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风暴下,全球农化市场供求新生态发生变化
2024-10-02 19:03:28发布 浏览174次 信息编号:9207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中国环保风暴下,全球农化市场供求新生态发生变化
编者按:2014年以来,中国的环保风暴愈演愈烈。因政策推动而积累的能量终于在2018年的农药生产和价格表现中爆发。放眼望去,全球采购环境已悄然发生变化。中国企业奋力拼搏,印度企业摩拳擦掌,全球买家被迫“跟风”。在本文中,我们与一些典型的中国和印度制造商以及全球买家进行了对话,希望能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当前的全球供需新生态。
中国:资源快速集聚,优势企业稳步成长
2014年至2015年,中国全国范围内的环保督察开始对全球农化市场产生影响。随后,日益严格的执法和监管正在逐步改变全球农化产品的供应格局。进入2018年,限产导致价格波动成为新常态。我国十大出口产品价格无一例外均高于上年,部分产品价格涨幅超过30%。
与物价飞涨相对应的是产品的极度供大于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供需格局。小企业被无情淘汰,大企业积极寻求资源整合,然后凭借规模和资本优势释放产能,快速抢占市场。在客户合作策略上,他们逐渐从“积极寻找买家”转变为“仔细筛选买家”。
本次采访,我们采访了几家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以及服务特色鲜明的贸易公司。有的积极开展产业链横向、纵向并购,快速扩大公司规模效应,提高抗风险能力;有的依靠良好的生产和环保基础,大量释放产能,布局新产品、新市场。通过了解这些企业今年的生产发展和战略举措,我们可以看到,经过本次行业结构调整,优势资源进一步向中国聚集,部分中国企业将在全球农化价值链中快速扩张。向上爬。
环保压力强利大于弊,优势企业实现稳定增长
利民股份近1-2年通过资本运作,迅速扩大了公司规模。公司参股的新和公司目前百菌清年产量达1万吨; 2017年收购的河北双吉目前年产1万吨戴森系列产品。此外,公司还有年产500吨苯醚甲环唑、年产2000吨硝磺草酮、年产1000吨唑菌胺酯项目,均运行良好。 2018年底,公司大规模收购国内阿维菌素龙头企业威源生化,加快在农药除草剂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元元告诉记者,公司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基本原则,生产基本没有受到环保限产政策的影响。 2018年,公司自主出口量实现大幅增长。除了产量和价格因素的保障外,新兴市场(中南美、澳大利亚)的拓展以及新产品(甲基磺草酮、噻虫啉)的推广、新注册订单转化等因素都对业绩增长做出了贡献。
中山化工集团2018年完成多个大宗品种扩产,目前公司三嗪类化合物(莠去津、莠去津、西玛津、特丁津等)产能已达10万吨;甲基磺草酮已达到4500吨,另有生产3000吨;苯并三酮扩大到3800吨;苯达松产量扩大至8,400吨。此外,公司还锁定了五氟磺草胺、唑菌胺酯、丙硫菌唑、异沙菌酯、肟菌酯等一系列高端产品的生产计划。聚焦优势产品,抢先进入新产品市场,中山将迎来产业升级浪潮。
该公司董事李丹表示,近年来环保政策收紧后,大量落后产能被淘汰,主要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为转型升级带来了可行性。企业升级。李丹表示:“为了应对未知的市场变化,我们加大了研发投入,在各个市场部署了产品注册和新产品导入,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产品组合,同时尝试不同的合作模式。最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扩大市场份额。”
中农联合是全球领先的新烟碱类农药原药生产商,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生产吡虫啉、啶虫脒的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文利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公司前期对环保的投入,2018年公司保持了良好的开工率。产品包括哒螨灵、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麦草畏等原料及制剂的生产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此外,公司近年来加大海外注册投入,公司海外销售额大幅增长。
中农联合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方面的投入和储备或将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点。公司拥有自主创新产品氟苯甲酰胺,已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国获得专利。 “我们还储备了十多个拥有专有技术的新产品。对于这些产品,我们在准备国内注册所需的报告时,也遵循GLP标准,以便新产品能够同时推向国外市场。” ”王文利向我们说道。
其他重要的除草剂生产商如山东宾农、永农生物等均位于环保要求最严格的城市和地区。但他们均表示,强大的环保压力消除了不正规厂家造成的不公平竞争,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因素,对于整体发展利大于弊。
滨农科技在政策收紧之前就提前布局了环保设施,建立了完整的“三废”处理体系。公司主要产品异丙甲草胺、异丙甲草胺晶石运行正常,规模优势明显。同时,公司领导积极布局产业链,与中间厂家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保证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预计2018年,山东滨农销量将增长15%以上。
永农生物科技位于浙江。该地区一直是环保高压区。各大企业都在不断增设环保设备,以降低环境污染程度。整体环境保护管理水平领先其他省、市、自治区3-5年。公司采购总监卢丽晶表示,2018年公司全年营业收入保持20%的增速。未来,永农生物将进一步拓展市场布局,在美国、巴西等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产品也会更加细化、更加终端。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作用,应用组合化学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一批更高效、更安全的农药新品牌。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买家直接与生产企业沟通,作为中介桥梁的贸易公司的发展状况如何?它们能为买家提供哪些额外价值?江阴力高总经理苏亚认为,贸易公司的定位应该是客户与工厂之间的桥梁。海外买家直接与生产企业沟通,主要是基于报名需求或期望获得最低价格。然而,生产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贸易公司专注于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对全面的产品信息并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在这一服务理念指导下,2018年江阴力高克服了市场趋紧、价格剧烈波动等困难,实现了20%以上的稳定增长。
