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二选一难题愈演愈烈,中小商家沦为平台竞争炮灰
2024-09-25 22:05:51发布 浏览833次 信息编号:9027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电商二选一难题愈演愈烈,中小商家沦为平台竞争炮灰
点击上方“腾讯深网”,选择“锁定公众号”
关键时刻送达!
文/腾讯科技 孙宏超
对于苦苦挣扎于高昂流量成本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电商的好时代,日益严峻的“二选一”问题进一步让他们沦为电商平台竞争中的炮灰。
据悉,今年618电商大促结束后,七格格、裂帛、韩都衣舍、江南布衣、太平鸟、真维斯等多家知名国货服装品牌的官方旗舰店均已从京东平台消失,海澜之家官方旗舰店也只剩下少量男鞋。据腾讯科技不完全统计,一个月内已有40余个服装品牌退出京东,多为“战略调整”或“业务调整”。
关店潮背后,是京东对服饰品类的持续投入。京东集团董事长刘强东甚至宣称,5年内,服饰将成为京东第一大品类。按理说,在传统零售行业不景气、很多品牌线下渠道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这些商家应该留在京东开辟新的天地。然而,在京东频繁投入、补贴的情况下,商家依然选择退出京东平台,只能理解为受到“二选一”政策的威胁。
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刘云(化名)对腾讯科技表示:“如果你不发邮件、不发微信,天猫‘二选一’的要求不会给你留下任何证据。如果你拒绝‘二选一’的要求,你付费获得的权利(比如直通车)不会直接被关闭,但很多隐藏的利益会向其他品牌倾斜。”这位在服装行业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感叹:“在天猫的平台上,头部品牌以下的品牌是最难生存的,没有任何成长空间。”
暂时生存或永远死亡
今年9月底,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宁波太平鸟宣布与天猫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天猫承诺太平鸟2020年线上线下营收突破100亿元。另一个以这种方式认输的品牌,是有着“国民男装品牌”之称的海澜之家。9月初,海澜之家与天猫也达成了类似的战略合作。
天猫得到的回报是太平鸟和海澜之家双双退出京东。
与此前裂帛、七格格等品牌公开与京东撕破脸不同,此次关店的服装品牌大多选择和平分手。京东强调,近期并未出台任何不利于服装领域商家的规定,相反,不断出台优惠政策,为商家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一位关店品牌相关人士向腾讯科技表示,退出京东平台只是出于公司战略调整。当腾讯科技问及他未来是否考虑回归京东时,该人士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也许会回京东。”该人士向腾讯科技暗示的“条件允许”是“天猫允许的”。
刘云告诉腾讯科技:“天猫今年一直在联系我们,希望成为它的KA商家,但条件是只能在天猫几个大活动期间才能入驻。”与上述品牌不同,刘云最终选择放弃成为天猫的KA商家,“618我们失去了以前一直占据的位置,前面的都是那些签约商家,但我们的销售额一直排在品类前五,流量也一直排在品类前三。”
“这很不公平。”这让刘云感到有些愤怒,但他告诉腾讯科技,部分同行的选择可以理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些同行,面前都有严格的销售任务,如果没有天猫活动的支持,这些品牌可能已经濒临倒闭。”
以韩都衣舍为例,据其2016年业绩报告显示,2016年公司营收14.3亿元,主要由天猫、唯品会、京东三大平台贡献。但刘云还是选择留在京东:“不可否认,京东服饰品类增长迅速,而天猫的流量相比去年并没有明显增长,或许和京东一起成长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离开的同事,刘云表示:“品牌之间不团结,最终会给大平台控制品牌的机会,当天猫强大起来,行业本身必然会受到影响。”
中游品牌陷入困境
马云在阿里巴巴十八周年庆典晚会的演讲中,直接给出了阿里巴巴未来的目标:超越英法,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2017年5月2日,阿里巴巴市值突破3000亿美元,股价持续上涨,目前已经突破4500亿美元,距离电商巨头亚马逊不远了。
如此高市值的背后,阿里巴巴早已是中国第一大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16年,阿里巴巴B2B平台占比43%,比排名第二的慧聪网高出35.5个百分点;天猫网络零售占比57.7%,是排名第二的京东份额的两倍多;在跨境电商领域,天猫和淘宝合计占比42.7%,比排名第二的网易考拉(11.7%)高出31个百分点。这些领域几乎占据了中国电商的整个市场,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商领域拥有强大的统治地位,几乎没有人能与其抗衡。
