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尖沙咀品牌门店顾客盈门,内地游客扫货热潮再现

2024-12-06 08:06:20发布    浏览117次    信息编号:10197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香港尖沙咀品牌门店顾客盈门,内地游客扫货热潮再现

在香港尖沙咀,某品牌专卖店里挤满了顾客。消费者必须排队才能进入购物。其中不少是前来“扫货”的内地游客。

广州天河太古汇某品牌店也采取了限流措施。

海外奢侈品店店员分析正在“买货”的中国顾客。 30年前席卷全球的“日本热”已逐渐平息。

两周前,被时尚迷昵称为“潇湘”的奢侈品牌香奈儿宣布,从本月8日起,中国普通包袋价格下调20%。此前,在香港海港城,因为有20%的折扣,工作日一度有80多人排队买包。

据海外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全球奢侈品购买力最强的中国消费者就购买了4000亿元人民币的奢侈品,其中近70%在海外消费。 30多年前,这股奢侈品热潮从亚洲席卷全球,而它的发源地是日本。

为何售价38200元的皮包跌至3万元却引发抢购潮?为什么“冰冷”的奢侈品店也有超市排队抢特价猪肉的热闹?为什么中国的“富豪”如此热衷于海外购买奢侈品?

记者采访了一些海外奢侈品店的店员,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式奢侈品热潮。

这是美国最著名的购物大道上的世界顶级奢侈品店之一。很多名人都来店里购物,其中就包括大卫·贝克汉姆。然而,每当有中国顾客到来,店员的心就会揪紧。

中国采购

享受团体价格比较

因为中国消费者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常常给这家标榜顶级奢侈品的店制造麻烦,甚至制造一点混乱。

在奢侈品店销售人员安娜(化名)看来,中国顾客最常见的到达方式是一群自助游游客或旅行团同时进来,而且人数多少远远超过店里的售货员。

除少数外,大多数中国顾客不会说英语,只能依靠店里的中国员工充当翻译。他们喜欢找不同的销售人员询问同一种产品的价格和折扣。这些产品的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几十万元不等。询问和比较价格是中国顾客最喜欢的乐趣。

几个月前,这家店里每天出现的一个常见场景是:中国顾客用微信的语音功能与大洋彼岸的亲友比价,半夜等着看哪个是香港、欧洲、美国最便宜的。

在这家奢侈品店担任销售员、月入数万美元的安娜说,“中国游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和最差的顾客,有的可以很讨人喜欢,甚至很贴心”相处。”但也有一些顾客感觉吵闹、肮脏、不礼貌。”

“节俭”的奢华

购买奢侈品时要期待“白菜价”

安娜表示,价格是中国顾客最敏感、最关心的,也是让多年销售奢侈品的安娜感到最困惑的地方。

安娜说,几年前,由于美元汇率较低,中国顾客总会在这家店购买大量商品。即使与香港、中国和欧洲相比,美国的物价也是最便宜的。

现在,随着美元汇率逐渐走高,很多中国顾客开始厌恶美国的商品税,看到税后价格就离开。

“他们

只是我们很难过。 “(他们让我们感觉生活特别艰难)一家奢侈品店的销售人员安娜说,最令人费解和尴尬的是,既然中国顾客想买奢侈品,为什么他们会提起这家奢侈品店甚至很多奢侈品公司都不会给予折扣。

另一高级奢侈品牌的柜台经理罗丽(化名)非常了解这种感受。她的专柜也是深受中国顾客青睐的顶级奢华化妆品品牌之一。

罗丽表示,中国顾客最喜欢的是折扣和礼物。在罗丽的柜台,一位女顾客曾听说有折扣,一次性购买了相当于3万多元的护肤品,而这还不包括她回国时赠送的礼物。

“有的顾客表示,买了之后感觉自己赚了很多钱。”但罗丽坦言,国外其实有很多顶级化妆品品牌,但中国消费者还是喜欢买一些熟悉的品牌和一线产品,因为这些品牌辨识度很高。

“土豪”的变化

从大量现金到信用卡

罗丽拥有多年国外奢侈化妆品工作经验。她说,过去,一些中国顾客购物时会携带大量现金,这常常引起商店保安的怀疑,认为这些中国顾客洗钱或使用假钞。 “因为一些大面额纸币在国外生活中很少见。而且国外客户普遍习惯使用信用卡转账。”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顾客在海外使用信用卡或借记卡,但仍有不少人出国后不了解信用卡限额的限制,经常在奢侈品店拨打国际长途询问限制的增加。