合作心态发生了变化。战略伙伴同进退。
在与国内一些企业沟通中我们发现,在此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企业急于抛货的心态正在发生变化。供应商在选择买家时也采取了更加谨慎和可持续的策略,他们更愿意筛选出“战略合作伙伴”。
中山化工多年来与跨国公司有着非常牢固的合作关系,董事李丹对战略合作伙伴有着深刻的了解。他认为,只有互补性强、能够通过合作获得显着利益、对各自整体或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伙伴才能称为战略伙伴。
李丹告诉记者,中山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考虑其在当地市场的渠道能力是否足够强,能够吸纳公司的产能。这是双方达成战略合作的基础。在合作过程中,大家可以共享资源,互相支持业务发展,共同面对市场或竞争对手的挑战。此外,关键时刻同进退、永不放弃互相支持也很重要。 “当然,有合作就会有竞争,我们和竞争对手之间也有合作的可能,我们和合作伙伴之间也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平衡利益和冲突。”这需要双方的智慧。”李丹说道。
“永不放弃”的相互支持也是中国农联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因素。王文利认为,应该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供需合作。每个行业都有周期性,市场有起有落。拥有较大话语权的一方不能仅仅因为市场好坏就强迫对方低价供应或高价出售。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不会有战略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和升级,永农生物与原药供应商的合作已经到了进一步升华的阶段。从销售源头,到合同签订,再到原药注册、利润分享,双方将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在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协同发展,实现双赢。这不是永农单方面的选择,而是永农与供应商之间相互的战略匹配。
印度:企业抓住机遇快速拓展中印合作开始
印度农化行业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对专业的生产和市场服务能力参与全球农化市场的供应。然而,中国农化行业近20年来发展迅速,很快在价格、品种多样性、供应量和稳定性等方面超越印度。中国农化产业链因政策管制而中断,对印度农化制造业的复苏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供应中断迫使原有买家转向印度,需求集中爆发刺激价格上涨。近三年来,印度主要农化企业的企业业绩有所改善,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企业扩张。印度农化企业正在抓住机遇,有意重回供应链主导地位。
印度农化虽然存在基础设施瓶颈、研发能力有限、产业链前后整合能力弱等问题,但通过国内消费的增长、议价能力的增强、产能的不断增长和合规生产以及买家的信任,随着印度政府推出的“印度制造”计划,未来十年农化行业很可能进入“印度农化2.0时代”。
印度本土企业通过扩产、登记储备等方式快速扩张
在本次采访中,来自印度的顾问Rohit通过与我们分享的一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印度农化行业的发展情况。从数据来看,与2015年以来中国农药产量持续下降相比,印度农药产量近年来稳步增长。 2015-2016财年,印度生产了21.37万吨农药,比上年的18.75万吨增长了14%。 。 2016年至2017年产量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1.27万吨的高位。
过去10年印度农化产量趋势
来源: &
与此同时,自2014-2015财年以来,印度农药出口持续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增长。 2016-2017财年,印度共出口1315亿印度卢比(约合18.5亿美元)。 2017-2018财年最新数据显示,其出口额继续增长12.6%,达到1481亿印度卢比(约合20.8亿美元)。
近10年印度农化产品出口额
:&
从公司业绩来看,本土主要农化企业销售额均有所增长。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大和农化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印度企业开始选择后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通过收购不断降低对上游供应的依赖。这与目前中国农化企业的担保是一致的。其生产策略也是一致的。本次采访,我们采访了几家印度中小型企业,了解他们近年来的发展和未来规划。
Agrow Pvt ltd(AAVPL)是印度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农化公司之一,年均业绩增长率保持在35%。该公司总经理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据他介绍,该公司在拉贾斯坦邦设有工厂,可生产10-12种农药原药产品。 Agrow是印度2,4-D系列产品的领先制造商之一,年生产能力8000吨。除2,4-D外,公司还有草甘膦、丙草胺、噻虫嗪、高效氯氟烃等产品。氯氰菊酯、三环唑等产品。目前,Agrow的出口量占公司总产量的30%,主要出口市场包括南美、非洲、中东和亚洲。这一比例正在逐年扩大,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50%。
