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港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多项招揽人才计划

2024-12-06 10:14:27发布    浏览165次    信息编号:101988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纽伦港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多项招揽人才计划

一向“高高在上”的香港也开始抢人了。

上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读了上任以来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多项“引才”计划。

与以往的施政报告相比,不难感受到香港政府此次抢民的力度空前。

《2019年施政报告》没有涉及“招贤纳士”或“吸引人才”。

《2020年施政报告》只有一段关于“吸引人才”,接近第160条的结论,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此外,创新科技板块提出“卓越创新科技人才计划”)

《2021年施政报告》将“吸引人才”列为独立小节,涵盖第149至159项,目前仍接近尾声。虽然很长,但明确的措施只有一个:

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年度名额由2000人增至4000人。

《2022年施政报告》将“招贤纳士”放在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的显着位置,其中第二十九条又细分为7项,都是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

例如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年度名额(不限名额)、延长香港大专院校非本地毕业生的逗留期限(一年→两年)、延长工作签证期限等。

再比如“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的推出:

过去一年年薪达到250万港元(约人民币230万元)或以上,以及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并在过去五年累积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士,将有资格获得两年奖金。持通行证来港发展的人数没有限制。

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毕业生,不符合工作经验要求但毕业近五年内也可发放通行证,每年限额1万张。

也就是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无需工作经验即可申请两年香港通行证。

在香港找到工作后,签发的第一份工作签证的有效期最长可达三年,而过去一般为两年。

在香港居住七年后成为永久居民后,如果您在香港购买了第一套房子并缴纳了买方印花税和新居印花税,也可以按照永久居民的标准获得退税。

不难看出,其诚意十足,但与其说是“抢人”,不如说是“抢人才”。毕业于世界百强大学之一,年薪250万港元(年薪200万港元也有相应政策),在香港买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

特区政府的诚意也是被逼出来的。

《2022年施政报告》坦言:过去两年,本地劳动力流失约14万人。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人口数据始于1961年,60年来,香港总人口从300万以上增加到700万以上,仅出现两次减少。

其中一次是2002年中期至2003年中期,人口略有下降,超过13000人。另一次是疫情以来,两年半来急剧下降。

香港人口在2019年底达到顶峰,达到752万。从那时到2022年中期,减少了23万。

2020年9月,香港政府预测香港人口将在2041年达到811万的峰值。现在看来希望越来越渺茫。

人口减少来自两个方面:

1.自然变化

出生和死亡引起的变化称为人口自然变化。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香港人口自然增长由正转负。

最直接的原因是COVID-19疫情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导致新生儿数量骤然下降。

此外,由于老龄化等因素,香港的死亡人数逐年上升。这是一个相当稳定的趋势。直到2022年上半年,死亡人数明显超额。

今年之前的四波疫情中,香港累计死亡人数仅为213人。今年第五波疫情已造成逾万例死亡,且大部分发生在上半年。

但无论是新生儿还是老年人这个疾病死亡的主要群体,都与劳动人口数量无关。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另一个方面。

2. 机械变化

移民和移民所带来的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化。

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21年底至2022年中,香港居民净移居9.5万人,其中持有单程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往来香港通行证)的有1.83万人。迁入的澳门居民和其他香港居民有净迁出。 113,200。

也就是说,2022年上半年,从中国大陆净流入香港的人数为1.83万人,从香港流入世界其他地区的净流入人数为11.32万人。两者相互抵消,导致香港居民净流出9.5万人。

这是自1961年以来香港六个月来最大的人口净流出。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流向全球的人口净流量一直很大,但自2020年以来尤其高。

搬迁的主要原因,一是疫情: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疫情很容易引发香港人口外流,或者原本定期往返的人流暂停流入——上半年2003年,有“非典”疫情因素。

第二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将于2020年6月30日起施行。其中,第三条内容如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有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 6 条规定:

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毋庸置疑,一些香港人并不认同这些原则,随后通过申请BNO(英国国民海外)签证离开香港。

英国BBC有很多文章描述这个群体的现状,经常抹黑香港,但也有一些细节让人感觉“低级黑高级红”:

肖女士表示,公司希望香港的劳动力能够帮助英国应对疫情和脱欧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她说:“我们发现许多东欧人决定离开英国并返回东欧。

约70%移居英国的香港人拥有大学或更高学历。超过一半的人曾在香港担任专业或高级管理职位。到目前为止,招聘人员已帮助香港人填补呼叫中心、食品加工和办公室管理等职位。

