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茄烟盒什么材料 中欧苏锡嘉教授讲述香烟沉浮:从传入到影响
2024-11-26 08:03:59发布 浏览161次 信息编号:10031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雪茄烟盒什么材料 中欧苏锡嘉教授讲述香烟沉浮:从传入到影响
关于香烟,有很多话要说。香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消费品之一。它们悄无声息地侵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美国有一句生动的广告语:“怎么有东西看起来如此狂野,抽起来却如此舒服?” ?”另一方面,由于卷烟厂付出的巨大呼声,卷烟的成瘾性和损害健康性需要双重警惕。香烟的起起落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苏锡嘉教授告诉我们。
每当我和人聊天,说起我下乡的经历时,人们常常表示难以置信,我在农场的六年多里,从来没有抽过一根烟。其实,农场里不抽烟的男知青并不多,但相对来说一直是少数。毕竟“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在当时知青枯燥的农村生活中,吸烟是一种难得的、负担得起的享受。
据记载,烟草是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烟草刚进入中国时,人们用外来音译称其为“丹波茭白(gū)”。很快它就被赋予了“金丝”、“相思”、“八角草”等充满诗意的美丽名字。明代姚禄所著的《露经》记载:“吕宋有一种草,名丹波茭白,醉汉用火烧其一端,指向口,烟从咽喉入。管子,可以使人醉,又可以辟瘴气。”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水手从菲律宾将烟草带回福建漳州、泉州种植。由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福建的烟草产量很快就超过了菲律宾,而且还作为商品卖回菲律宾。虽然烟草一词始于明代,但这个词的广泛使用却是到了清代。民国时期,为了区别烟草和鸦片,人们通常将香烟写为“烟”。早期,中国的吸烟有两种流派:干烟和水烟。我们小时候也见过:长的或短的烟斗,或大或小的烟斗,抽完烟后在鞋底上敲一下,放出烟灰。后来越来越少了,渐渐只剩下香烟和烟斗了。现在连烟斗都很少见了,香烟在世界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烟和酒都是社交的媒介、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排忧解难的好帮手。但烟草和酒精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人与人交往,甚至可以一起喝酒,总要有一个伏笔和前奏。等到可以一起喝酒的时候,即使有酒没有食物,我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有了酒和食物,成本和氛围都会上升。没有任何意图地开始一场酒会并不容易。
不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见面递烟,却一点也不失礼。递烟是陌生人之间拉近距离最简单、最便宜的方式。当然,持续时间也可能是最短的。递烟最尴尬的就是对方不接受,你的好意被拒绝了。如果对方不抽烟就没关系。如果吸烟者不接受你的香烟,他要么根本不欣赏你的恩惠,要么他不喜欢你的香烟。无论如何,都会让递烟的人难堪。
对于吸烟者来说,比递烟更简单的搭讪方式就是借火搭讪、交友。借火,虽然是借的,却从来没见过有人归还。而且,贷款方不会有损失,帮助别人,而借款方则可能会大大解除困难,皆大欢喜。因此,借火恐怕是世界上最无法避免的商业贷款。难怪有“借火还容易”之说。
吸烟到底有哪些魅力或好处让吸烟者着迷呢?每次看到在非吸烟环境中长期忍住的吸烟者,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对他们产生同情,但当我看到他们享受手中的香烟时,我突然感到羡慕。我从小就有这样的印象:吸烟有助于思考。以往的影视剧中,每当角色遇到麻烦的情况时,几乎都会大量抽烟。不然的话,他们也想不出什么高明的主意。当你遇到痛苦和麻烦时,最自然的动作就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似乎只要一根小烟,就能让人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沉复《浮生六章》)。只有吸烟者才能体会到吸烟带来的快感。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排行榜,根据带来多巴胺的多少,对21种给人带来快感的行为进行了排名。吸烟排名第四,仅次于投资和交易、男女性行为、还钱。债务远远高于听音乐、看书、喝酒、享受美食这些我们平时争取的享受。更不可思议的是,吸烟带来的快感竟然比加薪、领薪还要高!难怪,虽然医学研究早已证明吸烟会导致多种疾病,但据说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吸烟者要长(抱歉,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个了,所以我来了就接受它)。
在医学专家和控烟环保人士的长期努力下,烟雾缭绕的场景终于从银幕上消失,让观众安心。随着吸烟场景的消失,香烟广告也消失了。在我看来,这多少有些遗憾,因为有钱的人,烟酒广告一般都很好看。在我看来,万宝路香烟和喜力啤酒的经典广告真是太精彩了。在随后的烟草诉讼中,几位原告回忆起自己的吸烟经历,他们都表示被万宝路广告中帅气的牛仔形象所吸引。开始抽烟了。
1970 年生效的美国法律禁止在电视上播放香烟广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卷烟制造商钻了空子生产“迷你”雪茄,因为雪茄广告不受法律禁止。当时流行的广告语是:“看起来如此狂野,味道怎么会如此温和?”
