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岚:从北大到纽约的文学之旅,通勤火车上的创作灵感

2024-12-08 21:16:41发布    浏览145次    信息编号:102399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凌岚:从北大到纽约的文学之旅,通勤火车上的创作灵感

凌兰: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旅居美国多年。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花城》、《江南》等杂志,出版小说集《激流》、《海中白象》以及多部翻译作品,散文集、诗集。

安兰德和纽约

文/凌兰

自1995年以来,我几乎每天都乘坐康涅狄格州和曼哈顿之间的通勤列车。前两年在学校度过,毕业后就去工作。通勤列车长期陈旧且摇摇欲坠。最后一段是进入隧道(实际上是火车站的一楼)。灯光昏暗。火车上的乘客即使在狭窄的车厢里坐了很长时间,也都衣着考究。困。终于到达车站后,我下了火车。站台上的空气浑浊而闷热。刚刚进站的火车,冒着热气。空气中充满了刺鼻的柴油味。另外,底层肮脏的地面总是带来……尿味,这段路对于那些从郊区坐火车到纽约谋生的人来说就是炼狱。爬上狭窄的通道,走出平台,进入大厅,我的眼睛突然一亮。 ——抬头可见十米高的古典绿色穹顶,上面布满了星座。脚下是大理石水磨石地板;大厅中间,有一个圆形的信息亭,顶部有黄铜。做了时钟。钟有四个面,分别面向东、西、北、南四个方向;钟面是由一整块透明蛋白石制成的球面曲面,据说价值200万美元;钟的顶部雕刻着一颗黄铜橡子,这是中央车站的创始人,美国铁路巨头范德比尔特的家族标志。整个时钟价值超过1000万美元。这座昂贵的四面钟是纽约市的象征。英文谚语“在时钟旁等我”就是指这个四面钟。

这是位于 42 街的大中央车站,是前往纽约的交通枢纽,也是前往纽约州北部和康涅狄格州进入城市的蓝线和红线列车的终点站。多年来,大中央车站多次出现在许多好莱坞影视经典中,例如国内观众熟悉的《革命之路》、《广告狂人》等。它是曼哈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纽约生活的地理轴。这也是本文主人公艾因·兰德1970年接受某杂志采访时拍摄的作者照片的背景之一。艾因·兰德作品《阿特拉斯耸耸肩》的影视改编权最先被《阿特拉斯耸耸肩》发现。 《教父》的制片人。安兰德曾建议剧组在片中加入“四面钟”的场景。在那次采访中,除了中央车站,她还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RCA大厦的屋顶花园给笔者拍照,这些都是她最喜欢的纽约地标。

中央车站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巴黎美术学院”,是一座融合了古典建筑风格的雄伟建筑。 ——外墙对称的巨柱、正门顶部的雕花雕像、高大宽敞的大厅、彩绘星座的大厅穹顶,都体现了这种风格的特点。大中央车站最初于 1871 年建成并竣工。资助者是范德比尔特。他的铜像至今仍竖立在车站正门上方,拱门顶部矗立着象征速度、力量和梦想的三个希腊神话人物雕像。两人都是这座建筑的“保护者”。车站的“2.0 版”,也就是今天的样子,建于 1913 年,当时蒸汽火车在纽约市被禁止。和所有承载着时代基因的基础设施“巨无霸”一样,大中央车站随着资本主义大都市纽约的成长、繁荣、崩溃、重建和修正。难怪艾因·兰德将这个空间站视为她的精神坐标之一。一。 1926年,她离开苏联来到美国。对她来说,纽约是自由世界的乌托邦。

出了大中央车站正门,左边一街是公园大道和第五大道,右边一街是列克星敦大道。沿途有著名的商店和高档餐厅。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狭窄的街道笼罩在建筑的阴影中。繁华的城市,街道上的人们行色匆匆。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话来说,就是“充满金钱的声音”。这句话是盖茨比在描述他暗恋多年的黛西的声音时无意中说出的,但用它来形容曼哈顿42街的喧嚣和躁动并不为过。

