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黄花梨器物三件:大笔筒、折叠镜架与南官帽椅
2025-08-12 09:03:47发布 浏览10次 信息编号:11513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LOT.101 明末/清初 黄花梨大笔筒
尺寸:19.9×22.5cm
大号笔筒也可用来收纳卷轴,这件器物拥有自然的流动纹理,显得生动好看,器身从沿口往底部逐渐收窄,形态别致,耐人寻味。
LOT.102 明末/清初 黄花梨折迭式镜架
尺寸:21.3×28×28cm
这种镜框样式在明代图画里很普遍,框架的托板互相拼接成格子,正中间的方格镶嵌着角牙,雕刻成海棠的形状,下面一格安装着荷叶造型的托子,可以上下调整用来固定铜镜。托板和支撑架的两端都有轴,插入底座的凹窝里,能够转动支撑托板,或者折叠平放在底座里面收起来。
LOT.103 晚明 黄花梨攒靠背南官帽椅
尺寸:93×56.3×45.3cm
搭脑两端用挖烟袋锅榫与后腿上截连接,穿过椅盘,使腿足成为一木连做。扶手采用三弯弧形圆材,飘肩出榫,纳入后腿上截前端,以挖烟袋锅榫与前腿鹅脖连接,穿过椅盘,同样实现腿足一木连做。扶手中间部分,用上细下大的三弯形圆材做联帮棍,纳入扶手下方,并与椅盘抹头的臼窝相接。靠背板由两根沿线弯材连接搭脑,与椅盘后大边中间的两根横材组合,将整体分为三个部分,上段嵌入雕刻精美镂空花饰的牌子,牌子中间镶嵌着楠木瘿子,下端安装了带有叶片纹饰的亮脚。靠背的背面悬挂着麻披和灰泥。椅盘采用标准的格角榫攒边,四框内缘踩边打眼,制作了软屉,现在使用的旧席是后来更换的。冰盘微微凸起,采用混面抹头,可以看到透榫。座面下方带有耳形牙头的牙条,上方与椅盘底部齐平相接,两侧嵌入腿足。两侧和后面安装相同类型的短牙条,前方腿足之间设置踏脚枨,下方有一根素牙子,两侧各放置两根底面磨平的椭圆形管脚枨,后面放一根。
出版方面,王世襄与柯惕思合著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馆藏精品》一书,于1995年在芝加哥和旧金山发行,其内容涉及第68至69页的部分资料。
这件黄花梨南官帽椅的搭脑与大弯弧形的靠背,其线条柔和,能够很好地支撑人体背部,带来非常舒适的体感。靠背由三段组合而成,其中透光雕刻的精美花纹与亮脚的叶形装饰相得益彰。中部镶嵌着纹理华丽的瘿木板。这种攒靠背的官帽椅在明代书籍中的版画插图里时常出现,然而真正流传至今的明代实物却极为罕见。
LOT.104 晚明 黄花梨木轴门圆角柜
尺寸:157.2×88.7×44.5cm
柜顶采用标准格角榫攒边打槽,镶面心板抹头,可见明榫,下方安装两根穿带进行支承。四根柜腿为立柱起混面角,压窄线,以长短榫纳入柜顶边框,形成一透榫。活动式闩杆旁边的柜门,同样采用标准格角榫攒边打槽,装板门框起混面,压边线,闩杆与之相同。边压边线中间起混面,外侧门框两头伸出门轴,纳入柜帽与门下前腿足之间底枨的臼窝。柜门采用整块木材雕刻而成,表面纹理绚丽且布局均衡,背面配置四根连接杆,通过特定方式固定于门框上。柜体内部设有可调节的抽屉板,位于柜体中部,通过连接杆固定。中央位置安装固定式隔板,上面设有两个抽屉,抽屉面板覆盖黄铜装饰,并配有拉环。柜门底部设有水平边框,其下方安装一条简洁的牙条,两端嵌入柜脚,与底枨齐平对接。柜体两侧和背面同样装饰有类似的牙条。柜上置有三枚黄铜饰件,经敲打形成弯曲造型,旨在契合混色门框及插销杆,同时装备三个方形拉手,并配有造型雅致的悬牌。箱体内部原有的漆质填充物、蒙面织物以及漆层保护状况良好,几乎未遭破坏。