林语堂是一位博学中西的大作家,但他却是个烟鬼。他曾对一位有同样爱好的朋友说:“有些人认为不吸烟的人大多是干净、有道德的,当然,他们也可能具有非凡的品质。”伊伦,一个可以在别人面前夸耀的地方,但那些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人类最大的乐趣和享受之一。我们吸烟者不应该否认吸烟是一种道德弱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与那些没有弱点的人相处。 ,小心点,他们总是知道自己是清醒的,永远不会做错事。他们的习惯有规律,生活机械化,情绪总是被理性控制。当然,我也喜欢懂事的人,但是那些家伙整天道貌岸然,做事都是彻头彻尾的。请考虑一下。 ,这样坚忍的朋友真没意思,和他相处还有什么意义?”(唐鲁孙《中国吃》)今天留下的林语堂照片大多是他拿着烟斗,绅士味儿十足,难怪他是个老人,瞧不起我们这些不抽烟的俗人。
吸烟需要生火,吸烟者必须有火柴或打火机。今天的吸烟者不应该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或负担。但当烟草刚开始流行时,火柴既不安全也不便宜。据史料记载,马克思曾抱怨他的《资本论》的稿费微薄,不够买雪茄供他写作时抽,更不够买火柴(林行知的《年来趣》) )。工作狂马克思长期吸烟,写作时靠雪茄和烟斗保持清醒。但他在写作时,常常会点上一根烟,陷入沉思,忘记现实。当我想起抽一口的时候,发现烟花已经灭了,我只好又划一根火柴。这样一来,火柴的消耗量当然也不小。那时火柴的价格并不像后来那么便宜。有时马克思连买火柴都买不起,所以他变得更加愤世嫉俗。这样看来,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诞生与吸烟习惯有关。
吸烟改变历史的另一个有趣事件是点燃1911年辛亥革命火焰的武昌起义。革命军最初决定在10月11日之后发动起义。没想到,10月9日,一名暴乱分子(刘工的弟弟刘通)好奇地想看看炸弹是如何制造的,随意点燃了一根香烟,香烟意外引爆了炸弹。爆炸引来了俄罗斯巡逻队,起义时使用的印章、旗帜和人员名册全部被搜查并移交给湖广总督。起义的三名主要成员被抓获并处决。随后发生的一系列紧张局势和事故迫使革命军提前起身。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导致清政府垮台。如果刘同不抽烟,炸弹就不会意外爆炸;如果不是意外发生爆炸,起义可能会被推迟,清政府可能还有时间镇压起义官兵。历史的进程有时会因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而改变。
如果说饮酒是否有害健康还存在争议,那么几乎没有人怀疑“吸烟有害健康”的结论,因为证据太充分了。大量医学研究结论证明,许多疾病都与吸烟有关。直接联系(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风等)。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臭名昭著、祸害天下数百年的凶器为何没有被禁止呢?原因或许很复杂,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三大诱因:利益、习俗、潜伏期(即因果关系被较长的潜伏期所掩盖)。
益处
烟草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这从来都不是秘密。改革开放前,上海卷烟厂是全市唯一需要每天报税的企业。由于税收如此之高,上海市财政局在卷烟厂设有常设办事处。中烟的一位领导曾自豪地对我说:别说是我们集团,就是我们下属的一个企业,甚至只是我们下属企业的一个产品,都可以为国家贡献足够的利税,压垮大部分企业。上市公司。他所说的单品是上海卷烟厂生产的“中国卷烟”,据说每年创利税超过500亿元。
谁愿意对这样一只“下金蛋的母鸡”下狠手呢?且不说打压,如果有人想在烟盒上印上骷髅头警示语,烟草部门就严阵以待:如果中国手表有骷髅头,你还是中国人吗?因此,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烟盒警示标签在中国很难实施。
在国外,国际烟草巨头的年营业收入达到近千亿美元,其他烟草跨国公司也不甘落后。有钱的大亨有钱聘请最有权势的辩护律师,支持最有权势的游说团体(烟草、武器和步枪协会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三大游说组织),但普通老百姓实在是无能为力。他们。由于烟草业产生巨额税收,世界各国政府对烟草生产的态度有些模棱两可。最好是在这里生产,然后在其他地方销售和消费。烟草跨境贸易一直是一个敏感问题。