沿第五大道向南步行十分钟即可到达 34 街、35 街和 36 街。这些街道是《艾茵兰德的世界》的“关键词”。 《艾因兰德通讯》编辑部位于麦迪逊大道183号。旧址尚存,但一楼储藏室被一家法国家具店租用。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上贴着一张告示:正在装修。不远处就是位于第 34 街的帝国大厦。艾因·兰德创办《客观主义通讯》杂志后,曾在帝国大厦设立办公室。她在第 34 街有一处住宅区。 1951年,她和丈夫弗兰克决定从洛杉矶搬回纽约。他们开车从西向东横穿美洲大陆,一路上唱着英国流行的军歌《Long Way Down》。去蒂珀雷里”,但将歌词改为“通往第三十四街的漫漫长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位于东 36 街和列克星敦街交叉口的公寓楼“布朗利”()至今仍然存在。这座灰色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外观颇为低调。艾因·兰德 (Ayn Rand) 于 1951 年至 1965 年间住在这里,完成了《阿特拉斯耸耸肩》和他随后的杰作《自私的美德》散文集。当时《源泉》已经出版,艾茵·兰德聚集了一批忠实的“铁杆”粉丝,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美联储四任主席的格林斯潘,甚至还为她改了姓氏。纳撒尼尔·布兰登( ),“安派”信徒的定期周末聚会也在这里举行。从 1965 年到 1982 年因肺癌和心脏病去世,艾因·兰德 (Ayn Rand) 一直住在东 34 街 120 号。如果有人了解艾因·兰德(Ayn Rand),就会发现她积极参与当前的身份政治并帮助穷人。 ,接受非法移民和寻求庇护者的纽约肯定会讨厌的。从保守派的中坚力量到自由派的避难所,纽约人价值观的变化可谓是深刻的。

对于某些人来说,艾茵·兰德很有名,影响深远,但其他人可能不知道她是谁。在喜欢她的人看来,她的作品所传达的理想是努力奋斗、个人至上的理想。讨厌她的读者称她为“女汉子”,认为她代表着不脸红的自私。精英主义,她的客观主义在“抄袭”尼采超人哲学的基础上充满了社会达尔文主义;除了这些价值观上的“缺陷”之外,她的小说人物从思想出发,动不动慷慨地讲课教导读者。赞扬与批评、信任与负面、两极分化的评价一直困扰着艾因·兰德的一生。就连她晚年重病办理社保、医疗保险时,批评她的人也以此为借口——“多年来她一直批评福利社会,现在我们要主动去享受福利社会”。福利制度的好处,说一套做一套。”

艾因·兰德作为小说家出版的作品很少。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这两本书至今仍在美国高中英语课的推荐阅读清单上。与普通作家相比,艾茵·兰德更像是一位哲学家,她也确实认为自己是一位哲学家。但与哲学家相比,她的传世著作更多的是虚构作品而非理论著作。她被艾伦·格林斯潘称为“最聪明的女人”。 《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已出版半个多世纪,至今仍在重印,畅销不衰。他们被硅谷和华尔街的精英以及国会保守派议员视为人生瑰宝。他们不仅要读,而且要每天读、大声读。 。

关于艾因·兰德的一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要从她童年经历的苏联革命说起。艾因·兰德(Ayn Rand),原名阿莉莎·罗森鲍姆( ),1905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917年,12岁的艾因·兰德站在自家窗边,看着苏联武装部队在雪地里行走。进入圣彼得堡市中心。围观的人欢呼起来。那时,她并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这将是俄国十月革命带来的第一波冲击。很快沙皇俄国最繁荣、最西化的城市将更名为列宁格勒。艾因·兰德的父亲是一名药剂师,拥有一家生意兴隆的药店。十月革命后,药房被新政府没收。罗森鲍姆家族一夜之间从城里的富人降为穷人。 1924年,艾丽莎·罗森鲍姆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考入国家电影艺术学院,希望将来成为一名编剧。不久,芝加哥的亲戚给她发了一封信,邀请她来美国。

1926 年,艾莉莎·罗森鲍姆 ( ) 的船抵达纽约港。当她下船时,她瞥见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伍尔沃斯大厦。她把这个位于天际的庞然大物称为“上帝的手指”,那一刻,她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那天晚上七点钟,天已经黑了,薄薄的雪花里,我看到摩天大楼上的灯光有生以来第一次亮起来。我哭了,脸上的泪水和雪花混合在一起。” ”。随后,她前往芝加哥投靠亲戚。在那里,她将自己带有强烈犹太含义的旧名字改为盎格鲁-撒克逊名字——安·兰德(Ayn Rand)。

