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小提琴拍出高价,斯特拉迪瓦里与瓜纳里的传奇
2025-10-21 22:02:13发布 浏览3次 信息编号:12011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17世纪小提琴拍出高价,斯特拉迪瓦里与瓜纳里的传奇
二零一零年,一件诞生于十七世纪末期的弦乐器,通过拍卖以三千六百万美元成交,刷新了器乐的拍卖纪录。不过这个记录很快就被打破。次年,又有一件弦乐器实现了高达一亿五千九百万美元的交易。这些弦乐器能够卖出天价,关键在于它们的创造者非同一般。
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初是制作小提琴的鼎盛时期,那会儿几位杰出的匠人住在意大利,其中声望最高的就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他以及他的亲属打造的小提琴称作“斯特拉迪瓦里琴”。另一位制作小提琴的知名匠人是朱塞佩·瓜纳里,他和斯特拉迪瓦里在同一个城镇居住。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纳里以及他们的亲属制作的乐器现仅存数百件。众多研究学者持续探寻这些乐器悦耳声响的成因。是源于所选用的木材?抑或是木材防护层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赋予了乐器独特的音质?
小提琴的“进化”
十世纪时小提琴尚未问世,当时存在一种叫费德勒的弦乐器,演奏时同样借助琴弓进行拨动,这件乐器的体量与现今小提琴相仿,不过它的琴颈部分显得较为短促,琴身则呈现出饱满的形态,并且没有明显的腰部设计,琴面板上分布着圆形的小型音孔,十二世纪期间,匠人们着手打造一种名为里拉的乐器,这种乐器的琴身更为纤细,琴颈部分也略长一些,其音孔呈现半圆形的样式在十三至十六世纪,一种名为“雷贝克”的乐器拥有更为修长的颈身,并且其音孔呈现C状轮廓。直到十六世纪,才诞生了具备小提琴基本形态的弦乐器。
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师尼古拉斯·马克里斯指出,这些乐器之所以会“发展”,关键因素之一是它们需要产生更强的声响效果。在篝火边或小屋中,“费德勒”的声音很容易被察觉,然而,当音乐表演的场地不断扩展,听众数量持续增多时,它们的音量就显得不够了。在17世纪初期,随着管弦乐队和歌剧院逐渐兴起,乐器对音量的要求有所提高,而音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乐器上孔洞的尺寸和形态。
演奏者用弓摩擦弦线,整个乐器体随之震动,进而使气流通过音孔。声音多在孔缘形成,因此孔周越长,乐器音量通常越强。马克里斯团队借助计算机推算古代乐器的音量,将“费德勒”“雷贝克”及早期小提琴作对比,分析表明新式乐器较之旧式乐器更具声响。总体来说,早期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费德勒”的两倍。
科研人员揭示,即便在提琴制作的鼎盛时期,琴孔的形态也在持续演变。他们检测了16世纪60年代至18世纪40年代间制作的470件意大利提琴,结果显示那期间琴孔的外形趋向更长且更为繁复。马克里斯指出,这两种倾向都有助于提升乐器的表现力。至18世纪40年代,提琴的声响强度已较16世纪中期提升了百分之六十。
对“流行理论”的质疑
小提琴音孔的长度和形状,尤其是边缘的长度,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16世纪的小提琴音色由什么因素决定?有人认为这与制作这些乐器的木材有关,这些木材取自小冰期生长的树木。小冰期是气候比平时更寒冷的时期。那个时期的树木,其年轮应该更为密集,木材的密度随之增加,导致木材变得更坚硬,进而改变了木材的振动特性。
但是,通过X射线检测这些木材,科研人员发现,那些用于制作琴板的木材,其年轮的密度并不比其他时期的小提琴更细密。令人意外的是,古董乐器的木材里含有更多几种化学成分:铝、铜、锌、钙、钠和钾。这或许说明,当制琴师采用某些化学药剂来处理和保养木材时,改变了木材在振动时产生的音色。这也说明了提琴修復师的一个发现:在所谓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上,几乎见不到由蛀蚀木材的虫子引起的破坏。
科学测试挑战“斯特拉迪瓦里神话”
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被公认为最优的小提琴,几乎被当作传说看待。如今,研究人员开始质疑这一说法。
一项实验中,参与研究的二十一名技艺精湛的小提琴家被要求演奏三台陈旧的以及三台性能优越的全新乐器,他们蒙上眼罩,在光线不足的室内进行操作,确保无法辨识所用琴具的具体型号,同时,为了消除每台乐器特有的气味,研究者在琴颈下方均涂抹了具有异味的化学制剂。每位小提琴演奏者需在二十分钟内依次使用全部六架小提琴,随后从中挑选出个人最偏爱的那架琴。另有一次检测中,每位音乐人士同样在不被告知具体信息的状态下,分别弹奏两架小提琴,并明确指出哪架更胜一筹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根据实际情形,多数人偏爱崭新小提琴,而非“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而且多数人似乎难以辨别他们所演奏乐器的年龄。相仿的检测亦在听众群体中展开。比如,让听众在不知情状态下对小提琴音色进行评价。测试表明,听众对崭新小提琴音色的喜爱程度,要高于老旧小提琴。这表明,乐器的历史时期和售价,跟演奏者与听众对于其音色的看法,好像并不存在关联。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