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黄花梨紫檀包袱盒:工艺独特,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2025-07-24 04:01:23发布    浏览14次    信息编号:11375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清乾隆黄花梨紫檀包袱盒:工艺独特,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清乾隆 黄花梨紫檀包袱盒

观复博物馆藏

此包袱盒形状规整,带有子母扣,能够灵活开启闭合。底部配备的底座,从其工艺和包浆来看,应是原装配套。底座的设置不仅增强了摆件的稳固性,更彰显了古人对该器物的珍视。此包袱盒或许曾是乾隆宫廷或王公贵族的珍藏。

清乾隆 黄花梨紫檀包袱盒

观复博物馆藏

该材质运用独特,将黄花梨与紫檀巧妙融合。匠人需先以紫檀木板制作包袱盒的骨架,运用减地技术,使八个边角低于整体平面,随后在减去的地形上粘贴黄花梨木板。这种做法可称为“贴皮”工艺的革新运用。

如今人们认为“贴皮”是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段,然而古人在使用贴皮技术时,其目的并非如此。在明代,尤其是明式家具中,我们常能看到贴皮家具的身影。这些家具大多产自苏州、北京等地,这些地方距离广东、福建等进出口城市较远,硬木材料稀缺,工匠们不得不将次等材料置于家具内部,而将优质材料贴于表面。这样做一来是为了节约材料,二来是为了迎合那些追求价格低廉硬木家具的消费者。清代时期,宫廷家具中亦不乏采用贴皮工艺的,这主要是由当时材料供应紧张所导致的。这类贴皮家具,其拼接缝隙极其细腻,若非仔细观察,几乎难以发现。

清乾隆 黄花梨紫檀包袱盒(俯视图)

观复博物馆藏

此包袱盒之所以选用贴皮,并非出于节约材料之考量,实则旨在展现不同木材色彩的强烈对比。早在古代,人们就已深知紫檀的特性,只要打磨得当,便能呈现出如丝绸般的光泽。因此,此包袱盒宛如在黄花梨盒上以黑色丝绸进行包裹,色彩对比十分鲜明,因而得名“包袱盒”。这种独特的制作手法,堪称匠心独运,充分彰显了古人的智慧。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包袱”这个词汇我们都很熟悉。它指的是在物体外部用布料进行包裹,这样做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便于携带。在古代,由于没有塑料袋和纸袋,人们运送物品时,体积大的物品通常用布袋,而体积小的则常用褡裢或包袱。

目前所知的最早类似包裹形式可追溯至唐代,这种捆绑技艺自那时起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我们在众多电视剧中屡见不鲜。这种绑扎技术在日本被称为“风吕敷”。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这种绑扎技艺起源于日本还是中国。我们只能确定的是,这种绑扎方式在中日两国都曾广泛使用,只是称呼各异。

然而,在清代以前,这种丝带盘绕成结的图案仅限于人物服饰的飘带或是捆绑物品的细节部分,并未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段。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五代时期,由顾闳中所创作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摹本)中,描绘了一位女性,其腰间所系之带采用了蝴蝶结的样式。

明永乐 青花一把莲纹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朝最为盛行之际,这种技艺被纯粹用作炫耀手段,其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诸如景泰蓝、瓷器、料器等多种材质。

清雍正 铜胎画珐琅包袱纹盖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嘉庆 粉彩缠枝莲纹包袱瓶

观复博物馆藏

这种包袱盒的首次亮相可追溯至清朝皇宫,并且有详尽的官方档案作为证明。

清雍正 描金彩漆包袱纹长方形盒

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年间,于养心殿造办处存档的资料里,有关制作包袱形状的漆盒的记载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雍正五年,郎中海望受命:朕所交由造办处完成的各项工艺制品,均为朕亲自指定的任务,目前造办处拥有工匠数百人,何须闲置?你们需为他们寻找一些工作。在三月初十,绘制了一张包袱式盒子的图案,呈送给裕亲王审阅,王下令:你们可按需制作。到了十月二十九,制作了九件各色彩漆锦纹的包袱盒,怡亲王和信郡王已将它们呈上。

雍正十年,首领萨木哈拿出两件洋漆包袱式盒,告知宫殿监督领侍陈福传达圣旨:这盒子的样式非常出色,应按照此样式制作黑漆和红漆的盒子,同时也要制作一些绘有花卉图案的漆盒。另外,有一件盒子的底部有洞,无需按照这个样式制作。钦此。到了十一年五月初一日,按照要求制作了两对漆盒,以及一对原样漆盒,由司库常保和首领萨木哈呈上,任务完成。

这种装饰手法,即以锦袱包裹为元素,其起源可追溯至清朝雍正时期,及至乾隆年间,它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而且其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了多种材质之中。要运用这种手法,通过坚硬的材料来展现包裹物的柔美,非得技艺高超的工匠不可。

清乾隆 黄花梨紫檀包袱盒(内部)

观复博物馆藏

揭开盖子,可观察到内部分为三格,其底板和隔板均由黄花梨制成,色泽鲜明。抽屉面板采用紫檀木,以与紫檀框架保持一致,而其余部分同样选用黄花梨。在抽屉尾端顶板处,设计有一个孔洞,便于插入销子,既能防止在搬运过程中抽屉频繁移动,又能有效阻止他人轻易开启。

在明代末期,大量硬木的涌入使得我国工匠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中国家具的工艺水平提升至令全球惊叹的高度。我国古代家具的奥秘,若非亲自深入探究,实在难以领略其精湛的技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