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库鉴定 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寺库深陷危机,商业模式缺陷成关键
2024-09-23 14:02:32发布 浏览142次 信息编号:89429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寺库鉴定 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寺库深陷危机,商业模式缺陷成关键
中国“奢侈品电商上市首家”寺库,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股价暴跌、资金链紧张、消费者投诉不断。去年以来,关于寺库的负面新闻铺天盖地。近期,先后有寺库股权被冻结、再次申请破产审查、不发货、不退货等报道,“货款还不还”等谴责之声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更让人吃惊的是,有媒体报道称,寺库位于北京三里屯路的线下体验中心(寺库总部)早已人去楼空,甚至还有人跑路的怀疑。种种迹象表明,寺库正陷入严重危机。
或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寺库深陷财务危机、纠纷缠身、负面新闻不断,甚至公司声誉和商誉跌入谷底。然而,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问题和坎坷,更值得关注。我们来深入分析总结一下,寺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商业模式本身就有缺陷。互联网+奢侈品,本质上属于电商的范畴,电商的存在需要巨大的交易量和营业额作为基础,但奢侈品行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建立足够大的规模优势,自然也不可能用互联网模式去收割商家;同时奢侈品行业本身就是小众,这也使得寺库无法在C端建立起强大的规模优势。在这之后,寺库就只剩下撮合和中介的效率了。虽然互联网模式大大提高了用户获取奢侈品的效率,但配送是一个大问题。这就使得寺库的效率和规模在寺库无法实现,说明寺库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存在问题。
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手奢侈品涵盖品类繁多,真假难辨,鉴定成本高昂。同时,奢侈品“真伪”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保值、增值、贬值的评价体系更是模糊。因此,对于奢侈品电商平台来说,品牌不提供鉴定服务,品牌也不认可第三方机构的鉴定。奢侈品真伪、消费者信任问题早已成为行业最大的“痛点”。此外,奢侈品本应通过品牌故事、消费者体验故事等内容运营,提升产品溢价率。而寺库的运营局限于单纯的贸易差价模式,无法实现奢侈品的价值增长。“鉴定”和“内容运营”两大核心能力,让寺库无法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固有利益受到影响。同样的奢侈品,寺库的价格比品牌店便宜很多,这自然是品牌商们不愿看到的,从而会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寺库自己填补了这一空白,长此以往,寺库将难以抵御现金流和库存的压力。另外,寺库开放平台后,奢侈品中国代理、其他渠道产品均在平台上销售,这也导致了真假混杂,真假难辨,自有仓竞争力逐渐减弱。
缺乏资本动力。无论寺库是何种模式,无论处于何种行业,它都是一个互联网物种。作为互联网物种,寺库需要资本和流量的支持才能获得发展。寺库在过去曾获得过投资人的关注,不少奢侈品品牌与寺库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一方面,奢侈品行业的商家很少,奢侈品品牌更是寥寥无几,消费者的缺乏无法给寺库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导致其失去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流量。如果说流量不足只是寺库的一个短板,那么资金不足也是一个问题。资金的不足让寺库的处境更加糟糕。当资金无法得到持续充足的供给时,没有资本和流量的加持,再完美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只是一场白日梦。
结算模式风险高。面对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双重压力,寺库想出了金融结算的方式,即商家的货款以金融贷款的形式给供应商,再由寺库偿还金融机构。表面上看,金融结算的方式似乎解决了商家的货款问题。然而,一旦寺库资金耗尽,无力偿还金融机构贷款,债务就落在了供应商身上。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的做法也受到质疑,并不能真正解决资金链的问题。
目前,即便寺库这支“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徘徊在生死边缘,但新的奢侈品平台不断涌现,试图分享奢侈品的利润,这些新平台如果不想成为寺库的集体,就要妥善解决品牌授权、货源、正品、服务等问题,同时也要深度思考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协同价值创造,这样才能在这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寺库危机让我们看到一个发展趋势:奢侈品行业打不开渠道的根本原因,是由奢侈品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互联网只是改变了奢侈品与消费者连接的方式,却无法改变奢侈品行业本身。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如果只顾着互联网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只是在坐享其成,而不是在创新行业。互联网公司的光环终究会褪去。
参考
商务事宜:
“北京总部冷清了,负债累累、深陷官司的寺库跑路了吗?”
天目新闻:《寺库危机:奢侈品电商先行者从高处坠落》
时尚头条:“普拉达冻结数百万资产,寺库陷入困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