风俗
中国吸烟习惯的形成有点不可思议。烟草是进口产品,中国人吸烟是后来者,吸烟的习俗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按理说,我们应该是一个烟草消费小国。没想到,烟草在中国找到了最适合的生存环境。中国的烟民实际上占到了世界烟民的三分之一,卷烟消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虽然没有确凿的统计数据,但我国青壮年的比例,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恐怕是世界上最高的。
由于吸烟者比例较高,不吸烟者显得不合群,吸烟成为维持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拿出一包烟递给每人一支,陌生人立刻就成了朋友。不论是小贩还是士绅官员、名人,在烟面前一般都是给面子的。无论是深思、痛苦,还是犹豫、挣扎,典型的表现就是吸烟。吸烟已经成为最便捷、最便捷的情绪释放渠道。在过去的一两年里,吸烟的年轻女性似乎越来越多。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卷烟商还专门推出了细支香烟,这种香烟对人有害。我想年轻女性吸烟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为了坚强,在男性主导的世界里感觉自己是平等的;要么是为了在男性主导的世界里保持平等。或者看起来很酷并增添一点魅力和独立性。当她张开绣嘴时,袅袅烟雾袅袅升起,衬得她显得阴郁而优雅。简而言之,吸烟者认为吸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形象。
潜伏
我经常问课堂上吸烟的学生是否知道吸烟会增加患肺癌的机会,他们都回答知道。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抽烟?他们说服自己继续吸烟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看看周围抽烟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直到老了才得肺癌,而且很多躺在医院病床上的肺癌患者并不吸烟。全部。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吸烟并不一定会导致肺癌,戒烟也不能保证不会患肺癌。而且,如果你现在戒烟,你就会失去一种真正的享受,换来的只是一种虚幻的可能性:患肺癌的概率会降低。你放弃的和你得到的之间的不平衡是如此的不平衡,即使你想了,你仍然不会放弃。
事实上,长期吸烟引起的疾病远不止肺癌。人体的许多器官都会因吸烟而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吸烟对身体有害,但没有好处。不幸的是,吸烟的危害不是在这个世界造成的,而是在未来造成的。未来的危害在现在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也很难激励今天的行动。就像金融一样,如果将遥远的收入以相当大的贴现率折算成现值,无论未来的收入有多大,可能都不值得一提。
烟草有害,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吸烟者。当有人受到伤害时,他们想向加害者讨回公道,所以他们会提起诉讼。烟草诉讼于1954年在美国开始出现,虽然早期的烟草诉讼大多胎死腹中,但至少人们的反烟草意识已经被唤醒。美国烟草业的第一次挫折发生在1984年(想想看,三十年毫发无伤,烟草业的财力确实非同一般)。那一年,新泽西州一名长期吸烟而死亡的烟民的家人对烟草公司提起诉讼,导致数千页内部材料被泄露。材料显示,一些烟草公司早就知道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引发公众愤怒。舆论界呼吁烟草业对美国每年因吸烟造成的超过1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40万人的生命承担法律责任。克林顿总统上台后,顺应这一趋势,屡屡决策,将烟草业在该国的经营逼入了死胡同。