LOT.105 明末/清 树根天然画斗
尺寸:33×42×29cm
这件物品源自一块天然形成的不规则树干,经过开采获得。它原始的形态和未经打磨的表面,体现了传统根雕艺术中自然之美与精湛技艺的融合。通过轻微的加工,它成为书桌上适合放置文物的精美摆件,可以用来陈列字画。
LOT.106 明末/清初 黄花梨小箱子
尺寸:14.9×40×22.2cm
这个小箱子选用华美的黄花木打造,材质上乘且工艺精湛。箱体表面光滑,盖口和箱口处有两条凸起的线条装饰。正面配有方形铜制饰板和提手,箱身与盖子的四边都用铜片包裹加固。盖顶的四个角落安装了花叶纹饰的包角,两侧则配有方形提手。方形铜饰板和方形提手,使其整体外观与常见的圆形饰板和手环有所不同。铜饰板采用厚实的铜片制作,更显箱子稳重。这种厚实的铜制部件也能起到很好的加固效果,足以承受沉重的物品。
这种小箱子在外形上和常见的大衣箱非常相似,虽然有人称它为文件箱,但它的实际用途非常多样,可以用来存放各种资料,还有印章,以及像珠宝、现钱、白银这类贵重物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尺寸的小箱子一般都会配备提手,这说明它们经常需要被移动和携带。
LOT.107 明末/清初 黄花梨小翘头案
尺寸:11.6×35.8×11.4cm
这件带独板面的长案,拥有翘头设计,牙头部分雕刻云纹,两腿之间安装了透雕档板,腿足外撇的结构与大型大翘头案相似,整体造型别致。这种微型小案,是古代文人书房中常用的雅致家具,适合摆放文玩小件。王世襄和袁荃猷合著的《明式家具萃珍》一书中,由美国中华艺文基金会Tenth Union Inc在芝加哥和旧金山于1997年出版,第178至181页收录了两个实例。
LOT.108 晚明 黄花梨四出头高靠背官帽椅
尺寸:115×58.3×45cm
木材品质上乘,搭脑部分弯曲有力,整体轮廓顺畅,中部特意削出一个斜坡以便安放枕头。靠背板选用三弯弧形,雕刻出如意头状的花纹,通过榫卯结构嵌入搭脑下方并连接到椅盘的后大边。后腿的圆形材料上部做出榫头,插入搭脑并穿过椅盘,从而转变为方形腿足,采用一木连做的方式;前腿足也采用相同的工艺。扶手呈现三弯弧形,以榫卯方式连接到后腿上部与前腿的鹅脖之间,中间用上细下粗的圆形材料制成的联帮棍加以支撑。椅盘的格角处集边框,边缘涂抹胶,能看见透榫,下方有两根弯曲的木带起支撑作用。冰盘沿从中上部向下滑动,向内收窄至底部,压着窄平的线条。椅盘四框的内侧踩边,打孔做成软屉,现在用的旧席是后来更换的。座面下方设置沿边起线的凹陷空间,券口处有牙子。左右两面和后方是相同的素牙子。前腿之间放置一个踏脚枨,左右两边和后方则安装方材的管脚枨,都使用透榫连接。踏脚枨和管脚枨的下方各有一根素牙条。
LOT.109 晚明 黄花梨攒接卍字纹围子罗汉床
尺寸:78.6×206.5×90cm
床座采用标准格角攒边结构,底部设有四根支承带,两端出榫并嵌入大边。四框内侧踩边打眼,制作软屉,现用椰棕网替换旧席。边抹立面打洼,踩委角线至底部,压一窄平线。束腰与直牙条格肩相接,方材直腿足牙子沿边踩委角线,延续连接至腿足,整体流畅。长牙条内穿一枚穿销,贯穿床座大边,以增强稳固性。下座构件全部打洼处理。方材直腿向下延伸至底部时,内部收窄形成方形矮足,作为承托物。可拆卸的正前方与侧面的围栏,由短小的材料组合成吉祥的卍字纹样。
LOT.110 明末 黄花梨长方盘
尺寸:3.8×44.9×26.8cm
