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传有感:领略其诗意人生,感悟背后无奈
2025-10-28 21:06:17发布 浏览5次 信息编号:12061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读陶渊明传有感:领略其诗意人生,感悟背后无奈
《陶渊明传》读后感
有学习教科书的时候,就喜爱陶渊明所写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存在读人物传记的情况,对于五柳先生便又增添了一些了解,增添了一些感悟。
首先,我察觉到陶潜并非我心中那般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仙人。年轻时的陶渊明曾意气风发、热烈且奋力,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之态。“抚剑”表明,原来隐逸诗人陶渊明亦有仗剑江湖、豪酣兴健之时。我认为,他有崇拜荆轲的豪侠之情,也必定期望为百姓做些事,如祖父那般建立功业。原来,他的归隐有着诸多无奈 。有观点认为隐者多是那些带着脾气、身负负面性情的人去做的,门阀士族阶层存在排挤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出现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此时他写下了《感士不遇赋》,他发出了感叹,感叹自己怀有才能却未得到施展机遇,志向无法得以实现 。
与之同时,热烈的心境走向淡泊,这同样是对生活更深入的挖掘,丰子恺讲过,人生存在三层境界,分别是物质、精神以及灵魂,陶潜不被物质所左右,“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体现的是精神境界,然而读书人不一定都选择隐逸,隐逸,大概是为了达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此灵魂的安宁,这属于一种灵魂境界 。在现代社会之中,有时精神已然成为了附属的物质,心灵逐渐变得物化,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去关注自身的灵魂呢?谁又得以挣脱世俗布下的桎梏,进而获取灵魂的平静以及安然呢?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最远的距离乃是从自己的身体抵达自己的心,有关注灵魂层次的生活,这同样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索的。
不受束缚是田园之居的绝妙之处,顺乎自然是田园之居的可贵所在,身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境,自然之美令心灵悠然轻松,苏轼称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出仕顺遂心愿,未如愿不强求不阿谀,态度平和端正、顺畅坦然,世衰便隐,同样随性适情、力耕不辍,青山绿水间,身着粗衣的诗人背着锄头朝豆苗田地里走去,诗人与自然达到物我交融,人置身自然里,这般和谐,农耕或许是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许多年往后,就像美国的梭罗那样,一间木屋,能自给自足,还有湖泊有小舟,可以随兴前往 。
身为一名学生,对于陶渊明的诸多方面,是没办法加以评价的,仅能够写下一些自身的感悟,去表达一番景仰之情。景仰陶渊明那豪情侠气,景仰其深邃的灵魂,景仰其自然的心境。然而不管怎样的陶渊明,从来都未曾由于生活的苦难而丧失纯真的赤子之心,这大概也是自古以来无数人都喜爱他的缘由之一吧。
【《陶渊明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03-17
贝多芬传读后感40010-24
名人传 读后感07-28
水浒传读后感01-21
《水浒传》读后感09-26
《水浒传》读后感01-07
水浒传读后感01-07
水浒传读后感01-05
《水浒传》读后感01-04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