至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其表示,公司计划2020年将2,4-D原药产能扩大至1.4万吨,预计到2021年,原料总产量将达到2万吨。他表示,“随着公司产能不断增长,公司正在实现规模经济,能够为客户提供最便宜、最优质的产品。中国的环境问题为印度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在过去的一年里,更多的欧洲、南美和非洲公司已与我们达成合作,印度公司正在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农药来源国,鉴于此,我们目前正在大力投资仿制药和新专利农药产品的GLP数据生成,未来公司将通过多国注册来保证全球市场的发展。”
该公司成立于1996年,最初只生产少量拟除虫菊酯原药产品。此后,该公司通过扩大原材料和中间体的生产而不断发展壮大。 2005年后开始生产农药制剂产品,并在印度推出自有农药品牌。如今,我们的制剂产品已销往世界许多国家。公司目前在古吉拉特邦瓦皮拥有四个生产工厂,月产量为1000吨原料及中间体。
该公司国际营销经理库马尔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们,通过增加在印度的产能和客户群以及出口,上一财年该公司的业务增长了近80%。其主要产品为部分拟除虫菊酯,出口到60多个国家。主要出口市场包括中国、东南亚、中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库马尔还透露,目前,为了扩大生产,该公司正在该州建设新工厂,并计划生产更多品种的农药原料,并建设更大的制剂加工厂。
该公司也趁着这股上涨的浪潮,迅速扩大生产。该公司在采访中表示,目前正在筹建吡嘧磺隆原药生产线。他们将是印度第二家能够提供该产品的公司。
拥有4个生产工厂,其中1个原药厂、3个制剂厂,可生产50多种原药产品。公司在全球17个国家有出口业务,主要市场面向亚洲、中东和非洲。目前,公司已在美国、非洲和中东设立三个子公司,服务当地客户。近期,该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至中非多哥,与当地企业合作提供产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
中印合作机遇悄然开启
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农药供应国的地位仍难以撼动。但人们认为,语言障碍和数据登记信息缺乏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他说,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公司仍然更喜欢购买印度配方,因为质量更好。在技术材料方面,由于成本差异,优势仍然非常有限。 “由于印度缺乏基础化学品的生产,仍然依赖中国提供大量的技术中间体。印度企业注重向后整合非常重要。” ,以便我们能够生产更多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参与竞争。”
对于一些业内人士呼吁中印企业进行投资合作,参加本次采访的印度企业基本持开放态度。相信,如果中国企业能够与印度企业合作生产中间体,这些产品的价格波动将逐渐稳定,供应将更加稳定,可以为全球农化客户产生更多价值。
表示,包括AAVPL在内,他们欢迎中国企业在印度设立合资企业,以便将中国的生产技术专长带到印度。印度是中国最大的中间体销售市场,因此在印度开发这些产品对双方都有利。印度本身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农化市场,目标到2020年达到60亿美元。后向一体化不仅有助于印度以更低的价格生产产品,中国企业还可以利用印度作为替代出口来源地,服务全球客户世界。
事实上,这种合作已经悄然开始。据透露,与德国公司和中国公司的合资企业已经启动。 “我们将在印度联合生产新的专利化合物,其中之一包括螺芬酯原药,它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原药产品中。工厂合成成功了。”
库马尔还透露,据他所知,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非常积极地探索这种可能性。 “我们对这种合作持开放态度,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和产品来帮助中国企业共同渗透印度和全球出口市场。”
海外买家:顺应潮流,直面挑战
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产业结构变化,高度依赖中国农药企业的海外进口商也被迫做出自身调整。他们有的转移了采购立场,有的则将兴趣转移到了新产品上。我们发现,买家基本持“顺应潮流”的态度,对全球供应形式持开放态度。
贸易壁垒加剧采购转移
采访中,我们与西澳一家重要的农化公司进行了对话。该公司成立20多年来,一直以低利润、高销量、直销给客户的发展模式服务于当地市场。该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都是澳大利亚主要的农民和经营者,因此他们的优势在于比一般竞争对手更贴近市场,对客户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该公司高度依赖中国供应。据受访者介绍,该公司与中国供应商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从中国采购的产品占其总采购量高达85%。主要产品包括草甘膦、百草枯、氟乐灵、三唑类化合物、吡虫啉等。
来自中国的产品价格波动无疑对公司的采购和分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访者透露,加上关税和反倾销税的实施,该公司从中国的采购量一直在下降。该公司今年的总营业额下降了近10%,目前部分采购正在转移到印度或澳大利亚的当地供应商。 “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像以前那么便宜了。”这位人士在采访中直言,“但是,如果价格是企业的最终目标,那么市场上最终会出现它的替代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制造商非常努力地接受变化和升级,以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短期来看,我们看到一些产品的采购逐渐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这已经是事实了。 “事实上,我们也从印度供应商那里进行了几笔大宗采购,”受访者表示,“但这不仅仅是因为印度产品更便宜。我们有一种除草剂产品,澳大利亚政府最近对印度供应商实施了限制。来自中国的产品需缴纳35%的反倾销税,而来自印度的产品则不受此关税影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给印度带来了不那么“公平”的优势。从长远来看,我仍然相信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产品供应国。”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