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学院与中南大学历史沿革及老韶山路变迁详解

2024-12-18 01:03:49发布    浏览195次    信息编号:103605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铁道学院与中南大学历史沿革及老韶山路变迁详解

铁道学院、中南大学

老韶山路自东塘起,至井湾子(今韶山南路的一部分)。这段路沿着一道道山脊向上攀登。自东塘至正门,长约900米,为最大的山脊。然后下山脊到雨花阁,再上山脊到橘园。从橘子园到铁道学院,有一段长长的下山脊,再有一条大上山脊,到铁道学院门口。然后下山再上山到新银三厂。

长沙铁道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要学科可以追溯到1903年创建的湖南高等工业学校的采矿学和道路学。

2000年4月,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中南大学。这是当时的时尚,要建立一所文科门类齐全、理科门类齐全的重点多科性本科大学。除了多一位上级领导外,其他原学院还需要一支学院领导班子。

改革开放后,有报道称,除了陈景润这位当红数学家外,还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名叫侯正廷,来自长沙铁道学院,他也在数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侯氏定理。

1983年,我在铁道学院后面的二商干部学校学习了两个多月。我以前每天骑自行车经过铁道学院。每天早上,当我经过铁道学院大门时,都会看到许多年轻的大学生走进学校。我羡慕地想:如果我也能像他们一样上大学该多好啊?

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提前下课了,我和几个同事骑着自行车来到铁道学院校园,在里面骑了一大圈。虽然没能去大学读书,但能去那里享受大学生的热闹还是很好的。的。 35岁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的老了,很多梦想都没有实现。

当我回到铁道学院时,已经是2017年了,我把在报社工作时写的稿子整理成一本集子,名叫《墨集》,在铁道学院的一个小印刷厂印刷。虽然我没有上大学,但我还是拿到了山西大学的中文函授本科文凭,并且能够和本科生、硕士生一起到报社实习。

后来,侄子考上了铁道学院。毕业后,他在长沙的建筑行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铁道学院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

长沙商学院、第二商学院

过了铁道学院大门,南边有一条小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这条小路我已经走了两个多月了。这条小路南侧有3个单位:长沙市商业学校、长沙市第二商用车队和。而长沙商业学校毗邻韶山路。第二支商用车车队因为在商学院后面,所以必须从铁道学院南面的小路进入。而且,汽车队内还设有第二个业务干部学校和商学院。

长沙商学院被誉为长沙商业干部的摇篮。长沙市第二商业局所属企业多名干部是长沙商学院毕业生,如经理陈云海、经理龚英革、市纪委正处级干部唐建洛等,均来自企业学校。学生。当然,也不乏一般公司干部的毕业生,同时也是商学院的学生。

1983年,我在第二商业干部学校读书时,到一墙之隔的商学院和他们的学生交谈。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学习很认真。他们之所以后来成为长沙商业体系的中坚力量,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

我们第二业务干部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局系统内的基层干部,就是基层工厂、商店的厂长、经理。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商二局系统和原来公私合营的一批老员工到了退休年龄,所以直到1974年底,我们这群退休知青才回到了城市。 。

几年后,一大批老工人和基层店长退休了。还有1978年的“一组两次罢工”运动,罢免了一批基层店长。因此,大量门店缺乏负责人,仅成立了一批第二业务干部学校。举办一批基层管理人员应急培训班。比如,我当了很多年的基层管理者,但我不是一个有专业背景的干部,所以需要加强培训和提高。我们培训班的学员都是各个工厂的经理、厂长。

前面左三是干校校长,左四是周经理,周经理右边是职教办公室的袁老师。右后第三个是我,其他人是蔬菜公司酱厂的经理和厂长。

湖南林业学校的故事

过了长沙商业学校,就到了湖南林业学校。这是一所始建于1954年的长沙中专学校,学校位于韶山路160号。建校近70年,培养了大批人才。湖南林业学校主要从事林业知识和中等教育。学校坚持系统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凭借优美的校园环境、舒适的住宿条件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成为长沙市每年评价最好的学校之一。