1997年6月,美国政府与烟草业达成史无前例的协议,规定在25年内要求烟草公司提供高达3685亿美元用于治疗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以换取限制针对烟草公司的诉讼。当年11月,加州一家法院裁定向加州一名因吸烟损害健康的人支付150万美元赔偿。这是美国烟草制造商首次公开赔偿吸烟受害者。从此,美国烟草制造商不得安宁,等待他们的是无休无止的诉讼。面对无休无止的诉讼,美国烟草公司纷纷向其他行业伸出援手,为自己寻找出路。最古老的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进入了啤酒、饮料、造纸、房地产、化工、重型机械和包装行业。其中最成功、最知名的是碳酸饮料公司7Up。 2022年底,PM宣布完成对瑞典无烟烟草公司Match的收购,正式进军电子烟行业。 1989年,PM的非烟草收入首次超过烟草收入,但烟草仍然是公司最大的利润贡献者。可见,即使面对社会的批评和压力,烟草公司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
当然,烟草企业也希望与时俱进,以“良心企业”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每年,各大烟草公司总计花费超过1亿美元在全球实施一系列社会公益项目,通过在教育、科研、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慷慨捐赠,提高自身素质。救灾和疫情防控。图像。
美国对烟草公司诉讼的成功让中国控烟人士羡慕不已。由于立法缓慢以及政企合一的烟草体制,中国的烟草诉讼很难进入法院。发生的少数案例对于吸烟受害者来说都以失败告终,公众对此似乎并不热心。幸运的是,经过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卷烟广告已经从各种媒体上消失,烟草公司也被排除在各种赛事的赞助商名单之外。对于像我这样的不吸烟者来说,最好的消息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我记得以前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回家后常常会把外套挂在外面,因为烟味太浓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仍在进步,但进步的步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有人吸烟,有人戒烟。戒烟是世界上最容易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如果你问问身边抽烟的朋友,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经戒烟了,有的还不止一次,实现“八戒”的也不在少数。我在加拿大读博士的时候,办公楼都是无烟区。吸烟者必须走出大楼并在门口吸烟。要知道,冬天的时候,室外温度经常会降到零下20、30摄氏度,出去抽烟的人都不愿意把户外冬装全部穿上几分钟。通常他会穿上外套,摇摇头,站在门口吸完烟。看着他们可怜兮兮的样子,我说:你为什么不戒烟呢?他们苦笑着回答说,已经戒过几次了,以后还会继续戒。有的朋友下了很大的决心戒烟,结果却又复吸了。问及原因,大多是在饭局或老友聚会时破戒。当他们喝得醉醺醺的时候,他们经不起别人的劝说。吸烟者最担心的是:如果你能戒烟,还有什么是你戒不了的呢?戒烟失败后最安慰的一句话是:不做无用的事,何必在有限度里度过一生?
据我观察,那些定下戒烟日期(比如明年1月1日)的人,基本上不会成功。因为这些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无法完成计划的借口,并且已经准备好了修改计划的理由,最坏的情况下还得重新定一个日期。那些成功戒烟的人,思路清晰,行动安静,把香烟扔进垃圾桶,销毁吸烟用具,头也不回。成功戒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来自医生的威胁。生死面前,这支烟还是可以放下的。但现在的年轻人戒烟,据他们说,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因为吸烟不再被认为是酷的,它显得粗鲁和低级。戒烟成功后,看着还在抽烟的人,我常常暗自庆幸:我终于来了!梁实秋戒烟后,遇到了一个在他面前抽烟的人。他先是退了一步,心里暗骂道:“我以前就是这样子恶心人的!”