这个长方形的盘子木纹自然流畅,表面光滑没有任何雕刻装饰,底板采用整块木板制作,立墙部分向上伸展,底部则向内收敛,盘边翻卷出类似碗沿的轮廓,四个角通过燕尾明榫严密连接,底部四个角还配有小小的足垫支撑。用黄花梨木制作的盘子,无论是方形还是圆形的款式都相当罕见。
LOT.111 明末/清初 黄花梨长方箱
尺寸:18.6×51.5×26.7cm
这个箱体完全由整块黄花梨木打造。木材的纹理非常精细,颜色显得柔和而光亮。它很可能是用来存放重要物品的。
LOT.112 明末/清初 黄花梨官皮箱
尺寸:39×39×27.8cm
这个箱子完全由黄花梨木制成,连抽屉的内部和底部都做工非常细致。箱盖打开后,里面有一层平屉,下面有两扇门,门后面还设有五个抽屉。箱子的底座呈壶门式样。箱子的铜件采用厚实的黄铜,经过精细加工而成,包括面页、合页、拍子、拉手等部件。这种箱子既适合男性使用,也适合女性使用,可以用来存放梳妆用品、珠宝首饰以及其他贵重物品。同时也可以放在书桌上,方便收纳文房四宝和印章。罗伯特与雅各布布逊等人所编的《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中国古典家具》一书,明尼阿波利斯1999年版,第188至189页,记录了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类似家具。
LOT.113 晚明 黄花梨夹头榫平头案
尺寸:78.8×205.5×53.3cm
桌面采用传统对角拼接法组合框架,镶嵌整块板面,下方装置六条穿透连接的支撑带,末端延伸出支撑点。边缘部分能看见明显的榫卯结构。边框顶端呈冰盘状,从中上位置开始向内逐渐收窄,直到底部形成窄平的线条。带斜度的圆形腿足顶部开槽,嵌入光面牙条,牙条与桌面边框以肩部对接方式结合,再通过双榫头固定。桌腿之间放置两根底部削尖的椭圆形横档。桌面下方还保留着大部分的漆粉和漆层。
这种桌案的经典样式源自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形态与构造。二十世纪家具研究者最初对明式家具的兴趣集中在这类造型质朴、线条明快、表面光洁的平头案上。如今这种设计被公认为明代家具的杰出范例。这件由黄花梨制作的平头案,其结构匀称、材质优良、色泽柔和,整块面板上的木纹自然流畅、精美绝伦,堪称一级品位的明式家具杰作。
LOT.114 晚明 黄花梨云纹牙头方凳
尺寸:49.3×57.5×57cm
凳面椅盘采用规范格角榫拼接边缘并显露榫眼。四框内部边缘施踩边制作软屉,现用的旧席是更换的部件,底部安装两根弯曲的带子作为支撑。脚足外部为圆形内部为方形,在交角处起线,上端以双榫连接到座面边框。锼出的云纹牙头牙条紧贴边缘起线,两侧嵌入腿足上方与座面边框底部齐平。腿足之间设置安棱线罗锅枨,以格肩榫方式连接。
黄花梨方凳的牙头雕刻出精致的云形图案,其下方的罗锅枨子棱角分明,极为突出。传统上流传下来的黄花梨凳子,其基础样式是带有马蹄足和罗锅枨的,这种方凳的造型属于较为罕见的类型。
LOT.115 明末/清初 紫檀木小箱子
尺寸:15.5×37.5×20.3cm
紫檀木小箱子的盖子与箱身相接的地方,表面平滑,边缘有宽大的凸线,并且边缘部分加厚了,这样设计既能让箱子更加结实耐用,也有美观的效果。箱子正面有一个圆形的白铜面板,它的作用不只是装饰,同时也能保护箱体,避免被硬物撞击而受损。
