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学院

2024-08-23 10:05:11发布    浏览170次    信息编号:8376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学院

关于学院

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前身为语言文化学院,为配合学校发展战略,响应中医药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和学校“双一流”建设,于2018年4月更名为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定位更加明确。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学三个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致力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字、对外汉语教学、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传播等应用型人才。学院设有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两个研究所,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工作。

作为人文特色学院,承担着多层次、多平台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语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日本神户孔子课堂、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汉语和中华文化教学,承担着学校普通话推广任务,为“双一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和“中医药文化传播”板块建设,为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支撑。

学院发展定位:传承文化、传播健康、服务社会。

学院中医药健康文化馆

专业施工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学三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600人。2017年,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天津市“十三五”综合投资应用型专业,韩国专业获批2022年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实行“大类别招生、后期差异化”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期培养计划相似;第二学期末,专业差异化;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按各自的专业培养计划学习专业课程。2018年,我校在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设传播学专业,为社会培养健康传播复合型人才。

中医+汉语言专业:注重语言训练与文化交流实践

我院代表队参加天津市人文知识竞赛决赛

中医+汉语国际教育:注重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与留学生交流

中医+传播:突出健康传播和中医文化传播

沟通面试练习

学科实力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天津市文科规划、天津市卫健委等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SCI、CS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古籍整理30余部,主编和参编教材20余部。

学院教师主持的省部级以上项目

由其主编的首套国内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第一卷荣获第十七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套丛书被华中医学会选为“2022年度中医药科普著作”,实现了我校人文学科奖项的历史性突破。

由张伯礼院士、毛国强院长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套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第一卷。

学院依托“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两大研究机构,在中医药文化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落户我院的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揭牌

2019年成功申报天津市科普基地,2021年获批天津市中医药文化推广教育基地,2022年获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正式授牌

“天津市科普基地”

文化影响

学院积极探索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实践,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师生人文素养,每年举办多场“人文大讲堂”和“中医药文化论坛”,先后邀请叶嘉莹、张伯礼、张大宁、陈宏、罗树伟、崔希良、李希光、张启成、温长录、霍春阳、赵建忠、张玲、毛嘉玲、余新忠、谭汝伟、张宇、罗树伟、罗根海等校内外文化巨擘和专家学者作人文专题讲座​​,惠及院内外数以万计的人士。

叶嘉莹名誉教授莅临我院“人文大讲堂”

实践教学

学院为学生提供包括中小学、药企、新闻媒体、医院、国际学校、海外孔子学院等各类实习基地40余个,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有摄影工作室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图文处理实验室、影音编辑室、影音录制实验室、文化传承实训工坊等面向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媒体实训平台及多个语音实验室,满足语言学、传播学、文献检索、外语、留学生汉语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教学。

学院建设有中医药文化传播实训平台,拥有多个实验室、语音实验室,总投资300万元。

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0%。学院聘请了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张启程(著名国学专家、中医文化专家)、陈宏(南开大学教授、文化学者)3名名誉教授,拥有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4人。

2017年9月,古典诗歌大师叶嘉莹(中)

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2018年9月,张其成教授

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2017年6月,全国著名文化学者陈宏(左)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人才培养

学院筹划举办“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赛”“双语演讲”“诗歌朗诵”“广告大赛”等品牌学术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学生曾获全国中医药大学“远志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国家奖学金、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天津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天津市王科昌奖学金、天津市优秀学生、天津市学生团队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荣获天津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二等奖;2020年至今,我院有15名学生荣获天津赛区一等奖。全国电视作品一、二、三等奖及个人奖各13人次,华北五省(市、自治区)电视作品一、二等奖及个人奖各13人次。

2022年我院7名学生荣获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二等奖,2名学生荣获视频奖

西班牙、保加利亚、泰国等国家留学生

担任国际汉语教育志愿者

教师和学生

和风格

教师在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嘉陵杯诗词教学中国”中华经典诵读、写作、演讲比赛全国诗歌解读高校组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张海涛老师荣获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举办的第二届国学经典“嘉陵杯诗词教学中国”高校组一等奖

多名教师参加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二、三等奖;

李菁老师荣获天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奖

基本功大赛(英语组)一等奖

张颖老师荣获

天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20余人次获得校级教学评估优秀;

学校教学综合评估表彰部分教师合影

指导学生获全国中学生冰雪创意设计大赛、华北五省(市、自治区)人文知识大赛、“外语教研报杯”英语系列大赛、天津市翻译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奖项90余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40余项。

我院学生代表荣获2016年天津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二等奖

庞继善,2007届汉语言专业毕业生,曾获天津市十佳导游员称号,被天津广播电台、津晚报联合评为天津市十大创业青年。天津愚公教育首席培训师之一,大学生创业计划成员。CEO训练营首席设计师、总教练,天津导游培训梦之队创始人之一。天津市蓟州区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现任天津市中智示范农场总经理、农场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2届毕业生许涵曾获国家汉办年度优秀汉语教师、国家汉办优秀研修生、天津达沃斯经济论坛优秀志愿者等称号。本科毕业后,他前往西班牙担任孔子学院志愿者,后考入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和马德里自治大学分别攻读文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

2019级传播学专业傅成杰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

天津市优秀学生、“十佳大学生”校长奖学金等。

荣誉称号,已保送深圳大学攻读研究生

2021年,学院30名学生入选天津市第七批大学生实习教学队,奔赴新疆和田,开展援疆教学工作,为丰富新疆文化贡献力量。

国际交流与校企合作

学院选派10余名教师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孔子学院、日本神户东洋医科大学孔子课堂任教;

我院教师赴日本神户东洋医科大学孔子课堂授课

学院培养的7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赴西班牙、保加利亚、泰国、韩国等国家担任汉语国际教师志愿者,受到各方好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曹向东荣获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称号

与天津中新药业、天津区媒体融合中心、天津市健康促进中心、天津市科技馆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配备企业和行业师资,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

我院与天津中新药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

签订实习合作协议

社会服务

依托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健康教育与传播研究中心,学院团队近年来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持、组织、策划了十余次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专题科普活动,举办“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讲座、编写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组织名医专家讲座、开展中医药文化周末营、夏令营、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受到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广泛参与,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中小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编发中医药文化知识教材

举办中医诗歌朗诵会

举办中医体验夏令营、周末营

中心与《今日报》《中老年时报》、中国中医药报社等多家主流媒体合作,开设了中医药文化专题、节气养生防病专栏、天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专栏,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在社会大众的普及,成为我市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天津模式”。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