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nent gift AIR第4期大师对话会成功举办,K. J. Ray Liu教授分享科研与经历

2025-08-09 03:01:36发布    浏览19次    信息编号:114903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eminent gift AIR第4期大师对话会成功举办,K. J. Ray Liu教授分享科研与经历

敢于突破局限,倾尽全力追逐梦想,通过做出具有深远影响的行为来塑造世界、使之变得更加美好!

——K. J. Ray Liu

5月16日,AIR第4期大师对话会圆满落幕,此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前IEEE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K. J. Ray Liu教授,他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刘教授率先呈现了一篇名为《无线人工智能:解读世界的新第六感》的演讲,紧接着,他与在场的教师和同学们交流了他的科研成果及个人成长历程。此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担任主持人。

刘教授与现场师生合影

嘉宾介绍

K. J. Ray Liu目前担任AI公司的CEO兼CTO,专注于AI在医疗和工业领域的应用。他的公司凭借AI技术赢得了三项CES奖项,包括2021年的CES最佳产品和2017年的Grand Prix大奖。刘博士在2022年担任IEEE主席和CEO,同时还是IEEE通信学会的副会长以及IEEE通信杂志的主编。他曾担任过IEEE通信学会、IEEE技术委员会和IEEE标准协会的委员,并在Park大学担任过教授,后因超过三年的学术生涯而离职。刘博士在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拥有广泛的研究视野,发表了74篇论文,其中12篇被IEEE收录。此外,他主持了超过200个研究项目。刘博士是IEEE会士,获得了2021年IEEE信号处理协会奖、2016年IEEE Leon K. 奖,以及2014年IEEE杰出贡献奖、2009年IEEE Harry F. 奖等多个奖项,还有超过十几篇最佳论文。作为Web of 引用次数较高的学者,他是IEEE会士、AAAS会员、IEEE通信学会会士以及IEEE技术委员会成员。

报告内容

刘教授一开始便向听众详细解读了无线人工智能的定义。他强调,这种技术并非像传统的语音识别那样仅靠机器对声音进行识别,亦非如人脸识别那样仅依赖机器对图像的感知。实际上,无线人工智能是通过信号来让设备全方位地感知整个物理环境。教授详细阐述了无线信号的传播原理,尤其在室内环境中,受建筑构造、家具以及城市建筑与车辆的反射影响,信号往往呈现出复杂的路径传播特性。刘教授特别指出,带宽的提升会加剧这种多路径效应。而无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多路径信号,从而实现无需摄像头、无需穿戴设备,甚至无需预先训练的感知功能。这一切得益于射频信号的独特性质,因此整个过程得以实现无线、非接触以及无需传感器的操作。其工作原理与在波动的水池中行走时,脚步会搅动水面波纹的情形相似。

紧接着,刘教授向众人展示了无线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他先是介绍了一个室内定位的案例,这个案例通过WiFi信号成功研发出了全球首个非直视环境下可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定位系统。一段极具吸引力的视频向观众生动地展示了该系统能够如何精确地追踪到另一房间内轨道上行驶的玩具火车的具体位置。刘教授着重指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带来了深远的效应,而且还确立了一条新的法则——“路径数量与性能水平成正比。”这一崭新观点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科学理解,为室内领域的应用拓展了全新的科学视野。

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几个关键的应用领域,首先便是跌倒检测技术,这一功能对于老年群体尤为关键。他们所研发的系统无需用户额外装备任何装置,便能达成超过90%的准确度,显著优于其他相似技术。紧接着是呼吸监测功能,它能够针对大约10%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状的人群,利用无线电波信号精确捕捉胸腔的细微动作,进而实现对睡眠状况的有效监控。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评估睡眠品质,还能判断个人是否已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在养老机构中,该系统能够监控老年人的多项生活数据,包括睡眠时长和用餐地点等。除此之外,它还能检测车内是否留有儿童,这一功能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刘教授还谈到了依托5G毫米波的新兴技术,这一技术为众多创新应用敞开了大门,例如实现高精度手写文字的识别和人体生命特征的精确跟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技术在监测呼吸频率和心跳时,误差极低。更为激动人心的是,该技术还能借助指尖定位,精确地判定钢琴上被按下的键位。刘教授运用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向观众直观地呈现了该技术的实际运用成效。在讲座的全过程中,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演讲风格,生动地向听众阐述了如何运用无线信号这一手段,全方位地探索物理世界的广阔前景。

对话环节

报告落幕之后,刘教授与张亚勤院长以及在场师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话题涵盖了他担任IEEE职务的经历、科研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及针对职业发展的宝贵建议。

谈及自己成为IEEE主席的经历,刘教授直言不讳,他决定参选的一大原因在于IEEE历史上尚无亚裔担任主席的情况。“我要突破这一层天花板!”刘教授激动地说,“我要证明亚洲科研工作者在IEEE这个大家庭中同样能够脱颖而出,甚至成为领袖。”刘教授最终当选,IEEE在他的带领下顺利度过了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他的杰出贡献受到了广泛认可。这不仅证明了亚裔完全有能力担任主席一职,而且充分展现了其作为杰出领导者的非凡才能。张亚勤院长对此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并强调这恰恰是IEEE社区所推崇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在探讨科研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时,刘教授指出,他最引以为傲的并非所发表论文的数目,而是成功培育出一批杰出人才。他逐渐认识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应用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单纯的科研研究常常将实际问题简化,但若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直面其复杂性。唯有通过持续不懈的试验与探索,才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并带来深远的影响。

学生们向刘教授请教:在现今的科研氛围中,我们应如何从众多会议论文和期刊文章中挑选出有价值的资料?刘教授回应说,当前的研究活动不再仅限于某一特定领域,传统的“社区”观念正逐渐变得不再适用,而跨学科的研究则成为了新的发展动向。此外,他还指出,以往对传统期刊的定位方法也已经显得不再适合。这一问题不仅科研界所遭遇的难题,亦是当代社会广泛需应对的课题。身处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高效地甄别和运用信息,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在被问及在企业内部如何协调科研活动与论文发表之间的关联时,刘教授阐述说,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来说,应当提倡公开的讨论和论文的发表,以此来推动科技的进步;但是,对于那些与企业具体技术设计相关的内容,通常不宜在学术论文中进行公开披露。

教师们提出了疑问:尽管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撰写论文,但在科研活动中,团队协作是否依旧具有重要意义?刘教授明确表示,在现今以数据为驱动的科研环境中,单靠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获取到高质量的数据资源。若缺乏团队的支持和协作,个人将难以高效地搜集到真实可信的数据。因此,他着重指出,未来的学术探究应当更加重视团队协作的价值,以确保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在数据资源愈发关键的时代背景下,独立研究的方法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代科研的迫切需求。

最终,刘教授向在场的同学们表达了他深切的期望:大家应当致力于创造具有深远影响的事迹,以改善我们的世界;他着重指出,具有真正价值的行为必然带来长久的效应;我们正值青春年华,不应过分担忧得失,而应大胆追寻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因此我们应当大胆尝试,全力以赴,去实现那些梦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