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除了高中,还有很多中专、技工学校可以填写申请表,还有职业学校可以申请。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分为工业类和农林类。其中,畜牧水产学校、长沙农业学校、湖南林业学校等属于农林类。毕业后,必须分配到农村工作。

我当时成绩还不错,只想读高中、读大学,所以没有报考中专、技校。我的一些聪明的同学在家长的建议下,填写了商业学校、商业技工学校、农林学校、大工厂职业技术学校等申请表。他们都考上了,但我因为成绩不好没有考上高中。由于1964年开始的社会教育运动和四清运动,当时对食材特别重视。记得有人说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地洞。因此,那两年的毕业生中有很多人因为成分问题而无法进入高等教育。

农林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原本被分配到工厂工作,但运气不佳。他们遭遇文化大革命,又被工厂拒绝,最后只能下乡。长沙林学校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如果农林学校毕业回到当地,就可以分配到县里工作,吃国粮、领工资都不成问题。我转来的地方有几个学生后来毕业于长沙农校、湖南林业学校等农林学校。回到家乡后,他们都成为了技术干部。

湖南林业学校位于韶山路

湖南林业大学、中南林科大学

离林学院不远就是湖南林业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南林业大学。林科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湖南林业大学,为1958年建立的本科院校。1963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湖南林学院迁往广州,与林业系合并华南农学院组建中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 2000年,学校改制为省、部合办学校。 2005年,学校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起初我并不知道林学院已更名为中南林业大学,但我正好在查看福利彩票的时间,中南林业大学韶山路对面的一个彩票投注站开业了。中奖者获得了53万元的大奖,而目前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人来领奖了。为此,长沙市福利彩票中心为了对彩民负责,特意邀请长沙部分媒体记者对这个投注站进行采访报道,同时也号召中奖彩民前来领奖。 。最后听说没有人来领取这个奖。

据福彩中心内部人士透露,很可能是一名农民工在春节前准备回老家时,花2元钱买了一张彩票。他并没有太在意,因为他知道中奖率不会太高,所以没有把彩票存起来。即使知道这个消息,我也不能再领奖了,真是可惜。要知道,在2009年,53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去面试的那天,我坐公交车到了韶山路林业大学站下车,才知道湖南林业大学已经变成了中南林业大学。我不禁感叹:世界变化太快,城市建设发展太快,我都快跟不上形势了。

证言的成立

那是1968年,由于道县农村的战斗和流血,我一直住在长沙市,没有回农村搞革命、促生产。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父亲一个人打工,每个月只有39元钱。全家包括我,有九张嘴吃饭。正如妈妈所说:九张嘴加起来有一尺多宽。看看我一天需要倒多少米饭和蔬菜。进去吗?于是,父亲就托熟人介绍我到韶山路林学校的一个建筑工地去挑土,一天能挣1元48分钱。

当时并不是每个知青都能去摘土赚钱,因为当时有很多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留在城里,无所事事。全国性的上山下乡运动是1968年底才开始的。所以,想要挑土,就得去劳务大队,劳务大队是政府组织的、专门为城市闲置劳动力安排临时工作的民间组织。各区设立劳务大队,统一捡土。土方工程随后分配给各中队进行招标标段的承包,各中队所属班组为正式接土班组。

下乡前,我到西区劳务大队第十中队刘有端队去捡土,修建京广双线。现在我已经搬到农村了,没有户口,就不能参加劳务大队。于是父亲向北区劳务大队的朋友求助。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工地是一个建筑工地。

我就是这个年纪,刚开始摘土的时候。初中毕业三个月后我就开始捡土了。

我家住在北门,我知道湖南新华印刷厂在兴汉门湘春路。后来,在邵阳成立了新华第二印刷厂。这是因为当时备战的需要,很多工厂要建在内陆深处的三线城市。但由于发展需要,一个新华印刷厂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在井湾子附近的韶山路新建了一个印刷厂。

前面说过,农林中专的分配不算。分配到工厂的毕业生都下乡了,这样的中专就陷入了低谷。当然,也是因为文革已经三年了,大学还没有招生,更不用说中专了,更不用说这些农林中专了。林书院空置了,当然要利用一下,于是在林书院场地上动工了。

