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官归隐背后的故事,淝水之战后东晋王朝的衰落变迁
2025-09-27 08:05:19发布 浏览3次 信息编号:11839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陶渊明辞官归隐背后的故事,淝水之战后东晋王朝的衰落变迁
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故事
这个词语最初用来描述古代的制度规范,同时也是一个汉代负责管理礼乐事务的官员称谓。现在,它通常被理解为讲述历史人物和官方规定的传说故事。
淝水之战取得成功,谢安虽然为东晋争取了一段喘息时间,不过,东晋朝廷从此急转直下,内部纷争不断,社会动荡加剧。某年,桓温之子桓玄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率军攻打建康,废黜晋安帝,自己登基称帝。大约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击溃桓玄,让晋安帝重新复位。从此以后,东晋王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士。他出生于一个衰败的官宦家族。他的曾祖父是东晋闻名遐迩的大将军陶侃;然而到了他年少之时,陶家已经没落,家境十分贫寒。
即便如此,陶渊明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熏陶,他广泛涉猎典籍,形成了言语不多、鄙弃浮华、不慕荣华的纯洁品格。这种品格左右了他的官场经历,整个生涯里,仅在十三个年头里时断时续地担任过几次卑微的职务。
陶渊明二十九岁才找到江州祭酒的工作,但是过不了官场那些规矩,很快就辞职了。他在家闲着大约五六年,三十五岁时候到了荆州,给刺史桓玄做事,是个小职员。干了不到一年,母亲去世了,他又离开工作回家,又过了五六年。
陶渊明出身于将领家族,官场上有很多人认识他。公元405年,他四十一岁那年,再次被举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担任县令。
在彭泽任职数十日,陶渊明某日获知,东晋权臣刘裕已被授予车骑将军之衔,执掌多州军务;此人志向远大,只待时机成熟便可篡夺帝位。
陶渊明察觉到晋朝大势已去,他深感沮丧,于是辞去官职,返回故里。
翟氏注意到陶渊明情绪低落,便没有多问。她送上酒菜,但陶渊明没有动,继续坐着唉声叹气。片刻之后,陶渊明突然开口,表示想要辞去职务,回到故乡去。
翟氏一听便明白他又在官场吃了闷亏,因为他这种撂挑子不干的事,陶渊明早说过无数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也曾萌生退意,幸亏翟氏点醒他,那上百顷官田马上要插秧了,等稻谷成熟后再走人。当时陶渊明总算听取了妻子的建议,态度也和缓了许多。翟氏这次又拿官田收稻的事劝说他,陶渊明听了,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实在没办法,难道我终究要成为粮食的仆役吗,在翟氏充满体谅的劝解下,陶渊明这才端起了酒杯
时局影响,又因陶渊明性格刚直,他离开官场的想法一直未曾动摇。某日,差役前来禀报,郡里派遣的督邮即将抵达彭泽进行考察。这位督邮是陶渊明所认识的人,他凭借权势,善于奉承,却缺乏见识,是个浮华子弟。陶渊明想到自己必须整理衣冠,强颜欢笑去迎接这种小人,心中实在难以忍受。他性情刚强又显露出来,说,我怎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向那种卑鄙小人低头呢?
他于是离开了官府,表情严肃地回到了住处,对翟氏说道:准备行李,要回老家去。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就这样吧!”这次陶渊明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岗位了。翟氏了解清楚缘由之后,便不再多说了,安静地开始准备离开的物品。
陶渊明第二天驾船离开了彭泽县,他担任彭泽县令的职务,总共才八十多天,这样十三年的官场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
自那以后,陶渊明在故乡隐居度日。他对官场毫无留恋,离开仕途后,反而倍感无拘无束的畅快。他时常饮酒,也喜欢作诗。他归隐后的二十多年间,是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代表作品包括《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以及《挽歌诗三首》等等。
《桃花源记》更加彰显了陶渊明的精神追求和创作水准。文章运用想象的方式,将桃花源呈现为繁花似锦,绿荫遮蔽,里里外外,老少皆忙于劳作,生活宁静,没有忧愁的太平景象。作者借此抒发他的理想追求,同时表达了对那个纷乱时代、阴暗政治状况的不满情绪。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