据罗丽介绍,即使在其他一些国外顶级百货店,也会有一些中国导购团队。这些人并不属于百货公司,而是负责帮助百货公司寻找潜在的华人大亨,并依靠华人顾客在店内购物赚取积分。他们经常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来到国外。他们没有奢侈品方面的专业经验,也没有鉴别能力,但擅长传销,擅长与人打交道。他们经常为中国消费者安排免费的豪华轿车、专人提购物篮、以及独特的VIP试衣间。常常,一个中国顾客在导购团队的陪伴下逛上一天,总消费达到数十万美元。很多这样的导购团队依靠“任性”的中国富豪,在国外过着开豪车、住豪宅的生活。

客观评价

非中国客户最头疼的问题

不过,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在罗丽眼中,中国消费者并不是最差的。

罗丽表示,与欧美当地顾客相比,中国顾客可能缺乏一定的礼貌和品味。圣诞节期间,许多当地顾客,其中一些上了年纪的绅士,习惯于为自己的妻子购买昂贵的香水。许多中国顾客倾向于喜欢一系列产品,因为这些产品有明确的标记,并且回家后可以很容易地赠送出去。

现在罗丽最头疼的就是东欧和印度客户。东欧和印度客户不仅有中国人对礼品和折扣的需求,而且拥有中国消费者中罕见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对西方生活规则的精明熟悉。

罗丽说,往往一瓶昂贵的香水或护肤品用完后,很多印度顾客用完大半瓶后,就回到柜台直接退货换现金,称不喜欢。 。这在这家以顾客至上的知名百货公司是允许的。

罗莉说,她不知道中国顾客是否知道这个规定,或者他们的英语水平不够好。希望这个坏习惯不要蔓延到中国消费者身上,跟风而行。

那些年

亚洲的“日本热”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在海外购买奢侈品的遭遇也发生在日本消费者身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迅速扩张,日本游客和中国游客一样出现在世界各地。由于经济富裕、消费者购买力强,日本人对西方奢侈品的购买狂潮席卷全球。任何带有奢侈品牌标志的皮包、时装、围巾、珠宝和香水都是人们的最爱。据当地媒体报道,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高中女生购物时也曾流行拎LV包。

正如如今欧美高端奢侈品专柜青睐中国员工一样,30年前,讲日语和日本员工在欧美高端百货商场也很流行,“买、买、买”的理念也随之而来。 “买买买”热潮刺激了日本消费者。

曾在纽约和巴黎担任时尚编辑的达纳在著名时尚书籍《奢侈品为何黯然失色》中描述了当时日本奢侈品的疯狂。

夏威夷、关岛著名的购物中心和免税店,最初都是为日本女性游客设立的购物折扣店。很多日本女孩为了省钱买名牌包,会去当伴游女郎。而许多日本人,包括一定数量的男性,都痴迷于奢侈品,认为丰富的衣服具有超人的力量。日本年轻人宁愿住在像鸽子笼一样的狭小空间里。他的收入并不高。他所有的钱都用来购买爱马仕衬衫、领带和皮具。而且,这些奢侈品在购买后根本不使用,只是放在购买时的包装盒里。

当时高盛的一份全球奢侈品调查报告显示,1995年,日本消费群体占据了当时全球奢侈品市场份额的68%,人均奢侈品消费额为1996美元。

至于日本人为何热衷奢侈品,达纳对奢侈品在日本流行的解释是,二三十岁的单身女性住在父母家里,因此有很多钱可以支配。一位时尚博主给出的理由是,一个缺乏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才会大规模热衷于奢侈品。

不过,泡沫危机过后,席卷全球的狂热逐渐消退。据日本研究公司统计,在日本,1996年高端奢侈品牌的市场规模每年达到约1.9万亿日元。然而,到2011年,奢侈品市场仅为7700亿日元。其中,知名品牌已退出日本市场。

在当今美国最著名的第五大道上,中国游客仍然喜欢穿着有明显标志的LV服装和配饰上街,或者拎着这些奢侈品牌的购物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