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后快递盒何去何从?走进美术馆,看艺术家玩转废纸箱

2025-08-28 00:05:07发布    浏览4次    信息编号:116252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双十一后快递盒何去何从?走进美术馆,看艺术家玩转废纸箱

克里斯·吉尔莫《 in 》

“双十一”活动已经结束了半个月,大家应该陆续收到了网购的包裹。回想一下,收货后你把包装箱丢弃在了何处?是直接扔进了垃圾箱?其实,快递纸箱除了常见的处理方式外,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去向,那就是进入美术馆。时尚芭莎艺术平台现在就为你展示,艺术家们是如何将废弃纸箱变成艺术作品的。

1 徐冰

徐冰这个名字,人们都很熟悉。他通过《英文方块字》《天书》等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得极为出色。今天要讲的这一批创作,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不过表达方式新颖,含义丰富。

徐冰与《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图》

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

徐冰创作《背后的故事》系列时,选用硬纸箱、包装海绵、编织袋等材料作为道具。这些废弃物被放置在半透明玻璃的后面,从逆光方向观看,玻璃表面便呈现出云雾缭绕的中国山水景象。

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

这种创作构思源自徐冰一次旅途中偶然的发现。他在西班牙机场候机时,透过磨砂玻璃看见一丛植物的轮廓映入眼帘,由此想起了郑板桥借助竹子影子作画的传说。此后,他萌生了运用不同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新想法,具体方法是借鉴西方现成品艺术理念,通过光线效果来诠释东方水墨画意境。

徐冰《背后的故事:烟江叠嶂图》,综合材料,2014年

立体构造借助光线与阴影呈现了平面韵味,画面外部的清幽雅致和内部纷繁芜杂形成了鲜明对比。徐冰企图借助这种手法促使人们探寻事物表象之下的深层意义,也就是“内里情节”。

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

2 大野一美

大野一美《宇宙飞船》

难以置信,那个宇宙飞船的原型竟然是亚马逊的快递箱,这个模型出自日本艺术家大野一美之手,经过她的改造,所有的快递箱都能焕发新生。

大野一美与她的快递箱作品

大野一美曾经就读于日本大阪大学3D动画专业。学习3D动画,必须掌握建模这项技能。但是电脑上的建模软件通常价格高昂。因此她挑选了价格低廉又容易获得的快递箱当作练习的物件。

大野一美《萨克斯》

那看似迫不得已的决定,让她得以接触一个崭新的领域。各式各样的纸箱,诸如萨克斯风、货币、坦克等,都经过巧妙改造,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态。大野凭借灵巧的双手,将这些纸箱变废为宝,构建出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天地。

3 柯特·希维特斯

谈到拼贴创作,你会联想到哪些作品?比如汉密尔顿( )的《是什么让当代家庭如此特别?如此吸引人?》,抑或是大卫·霍克尼(David )的《加州公路》?下面要介绍的这位创作者,或许能让人们重新认识拼贴艺术。

柯特·希维特斯《 》,综合材料

柯特·希维特斯是德国的达达主义画家,他创作时运用了多种材料,包括印刷品,还有硬纸板边角料和旧报纸等实际废弃物。

柯特·希维特斯《For the 》,综合材料,1947年

柯特的艺术作品中,没有具体的形象,也寻不到连续的文字,视线所及尽是残破的纸片。他对于社会废弃物的创新运用,突破了传统拼贴的素材界限,并且促使人们反思——废弃物是否也能融入艺术创作之中?

4 露易丝·尼维尔森

露易丝·尼维尔森,堪称二十世纪杰出女性雕塑家,同时也是装置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

露易丝·尼维尔森的作品《Dawn's IV》,运用多种材料创作,完成于1960年

许多同行选择焊接金属来创作大型雕塑时,这位艺术家却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她在街道上收集硬纸板、废弃家具等材料,采用拼接和嵌入等手法,制作出类似墙面装饰的大型雕塑,再用喷枪将它们涂成黑色、金色或白色。

露易丝·尼维尔森《Sky 》,综合材料,1958年

这些材料同人们日常息息相关,欣赏者接触创作时会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感。她大量运用废弃品,因此自称是“首位再利用者”。