这种小箱子的外形结构与常见的大衣箱非常相似,虽然有人称它为文件箱,但实际用途非常多样,可以用来存放文件资料,也可以放置印章、贵重物品,比如珠宝首饰、现钱以及银两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体积的小箱子通常都配有提手,表明它们经常需要被移动和携带。在《水浒传》中“梁山泊分金大买市”这一回的插图中,描绘了各路英雄分散时分配金银的场景,可以看到多件大小不一的箱子。罗伯特.雅各布布逊等人所著的《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中国古典家具》一书,于1999年在明尼阿波利斯出版,其第202至203页记录了该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形制相近的家具实例。
LOT.116 明末/清初 紫檀木两撞提盒
尺寸:23×34.4×18.8cm
这种多层提盒构造借鉴了食格惯用的竹制器具或普通木料,目的是为了使其轻巧且方便搬运,适合随身携带,很多明朝时期的画作以及相关图示都展现了随从外出时手持提盒的情景。
这件制作精良的提盒完全由坚硬细密的紫檀木制成,其内部隔板和底板也采用同种材质,虽然其整体构造模仿了常见的食格,但实际用途是收纳珍贵物件。罗伯特和雅各布布逊合著的《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中国古典家具》一书中,明尼阿波利斯1999年版第198至199页,收录了该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形制相近的家具实例。
LOT.117 晚明 黄花梨大素圈椅成对
尺寸:102×61.6×47.6cm
扶手采用楔钉榫方式连接两端,出头部分回转并收尾。圆形弯弧扶手底部与椅盘后大边通过打槽嵌入安装素面三弯靠背板。后腿上部与鹅脖部位出榫,纳入圆形弯弧扶手下穿过椅盘,形成腿足结构。扶手与鹅脖之间通过打槽嵌入小角牙。扶手左右两侧以三弯形上细下粗的圆材联帮棍支撑。椅盘格角攒边抹头处可见透榫,下方有两根弯带进行支承。边抹冰盘沿略微凸起混面,到底部压窄平线。椅盘四周边缘安装软屉,现用旧席是替换材料。座面底部边缘起线的凹陷处券口牙条上端与椅盘下两侧嵌入腿足的槽口底端对齐,出榫头纳入踏脚枨。左右两边配置类似牙条的构件,后方使用短素牙条。前腿之间下方设置踏脚枨,左右两侧及后方安装方材混面步步高赶枨,全用透榫连接。踏脚枨和左右两侧管脚枨下方各放置一个素牙子。
这副黄花梨圈椅整体布局干净利落,轮廓明晰,是明代家私精简、本真的典范之作。它的体态相较于同类圈椅更为挺拔,显得格外庄重。明代各类椅子都有尊卑之别,大型椅子通常作为较尊贵的座位,专供府邸主人和身份显赫的客卿使用。
圈椅属于明代家私中的三种基本椅子款式,唯有中国家具采用了圆形弯曲的扶手造型,二十世纪期间,家具创作者从这种造型中获得灵感,设计出多种现代椅子,这些作品广为人知。
LOT.118 晚明 黄花梨夹头榫画案
尺寸:78.3×155.8×71.5cm
案面边缘的榫卯结构拼接起两片木纹饰面,这两片饰面相互对称,中间夹着一块面心板,面心板下方固定着四根穿带,这些穿带延伸出端部以支撑整个案面。边框的冰盘沿部分在中部位置雕刻了两道细微的线条。带侧脚的桌腿和足部呈现甜瓜棱的线脚样式,上端开口处嵌入夹沿,沿边装饰着皮条状的线条,并且配有牙头的牙条,这些牙条通过双榫头连接到案面边框的底部。在两根桌脚之间安装了一根椭圆形的罗锅枨,同样装饰有甜瓜棱的线脚。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