烟草的流行,意外地在中国催生了两种工艺品:鼻烟壶和烟牌。时至今日,旅游景点仍有鼻烟壶出售,但香烟品牌早已消失。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曾以鼻烟进贡,鼻烟很快就在朝野中流行起来。鼻烟是唯一不需要点燃的香烟。吸烟时,将指尖浸入烟雾中,擦在鼻孔上,然后猛地吸气。香气宜人(抱歉,这是我在书上读到的,信不信由你)。富裕人家招待客人时,需要准备鼻烟。鼻烟不仅有品质好坏之分,装鼻烟的瓶子还能显示品味和身份。经过精心培育,鼻烟壶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工艺品。据说早期注重材质,有水晶、玛瑙、翡翠、翡翠,而且还要精心雕刻。后来,他们用透明玻璃,用极细的彩笔,从里面画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细腻,巧夺天工。如此细致的工作,在景区商店只需三十、四十元。实在不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
将一张印刷精美的卡片放入烟盒中,是卷烟经销商赢得顾客青睐的一种竞争手段。其确切来源很难考证。起初只是比较顺眼的山水、文物、花鸟鱼虫图。随着比赛的白热化,整套图片不断发布。从成语典故、民间笑话,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一套比一套多。而且每套中的一两件极为罕见,甚至根本不可能见到,这就吸引了爱好者们求人出高价,以期集齐整套。这一手法在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中也借用过一次,可谓遥相呼应。事实上,听这个相声的人都没有见过香烟品牌。
烟酒成瘾的人,俗话说“烟酒不散家”。吸烟喝酒的人不应该保守秘密或私自保守。事实上,分隔家庭的主要因素是吸烟,而喝酒则不是那么容易分享的。给在场的每一位吸烟者递上一支香烟,似乎是这里的习惯性吸烟礼仪。国外没有分烟的习俗。在物资短缺的日子里,拿出仅有的几支烟来分享,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事情。我曾经看到一群人在农场里一起打牌。有人拿出一根烟,说道:“抱歉,只剩一根了。”他从烟盒里拿出香烟,给自己点燃,然后把烟盒扔在了地上。过了一会儿,我好像突然想起来:“哎,刚才好像有一根香烟漏网了。”我拿起烟盒看了看。当然,我还是继续自己享受着。这个伎俩用了太多次之后就不起作用了。随后,有人捡起了扔在地上的烟盒,笑着说道:“我再给你看一看,确保你不会错过任何事情。”
说实话,我看到有人抽烟,我就远离他们,而且我真的不喜欢烟味。但我对那些抽雪茄或烟斗的人有非常不同的看法。我可以说我很佩服他们。因为烟斗和雪茄在印象中与风格联系在一起,与文学人物、大亨、杰作联系在一起。有人透露,二战期间,丘吉尔每到重大决策时刻都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脱掉衣服,拿起雪茄,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支接一支地抽雪茄,直到灵机一动并做出决定。登陆诺曼底的决定据说就是这样做出的。我想伟大决定的诞生之母一定是雪茄。脱掉衣服到处闲逛,只能产生荒诞,不会产生灵感。你尝试后就知道了。
教授简介
苏锡嘉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教授。在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之前,他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副教授。
苏锡嘉教授毕业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分别于1982年和1987年获得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苏教授主要从事国际会计、审计、公司管理、中国会计与审计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家族企业的公司管理、审计师轮换、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等。
苏教授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审计:实践与理论》、《亚太会计与经济研究》、《会计与公共政策杂志》、《国际会计杂志》、《中国会计杂志》等多家知名期刊上。 《会计与金融评论》《国际会计研究》《国际审计研究》《当代会计研究》等
创意图片已获得视觉中国授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