皮耶罗·曼佐尼

皮耶罗·曼佐尼《 II》,综合材料,1962年

一个方形纸盒,裹上黄纸,浇上蜡封,系上麻绳,一件作品就制作完成了。皮耶罗·曼佐尼的创作带有戏谑和嘲讽,他特意不用常规艺术物料,选用了诸如兔绒和排泄物这类奇特物件来构思。他最为人称道的创作是《纯艺术家之排泄物》——把自身排泄物装入罐头里当作艺术品贩卖。

皮耶罗·曼佐尼《100%艺术家之屎》,综合材料,1961年

运用这种怪诞的表现手法,皮耶罗针对战后意大利的批量制造和过度消费现象提出反思,他期望作品除了能博人一笑,还能挑战当时不合逻辑的艺术市场体系。

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特

同样选用硬纸板作为创作素材,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特借此拓展了作品的动态范围。

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特《The of 》

米开朗基罗堪称简陋材料艺术的开创者之一。他常借助硬纸板、镜子这类普通物件开展公共艺术。比如那个完全用硬纸板搭建的巨大迷宫,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间,体会到寻常物料带来的新奇感受。

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特《The of 》

这些日常常见的物品颠覆了艺术与普通物品的界限,调动了人们欣赏艺术的热情。当人们沉浸其中,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仿佛缩小了许多。

7 Alex Uribe

传统艺术造型的呈现,同样能够借助硬纸板来完成,这一点并非不可行。Alex Uribe在这方面展现了出色的能力,他既能塑造出具体的物体形态,也能够创作出抽象的艺术作品。

Alex Uribe《女人体》

你能否想象到,那件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与这组整齐单纯的几何图形,竟然都是Alex的作品?他并非急于确立某种独特的风格来凸显自己的艺术,而是积极地去探索纸板材料的各种塑造方式。他的创作手法不受拘束、不落俗套,反而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Alex Uribe《See It》

资源回收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也启发了艺术家的灵感。Alex在经典风格和非常规素材之间建立了精妙的联系。

8 马克·兰根

一堆废弃纸箱、一件切割工具以及一瓶无毒性粘合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艺术品?马克·兰根显然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

马克·兰根《Fox 8 》

马克在清理废物时留意到硬纸板这种物料,并发现其夹层里的瓦楞纸呈现出别致的构造。他继而搜集了厚度不一、色调各异的瓦楞纸,再将其摹仿成广为人知的海报图案或标志符号。再深入审视,可见原稿上的字句都经过他略微调整,用以倡导资源回收再生的理念。

马克·兰根《可回收标志》

这一构思引起了众多用纸及包装企业的关注,这些公司请马克将自身品牌标识转变成艺术作品,借此推广企业的绿色价值观。

伊娃·若斯潘

伊娃·若斯潘用硬纸板创作森林景象。她的雕塑全部由平面材料制成,却让人感受到丰富的层次。她把剪好的纸片一层层堆叠起来,纸片间的缝隙产生了显著的立体效果,构成了一片茂密的树林。

伊娃·若斯潘与她的硬纸板森林

伊娃的所有创作都借助了纸板的各种优势。从成本角度考虑,这种取之不尽、价格低廉的材料消除了艺术家的经济顾虑。从理念层面分析,纸板似乎特别适合描绘森林——树木是纸板的原始形态,而纸板又用来再现树木。这种材质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联系,既符合常理又充满矛盾,好像纸板找回了本真,获得了新生。

伊娃·若斯潘《》,2015年

10 克里斯·吉尔莫

克里斯·吉尔莫也用硬纸板来制作工业产品模型,但是他的创作目的不只是单纯地模仿形象。

克里斯·吉尔莫《汽车模型》

他的认知里,硬纸板多数用来包裹和搬运作品,这种材质在实质上象征的是作品的保护壳,并非作品本体。一旦人们把作品从纸箱中取出,这些箱子便被弃置在一边,无人再去理会。

克里斯·吉尔莫《自行车模型》

不过一旦他运用硬纸板打造出诸如汽车、自行车这类构造精巧的工业制品,众人便纷纷将其称作“精致的艺术品”。在此期间,克里斯把承载艺术的形式转变成了艺术的表现。

克里斯·吉尔莫《自行车模型》

艺术到底是什么?自从杜尚( )的“泉”出现以来,艺术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不清。世间万物,好像没有什么不能变成艺术的,只是有些东西还没被当成艺术。

这些创作,有些是突发奇想的临时之作,有些则是周密部署的宏大构想。它们不仅宣扬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理念,更无一例外地揭示了低成本原料与成品价值之间的悬殊差异。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作品的身价与其成本真的等同吗?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