莫女士和王先生都明白,他们在英国可能无法获得与在香港相同的薪水,但他们仍然有现金缓冲来出售香港的房子。莫女士说,她的工作是收银员或接待员,而她的丈夫正在上英语课,希望成为一名送货司机。

招聘人员为这对夫妇提供了在一家肉类工厂工作 10 个小时的机会。莫女士说:“这就像机器人的工作。

令人遗憾的是,原本属于香港的人才在英国被视为东欧廉价劳动力的替代品,但只能说各有各的志向。天要下雨了,我妈要结婚了,这些人要离开香港,让他们走吧。

正如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过去十年,除单程证持有者外,香港居民大部分年份均录得净移民。

香港一直是一个水库,有进水和出水。钱如此,人亦如此。

所以更关键的问题是,由于疫情等原因,从内地移居香港的居民数量大幅下降。边境管控、防疫措施、跨境航班数量等多种因素限制人员流动。

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出入境管制的放松,香港政府开始大力招募人才。

行政长官李家钊表示,通过多项新措施,相信每年可引进3.5万名人才。

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新加坡正在虎视眈眈。

新加坡是香港资本和人才外流的最大受益者。今年9月,英国智库Z/Yen发布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香港从第3位下降至第4位,而新加坡则从第6位上升至第3位。 “纽兰港”变成了“努伦坡”。

作为港口城市和金融中心,新加坡比香港更依赖外国人才。因此,当COVID-19疫情限制人员流动时,新加坡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重振经济,新加坡早前选择了“与新冠病毒共存”。今年4月,允许完成疫苗接种的旅客入境,无需隔离和检测。从今年8月起,允许未完成疫苗接种的旅客入境,无需隔离和检测。只要出发前两天完成检测,结果呈阴性即可。

受此影响,新加坡劳动力市场较早得到修复。

今年上半年,香港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减少4600人,新加坡则净增6900人。

今年9月,新加坡还率先推出“抢人才”计划。人力部推出“顶尖专业通行证()”,月薪3万新元(约15.4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或在科技、艺术文化、学术等领域有杰出成就者和研究、体育,您可以在受聘前申请有效期五年的工作签证。

香港后来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就是标杆。彭博社也立即写了一篇文章对这两个计划进行了比较。

一步步落后的香港如何在与新加坡的竞争中重新占据上风?

也许大多数人,包括香港人自己,都忘记了非典疫情后香港经济是如何迅速复苏的。应特区政府要求,自2003年7月28日起,中央政府逐步允许内地居民自由赴港旅游。

自1841年开埠以来,香港的优势一直是它是中国的香港。既有进水口,也有出水口,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门。

日前,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接受《明报》专访时表示,受疫情和“香港国安法”实施影响,一些香港资金、企业和人才外流,而新加坡无疑将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从中受益。但从长远来看,香港有中国内地为后盾,其连接中外经济的作用是新加坡无法比拟的。

虽然香港不再是过去的国际城市,但它将成为中国的国际城市。 (它不会是过去的城市。但它将是中国的城市。)

至于人口外流,曾在90年代处理香港人移民新加坡的杨永文认为,如今的“移民潮”并不比当时严重。

“我们在同一个世界的尽头,我们携手并进,抚平崎岖的地形,我们都用心血写下了那句不朽的名句。”

《狮子山下》歌手罗雯出生于广西百色,成长于广州。青少年时期,他到香港投靠亲戚,打过各种零工,直到成为一名歌手并成名。

作词家黄沾出生于广州。年轻时,他随家人去了香港。当他正值盛年时,他引领了一代时尚人士。他与金庸(浙江海宁人)、倪匡(上海人)、蔡澜(新加坡人)并称为“最著名的诗人”。 “香港四大才子”。

现在唱歌的人走了,写歌的人也走了,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只有狮子山依然矗立,香江依然流淌。山不会让尘埃落下,河不会放过水,所以山水永远都在。

六十年前,香港人口刚刚超过三百万。 100年前,香港人口刚刚超过60万。你认识的绝大多数香港人,至少可以追溯到两代人之前,都是来自大陆。内地一直是香港的力量源泉。

因此,如果只看这几年的抗乱荣辱,你会感叹东方之珠的光彩已经褪去,香港也不再是曾经的香港了。但从百年的角度来看,这有多大呢?

对待风景,我们应该放长远的眼光。既然无法回到过去,那我们不妨成为一个新的香港。

本文作者 |木有药剂师|值班编辑 |马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