我和许多城市年轻人一起,每天挖、采摘,搬走荒山,填平沟壑。只是我只摘了几个月土,就回到农村继续搞革命、促生产。我没有看到该项目的完成。

后来,我在第二业务干部学校学习时,抽出时间参观了新银三厂。十几年后,一座崭新的工厂矗立在曾经的荒山之上。美丽的厂房和轰鸣的机器与我在新银一厂看到的完全不同。新银一厂是一座老厂房,空间狭小,而新银三厂则宽敞、雄伟,厂房众多,规模宏大。和我在这里捡土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湖南老电影

潇湘晨报的故事

2006年,我的一篇文章被潇湘晨报选中,编辑约我去报社见面。我乘坐公交车到了原新银三厂站(现在站名已改为潇湘晨报站)。

曾经的荒山野岭,如今变成了繁华的市区。我找不到新银三厂的大门。我只看到韶山路边矗立着建筑物。潇湘晨报位于新银三厂大楼内。

记得《潇湘晨报》创刊于2002年,当时,报业受到大力发展,许多新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潇湘晨报》是湖南五大出版集团联合创办的大型日报。 《早报》问世后表现异常出色。它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喜剧演员丁冰作为代言人,一出版就提供一个月的免费阅读。因此,《晨报》的发行量很快就扩大了,几年之内就超过了《长沙晚报》的发行量。

当时我们的《当代商报》是长沙继《湖南日报》、《长沙晚报》之后的第三大报纸。但后来被湖南日报旗下的《三湘都市报》和《公共卫生报》、长沙晚报所取代。超过湖南卫视旗下的《东方新闻》和《法制周刊》。 2005年,《当代商报》发行量达到10万份,《潇湘晨报》发行量达到26万份。我的一个熟人,也是曾在当代商报实习过的记者,自豪地告诉我:《潇湘晨报》每天的广告费最高可达500万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然而,在随后的电视时代以及随后的互联网和手机时代,这些曾经流行的纸质媒体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汽车大修厂、四星级客车厂

过了它,再向南不远,路东侧有一个大工厂:汽车检修厂。汽车等大型机动车辆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保养。

当我在建筑工地捡土时,我和朋友去了附近的一家汽车修理店。因为那个同伴的父亲是一家检修厂的工人。那时还没有汽车,汽修店里都是公交车和卡车。在车间里,我看到几辆大卡车的车头被拆成一堆备用机器,几个工人正在用汽油清洗和修理。我当然无法理解他们在做什么,所以只是好奇地看了他们一会儿就离开了。这是我唯一一次看到汽车大修。

后来,我的初中同学孙耀明被调到汽车大修厂工作,此时该厂已更名为四星客车厂。调任后,他被提升为秘书。孙同学读书时是班干部。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当我们同学第一次见面时,他说:“只要我们生活在富裕之中,我们就不能忘记彼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同学了,我们一定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听着,感觉他比我成熟多了。毕业后,他考入交通技工学校,后在酒菜园一家汽车维修厂工作,逐步晋升为四星级客车厂党委书记。

后来,他们工厂在长沙开设了第一家二手车交易市场。趁着他们工厂在南城郊外面积大的优势,偌大的车棚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二手车。可能是因为车棚很大,所以很多人在逛。我没有多少钱,所以我先买了一辆二手车来满足我的车瘾。

20世纪90年代,我们初中同学聚会时,他是令人骄傲的党委书记。只有他和另一位同学,时任厂副厂长的刘华兴,各自开着一辆面包车和一辆轿车接送同学。其他人都坐公交车了。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汽车。

1999年初的中学聚会上,孙耀明同学(中)发言

长沙市中心医院、长沙第二医院

新银三厂不远处的马路对面就是长沙市中心医院。后来为满足城南居民的需要而修建了长沙市中心医院。由于该地区医院很少,工厂较多,特别需要一所大型综合医院,于是长沙市中心医院应运而生。