阿里巴巴上市前后掀起了疯狂的投资浪潮,业务范围迅速扩大。除了传统的电商业务,阿里巴巴在大数据、金融、物流、娱乐、旅游、健康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通过物流、支付、云计算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形成了流量闭环。在国际舞台上,阿里巴巴近年来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加快了国际化步伐,与以亚马逊为代表的全球网络平台的差距正在缩小,成为全球领域的超级平台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阿里巴巴规模不断扩大,这个超级网络平台开始变得与以前不同,要求商家“二选一”、签订“独家合作”、“数据垄断”、“抄袭”等行为频频出现,这些行为不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降低了企业活力,也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2年“双11”来临之际,阿里巴巴发函称,近年来,各电商网站积极参与“双11”促销日活动,阿里巴巴集团已于2011年将其注册为商标,并于2012年获得核准,天猫凭借阿里巴巴集团的授权,拥有“双11”商标的专用权,希望各网站不要在广告和活动中使用“双11”字样,避免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这标志着“二选一”政策的开始。2013年6月,媒体报道天猫要求商家做出“二选一”决定,标志着该政策从“双11”延伸至“618”。2015年8月,天猫宣布与迪卡侬、等20多个国际品牌签订独家合作协议,这些品牌的产品只能在天猫平台独家销售。这意味着,“二选一”政策不仅限于“双11”、“618”等短期节假日,而成为了年度常态。
随后,京东向工商局举报阿里巴巴“二选一”政策,最终导致《网络促销暂行规定》出台,其中明确禁止“二选一”政策。但相关法律的出台,依然没能阻止阿里巴巴继续推行“二选一”政策。2017年6月,淘宝商家爆料阿里巴巴继续要求商家“二选一”,同年7月,又有消息称阿里巴巴强迫商家签署“独家合作”协议。
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的“二选一”政策,从明示沟通变为口头沟通,从明确禁止变为默许执行,从事前通知警告变为事后直接处罚。而且,对商家的处罚力度也在逐步加大,过去可能只是退出会议,而现在则可能以降低搜索权限、流量劫持、数据接口缩减等来威胁,商家几乎别无选择。
拯救“孩子们”
如果没有“二选一”的考量,服装品牌纷纷退出京东确实让人费解:一方面,京东2016年财报数据显示,京东全年净收入高达2602亿元,同比增长44%,扭亏为盈,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颇为亮眼;另一方面,这些退出京东的服装品牌在京东平台上的表现也并不差,今年1-8月,太平鸟、真维斯业绩同比分别增长90%、40%,增速最快的品牌GXG甚至超过120%。
在刘云看来,这些服装品牌之所以选择退出京东,是因为实力不够:“如果你是耐克、李宁等实力雄厚的国内或国外品牌,没有哪个电商平台会逼着你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而是选择和你谈判,尽力满足你的需求。”
这意味着受伤最重的还是那些中型品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腾讯科技,天猫平台上最受打击的商家是这些商家:“一些垂直类目小商家的产品不错,如果用心经营,一年之内销售额可能就从几千万迅速上升到一两亿,而线下渠道商家几乎都能做到三五亿,达到线下体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企业往往占行业不到两位数的比例,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这时,天猫来了。说起这事,刘云也是一脸无奈:“那些参加‘二选一’的店铺往往都是快速增长的店铺,天猫的打压让他们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而对于那些选择与阿里签订独家合约的商家来说,日子就不好过了。数据显示,目前天猫上商家的运营总成本已经达到40%以上,其中广告费用占15%-20%,物流费用占5%-8%,平台佣金占5%,仓配费用占5%,员工工资占10%。如果按照50%的毛利来算,推广费用15%到20%已经很正常了。传统企业一年辛苦挣2个亿,其中4000万交给平台,基本就是给平台打工。
除了运营成本,入驻平台的卖家还面临平台频繁发起价格战的危机。目前,不少电商平台通过价格战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天使投资人的青睐。平台之间的竞争使得商家成为价格战的最终付费者,比拼价格、促销、流量,迫使商家不得不增加公司运营成本,以满足平台的运营需求。这意味着商家不得不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取用户,从而导致假货、假货、假订单盛行。靠压缩商家利益的手段看似带动了电商的繁荣,但最终只会给商家带来伤害,影响其再投入,让企业陷入创新低谷。
在刘云看来,解决“二选一”问题的办法是要有固定的规则:“我们商家希望每个平台都有自己合理的固定规则,不能天天改,而且规则不应该是定向的,服务好我愿意在你平台卖,服务不好我们也不卖。品牌应该是被服务的对象,而不是被打压的对象,品牌不应该被当成攻击竞争对手的工具。”
采访中,刘云多次表达对阿里行为的无奈:“你们(天猫)本来就是从我们身上赚钱的,可你们却把对我们的服务变成了打压,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有些年销售额上亿的公司总裁,就被天猫店员教训了一顿,要不然,你可能就丢掉工作了。”
今年6月1日,努比亚宣布新机Z17将登陆京东,并邀请京东3C事业部总裁胡胜利代言,但遭到天猫手机事业部总经理潘志勇的猛烈抨击,努比亚总经理倪飞随后表示,他们和所有公司都有合作。
但未来,“和大家合作”这种简单的经营理念,在天猫的运营下,或许会变成奢侈品,商家未来可能就只能和一家电商平台合作了,这是多么无奈啊。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