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现象为何屡禁不止?从生产端到法律定义的深度解析

2024-12-15 09:17:38发布    浏览154次    信息编号:103223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假货现象为何屡禁不止?从生产端到法律定义的深度解析

从早年村店里销售的“康帅福”、“奥利粤式饼干”,到近两年,网购平台屡屡陷入“山寨”、“假冒销售”的漩涡。

假货似乎永远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

现阶段,我国法律对“假货”尚无明确定义,主流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假冒其他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

二是产量、质量不达标,性能应降低或消失。

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会损害正规品牌和消费者的利益。

所以,在现在这个注重产权、追求产品质量的时代,大家基本上都在喊假货。

但即便如此,假货依然在各个行业随处可见,我们不得不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从生产方面来说,假货的利润太大了。

一个正规的产品要被市场广泛接受,一般需要经过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品牌价值建设、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

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是“烧钱”。

以营销为例,一个动态开屏广告的起价可能高达每天85万元。

按每月30天计算,广告投入为2550万元。

对于假货来说,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毕竟他们的基础是“仿制品”,品牌效应是替代正品,质量不需要严格保证。

擦除这些之后,生产成本显着降低。

如果以低于正品但远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利润自然是不可估量的。有些产品的利润甚至可以达到六七倍。

其次,从消费者端来看,有两种情况:

一是识别能力差,导致上当受骗;二是明知假货却仍趋之若鹜。

前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就像当年的“雷比”和“雪碧”、“奥利悦”和“奥利奥”。

仅一字之差,不同的字却极为相似,不仔细看根本就找不到。

尤其是当两种看起来一样的产品放在一起时,人们自然会选择便宜的,无意中买到了假货。

当货品不是太贵的时候,很多人都懒得去理会卖假货的商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售假行为。

后一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奢侈品领域:

总有一些人爱慕虚荣,但收入却无法支撑购买昂贵的正品,于是设计更加精美的假货就成了“客人”。

2021年,某知名鞋品牌“炒鞋”话题成为各平台热搜话题。

不仅价格在短时间内暴涨,而且还经常断货。

但为了跟上时尚,很多人不得不购买,所以假货就有了可乘之机。

《时尚芭莎》曾报道称,全球假货行业交易额超过600亿美元,奢侈品占十分之一。

尽管品牌不断打击假货,但不少假货仍然傲然走在大街上。

据2022年数据显示,购买奢侈品时,除了奢侈品牌官方渠道外,其他渠道的假货率高达80%以上。

尤其是通过微商购买,假货率达到惊人的95%以上。

目前,市场上假冒奢侈品的数量是正品的六倍。

这些买家有多少被骗了,又有多少“知假买假”?

正如网友吐槽的那样:“一块手表1800万,180块钱就能买到一块同样品质的手表?谁能这么傻?都是故意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心存侥幸,在商家的哄骗下,相信自己以极低的价格买到的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正品。

比如,今年6月,黄浦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售假案件。

商家在直播间里不停地说:“我卖的都是正品,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没有纳税,走私的。”

于是,徐先生以53.8元的价格订购了一条“LV”牌皮带。原来,这条腰带完全是假的,只值几块钱。

徐先生的这个过程完全正确吗?他愿意冒着违法的风险去购买奢侈品。

由于卖家和买家之间的“双向抢购”,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上屡屡被禁。

有些人认为购买假货不应该受到批评。毕竟很多时候假货的质量和正品差不多。卖家赚钱,消费者省钱,这是两全其美。

但假货的质量没有保障,不少商家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存在安全风险的原材料。

中国新闻网曾报道称,不少攻击性美容产品中含有“老鼠屎、人尿等有毒物质”,会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因此,假货被人们厌恶并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参考

金融界“315”,为何假货依然猖獗? 》

论文《315观察丨谁在山寨谁:识别“山寨食品”不应该留给消费者》

央视新闻客户端《原价1500的国产鞋涨到49999?“炒鞋”谨防“鸡飞蛋打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