位于长沙市彭家井的长沙市第二医院(人民医院)是一所教会医院,一直是北区人民的守护神。但因为北区是长沙老城区,所以医院很多,有湘雅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一医院、第二附属中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北区等。医院(改为老年医院)、交通医院。等等,所以市二医院比较冷清。医院一旦冷清,就很难留住人才。后来改为长沙市中心医院分院,情况好了很多。

就像北区医院一样,因为区内好医院太多,他们的生意不好,所以就得找一家冷门专治老年病的医院,这样才能生存。其他区医院,如南区医院,因创伤科较好,更名为长沙市中医院。

长沙市中心医院位于韶山南路

民政学院及其殡葬专业

离中心医院不远,距韶山路口不远的石马铺路边,有一所长沙新建的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已有多名学生在本报实习。民政学院最著名的新闻就是设立了一个新专业:殡葬专业。专门培养火葬场所需人才。

要知道,在一些世俗人士看来,在火葬场工作是不合适的。那里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知识。所以,一所大学居然开设火葬场专业,这在世界上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这当然是一个不正确的想法。民政学院领导敢于破旧立新,需要勇气。听说殡葬专业的毕业生受到全国各地火葬场的欢迎,毕业生分布到全国各地。

长沙民政学院位于石马浦路

石马浦公墓和石马浦路

离中心医院不远,有一条小路与韶山路相交。这是石马铺路。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的祖父去世后,他被埋葬在石马铺墓地。 20世纪50、60年代,上级并不强调火葬,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土葬方式。我的祖父选择埋在地下,石马铺公墓是可以安葬的。

我只去过石马铺公墓一次,那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为我祖父母的坟墓扫墓。小山坡上,有很多土堆,大大小小的坟墓,还有很多石坟。那时的石马铺还是一座荒山,远远在南城之外。

据说,墓地的起源是清末太平天国萧朝贵攻打长沙时。援湘牺牲的陕西官兵合葬于知青堡。题为“陕西忠义军官卞兵墓”。墓地的石栏上写着“秦云汉尸骨雪白,湘江光辉”。 《忠心》,十个斑驳的大字,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惨烈的战争故事。后来这里被开发成墓地。

民国时期,这里是长沙最大的墓地。由于当时流行用石兽作为祖先的守护神,特别是石马,故名“石马”。如今路口仍有一匹两米高的金色石马,但已不是古老的石马了。石马浦标志性的“老石马”在长沙之战中被毁。现在的石马诞生于1984年,当时郊区的石马村投资一万多元,请花岗岩生产基地望城丁子镇的师傅雕刻而成。

石马铺墓地是长沙最早的墓地。 1958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将历史悠久的石马铺公墓确立为国家公墓,由民政局管理。这是当时针对乱建私人坟墓、乱占地的规范措施。现在石马铺墓园大面积已被长沙民政学院征用。 20世纪70年代末,石马铺公墓被拆除,长沙民政学院在此建立。

随后,市区得到较大发展,原石马浦郊区成为繁华地区。长沙最长的南北大道:万家丽路,穿过石马铺墓园。雨花区政府也迁至万家丽路与石马铺路交叉口。原来的乡村小路也被改造成城市道路——石马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里去世的人都强调火葬,不再土葬。 1981年,祖母去世后,她想回家乡安葬。我们知道长沙城北出城的东屯渡桥和红山庙桥都设有棺材检查站。如果看到棺材,他们就会阻止。没办法,我们只能趁半夜哨所的人熟睡的时候出发,偷偷过桥,埋葬。

长沙全市实行火葬,人们的思想逐渐转变,石马浦地区成为繁华的城区。因此,石马铺墓园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0世纪80年代石马浦地区地图

韶山路通至井湾子,再向南接107国道。井湾子是进出长沙的南大门。长沙最大的汽车站——汽车南站,也在20世纪80年代建在井湾子以北的韶山路。所有前往湘潭、株洲的车次均从汽车南站出发。

韶山路这段,除了上述的单位和学校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单位和工厂。由于文章篇幅,我无法全部写完。韶山路背后的故事将在下一段讲述。谢谢各位读者和老师。欢迎批评和指正。

结尾

*本文由城市记忆独家发表。编辑|明明。

原文、新旧照片

请发送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