在芝加哥生活了半年后,艾因·兰德来到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寻找电影行业的工作。在那里,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德米尔,他是好莱坞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的著名制片人,并在他的一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通过德米尔,艾因·兰德找到了临时演员和编剧的工作,一年后晋升为剧组的初级经理。 1929年与演员弗兰克·奥康纳结婚,1931年成为美国公民。为了在百老汇发展,艾茵·兰德于1934年随丈夫来到纽约。从芝加哥到好莱坞的岁月里,艾茵·兰德从未停止过写作。抵达纽约后,她的写作生涯开始腾飞。

艾茵·兰德目睹了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的巨大历史变迁,父亲的店铺被政府没收,家庭再次陷入贫困。这些早年的生活经历给艾因·兰德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后来她主张自由市场主义,反对政府干预,崇拜精英,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和斗争,反对集体主义,这些都与她早年在祖国的经历有关。 1926 年,当她第一次抵达芝加哥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最黑暗的时刻,纽约市的失业者排在数英里长的街道上,等待救济面包。即便如此,她仍然真诚地推崇自由竞争,宣扬个人斗争的资本主义。她以尼采的超人哲学为指导,加上自由竞争的经济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套“客观主义”。安兰德笔下的“超人”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中的“理性人”,追求利润,理性冷血; “理性人”,说白了就是华尔街的成功人士。 《源泉》出版于1943年,这部小说是一部以“客观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虚构作品。主人公霍华德·洛克是一位年轻英俊的天才建筑师。他认为人生的终极使命是追求自己的满足和成功。快乐的;因为我不满我设计的廉租住房被无良愚蠢的政府官员随意改造。骆家辉炸毁新建廉租房,被捕受审;他在法庭上慷慨激昂、雄辩地为自己辩护,坚信个人主义的追求远远超出社会的集体福祉,“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 “奉献”教条践踏个体理性。 “人必须对自己负责,而且只对自己负责。”他的口才给陪审团的每一位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投票宣告他无罪。 《源泉》是艾茵·兰德下一部作品《阿特拉斯耸耸肩》的前奏,该作品被认为是她的杰作。

《阿特拉斯耸耸肩》出现在《源泉》十四年后。书名中的“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其使命是用肩膀扛起大地,用铁肩扛起世界。 《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美国面临经济崩溃,优秀的社会精英被平庸的社会压榨,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被官僚政府耗尽。一位名叫约翰·高尔特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了。他带领许多人在科罗拉多州建立了一个孤岛社区,那里的精英阶层隐居,拒绝向公众提供任何服务。 ,不再节省时间,拯救世界。这也是书名的意义。那些原本肩负着地球、承载着人类命运的精英们耸了耸肩,退出了,任由地球滚滚而去。在目睹社会体系被消耗、崩溃,面对文明如荒原般消亡的地球后,约翰·高尔特从隐居山中走出来。他挥动手臂,在空中画了一个“美元”符号。约翰·高尔特 (John Galt) 的形象很容易符合当今硅谷的富人的形象。在撰写《阿特拉斯耸耸肩》的过程中,作者遇到股市操作、铁路发展等问题时,向支持者中的格林斯潘等经济学家寻求帮助。

两部小说都用昂扬的浪漫风格虚构了一位不屈不挠的天才演员。它们是表达个人奋斗和无敌的“酷小说”。它们对当时的美国读者,尤其是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评论家对这两本书的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从艺术技巧上看,它们都是以观念为基础的作品。从观念上讲,它们都是宣扬青春、崇拜成功者和强者,是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然而,在商界,尤其是纽约的华尔街,这两本书却很“受欢迎”,至今仍有读者。说艾因兰德是华尔街女神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畅销书一定是“触电”,这是常识。 《源泉》的影视版权很快获得,由艾因·兰德担任编剧,同名电影于1949年上映。

