消费者消费需求了解不够,也是其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为了响应国内的反腐政策,一些奢侈品牌对产品进行了‘去标识’,认为这样可以让消费者低调地购买和使用品牌产品,这一点在购买基于品牌的东西时很重要。”他们的名字。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可以说是捡到了芝麻,丢了西瓜。”另一位奢侈品行业观察人士也向三湘都市报《创周刊》记者表示,这一举措不仅没能帮助品牌提升其业绩,相反,其国内销量进一步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他认为,随着国内一线城市消费力趋于饱和,不少品牌急于拓展市场,争夺二三线城市的地盘。事实上,一些城市还没有达到消费能力的水平,这也导致一些品牌不得不亏损关闭运营。

2015年底,与青岛著名高端奢侈品购物中心青岛海信广场“同出一辙”的长沙海信广场正式开业。今年3月至4月,商场进入品牌密集开业期。从目前在商场开业的品牌以及宣布引进的品牌来看,潘多拉、潘多拉、MCM等都属于轻奢风格,并没有走集团长期以来的高端路线。商场招商部相关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这是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对经营路线的调整。希望商场打造成精致轻奢的概念,主要针对相对年轻的消费群体。

花不长久红靠变化

奢侈品集团的掌门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消费者通宵排队,等待拿钱购买自己的限量版产品。即使店员的态度有点不愉快,也不等同于能买到限量版的名品。相比之下,他的“荣誉”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他们习惯了被人仰视,习惯了让消费者追随他们的脚步,但很多时候却忘记了停下来,倾听市场的变化和声音。如此一来,奢侈品集团在已经开始的市场变化面前却受到了抑制。

有消费能力的顾客数量并没有减少。消费者仍在购买。他们只是选择产品更满意、服务更周到的品牌。这让奢侈品巨头们有些措手不及。更让消费者心寒的是,卡地亚、阿玛尼、爱马仕等众多奢侈品牌在中国频频被曝出抽检质量不合格、售后服务不完善等各种问题。品牌商一贯的强硬态度也让他们有些沮丧。人们不寒而栗。

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明白中国有句谚语“花开不息”。

事实上,无论是尝试发展电商渠道、主动推出有吸引力的折扣,还是增加产品品类,奢侈品牌首先必须严格把控服务质量,同时能够根据情况调整品牌管理、执行和产品。市场随时变化。在设计等诸多方面,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