至此,艾因·兰德成为自由资本主义的思想家和代言人,频繁出现在电视脱口秀和大学讲座中,她的身份也从作家转变为公众人物。 1959年,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艾因·兰德,请她总结客观主义的精髓。她坦言:“我是一套新的道德伦理的创造者。这套伦理不是基于信仰,也不依赖于情感、社会观念或神秘传统。它是基于纯粹的理性。这套新的道德观念的依据是什么?是这样的:人要靠自己的大脑生存,所以他必须以理性作为生存的绝对标准。孤独且满足的个人幸福是最高的每个人生活的道德目标。”当她说出这句话时,华莱士感到震惊,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人敢在公共媒体上如此毫不掩饰地歌颂自私,在当时的美国,只要一个人被“生意”两个字所感动。或“成功”,他就会被公众视为有能力、有德行,甚至受到他人崇拜,因此,商界和保守政界对“阿特拉斯耸耸肩”非常关注。 “耸肩”如此受欢迎。

自1950年代初起,36街的公寓楼“布朗利”就成为“安派”信徒每周六的定期聚会场所。 《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每一章都会在聚会上被流传和赞扬。这些信徒自称为“共同体”(The )或“四十三班毕业生”(指《源泉》出版的1943年)。 “社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后来担任四届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另一位是后来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布兰登原本并没有这个姓氏,但出于对艾因·兰德想法的喜爱,他和妻子讨论将“”改为布兰登,因为“布兰登”的拼写()中包含兰德这个名字。布兰登比安·兰德年轻二十五岁,他们很快就成为了灵魂伴侣和商业伙伴。艾因·兰德将她的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献给布兰登和她的丈夫奥康纳,指定布兰登为客观主义运动的未来领袖。为了传播客观主义的思想红利,布兰登在艾因·兰德的支持下建立了“布兰登学院”,类似于现在的“马斯克大学”和“特朗普大学”,以客观主义教学原则为经营策略;同时,《安兰德通讯》的发布也宣扬了安的治世理政理念。 《布兰登学院》和《艾因·兰德时事通讯》使艾因·兰德声名鹊起,也让《阿特拉斯耸耸肩》更受欢迎。这种商业方式让艾因·兰德成功成为文化名人,名声大噪。没有两个。 《阿特拉斯耸耸肩》曾被认为是金融界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齐名的代表作,被称为“必须跪着读”的书。

布兰登和艾因·兰德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概念上的合作,而且是开放式的关系,同时各自维持着原有的婚姻关系。这段关系在安·兰德四十九岁时结束。 1968年,当他们不再是恋人时,布兰登向他的偶像艾因·兰德承认,多年来他也与另一位年轻女演员保持着恋爱关系。这个真诚的表白对于艾茵·兰德和忠于她的圈子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更不用说布兰登后来用偶像的倒影写出了一本畅销回忆录《我与艾因·兰德的岁月》。 “艾因兰德运动”从此开始走向衰落,风头已不复昔日。艾茵·兰德的失意并没有动摇她忠实读者的喜爱,但另一部分讨厌她的读者却为此感到高兴——“原来你也有年老、衰弱、被抛弃的时候。”

“布隆利”所在的街区被称为“山”,现在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住宅区,并不是一个人非富即贵的地方。过去二十年,纽约经历了疯狂的房地产繁荣,“破旧”的房产被拆除,高端公寓楼被兴建。曼哈顿西侧的建筑群被称为“亿万富翁大道”。在安兰德的概念中,社会进步的巨轮就像奥运会的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但在纽约它还加上了“更富有、更年轻”。这种进步注定最终会消耗所有人。

从42街沿第五大道向北走,距离洛克菲勒中心不远,这里也是NBC电视台的总部,也是每年12月初点亮圣诞树的地方。洛克菲勒中心的庭院里有一尊阿特拉斯的铜像。神话巨人双手握着大地,肌肉紧绷,面容坚毅。每次看到这座铜像,我都会想起《哈姆雷特》开头的那句著名的独白:“这是一个混乱混乱的时代,唉,我不幸承担起收拾一切的责任。”这座青铜雕像是 1937 年放置在这里的,现在读者已经将它与艾因·兰德的杰作联系在一起。

最初发表于本杂志2023年第11期《声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