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者郑振铎:以珍稀本收藏及文学史研究闻名,其翻译贡献几何?

2025-09-14 18:02:51发布    浏览6次    信息编号:117489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现代学者郑振铎:以珍稀本收藏及文学史研究闻名,其翻译贡献几何?

▌杨建民

郑振铎是现代一位以珍藏稀见版本及探究文学历程而著称的学者,他在翻译外来文学作品方面的成就,尽管也曾受到关注,却往往被他的其他成就所遮蔽。然而他早年翻译的两部泰戈尔诗集《飞鸟集》与《新月集》,时至今日依然广为流传,并且被多家知名出版社(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选为经典版本。尽管从时间跨度来看,他的译文距离现在已有整百年历史。

郑振铎

1924年,泰戈尔和徐志摩、郑振铎等人合影留念,徐志摩位于右四,郑振铎位于右二。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郑振铎译泰戈尔诗选《飞鸟集》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郑振铎译泰戈尔诗选《新月集》

谈到最早接触和阅读泰戈尔的作品,郑振铎回忆,当时情境颇为独特:他对泰戈尔(R.)的诗歌产生强烈爱好,源于初次阅读《新月集》。那大约在五年前,许地山先生正坐在自家客厅里,他披散的长发垂及肩头,在傍晚朦胧的光线下,向郑振铎神秘地讲述起泰戈尔的事迹。这种氛围让郑振铎对泰戈尔心生探究。没过多久,他前往许地山那里,许告诉他,要送一本泰戈尔的诗集给他。郑振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写道,他来到书架前寻找那本诗集,自己则站在窗边,周围非常安静,只有水池里喷泉发出哗哗的水声,他静静地等待着这本漂亮的书籍出现。泰戈尔的作品,确实是这样的方式登场。郑振铎得到的,是一本日本人编选的泰戈尔诗集,尺寸不大,封面是绿色的。刚离开家,在返回的途中,郑振铎就利用“新月与市灯映照的微光,大致地翻阅了那本书”,“最让他欣赏的是里面挑选的几首《新月集》中的诗篇”。

郑振铎将泰戈尔的诗歌翻译得相当出色,这并非巧合。在此之前,他付出了很多努力。早在1920年12月,他就撰写了一篇名为《泰戈尔的艺术观》的学术论文。他从泰戈尔的著作里,提炼出若干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核心思想:任何艺术创作,倘若缺少创作者个人特质——情感色彩——的融入,便不能算作真正的艺术,因为艺术是源自人类情感余脉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个性特征的体现。表面上看,艺术似乎毫无用处,实际上却是人类崇高精神与情感领域,永恒的主导力量。泰戈尔的思想,深受东方多种文化的影响,其创作作品同样充满魅力与韵味。

1922年10月,郑振铎通过商务印书馆,发行了其翻译的第一部泰戈尔作品集《飞鸟集》。在发行附言里,郑振铎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前翻译的泰戈尔各个诗集里的诗,都是他喜爱阅读的,而且也是他的能力比较适合翻译的。有很多诗,他确信能够翻译出来,但由于个人翻译它们的兴致不太高,因此不愿意去翻译它们。有些诗作我非常欣赏,也很想将它们翻译成中文,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最终只能忍痛割爱。由此可见,这部《飞鸟集》的中译本并非收录了全部内容。所谓“不完整”,并非指部分作品未能翻译,而是《飞鸟集》确实曾经被完整译介过一次,但后来因为我对译文不够满意,便将其缩减成了现在的精选版本。《飞鸟集·序》中有言,这部诗集总共收录了三百二十六首小诗,而此次翻译版本只选录了二百五十七首,数量上达到了原作的四分之三以上,这一点在1956年版的“新序”里也有明确说明。

郑振铎的译文,可见其投入程度之深,喜爱之情之切,必定是精准、信实且动人的。不妨试读其中片段:她那充满激情的面容,仿佛连绵的阴雨,不断侵扰我的睡梦。大海啊,你究竟在诉说什么?那便是无尽的探询。天空啊,你回应的话语又是什么?那便是永恒的缄默。当我们变得极为谦逊,便离崇高境界最近。”“回声嘲笑她的原声,以证明她是原声。”……

泰戈尔的著作,以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厚闻名。通过《飞鸟集》可以领会,确实名实相符。实际上,根据我们的阅读体验,这其中有译者极大的贡献。一本相同的书籍,因为译者各异,呈现的意境,几乎有天壤之别。郑振铎翻译的部分语句,一些已经化作我们人生中时常引用的名句。比如,“倘若错过了太阳落泪,那么也会错过繁星。”“让生命像夏花般绚烂,让死亡似秋叶般静美。”……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述,确实比当代许多直截了当的译文更为贴切得当,它们能够经久不衰,既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人们内心认同的结果。

这部《飞鸟集》的译本问世,时机十分恰当。彼时泰戈尔的部分散文和短诗也相继被译介,因其擅长捕捉瞬间的心绪,颇受青年群体青睐。冰心最初的两部诗集《繁星》《春水》,是由那些零散的小诗催生的结果:她创作这两部集子时,并非在刻意写诗,而是受到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将自己许多零散的思绪汇集起来,整理成册罢了。那会儿无意间翻到一本杂志,里面连载着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那些篇章都是些简短却富含诗意哲理的句子。我忽然想到,自己笔记本上写下的零星片段,或许也能编录成册……由于都是散落的思绪,便挑出一段以繁星开头的,放在第一部分,称作《繁星》篇。”(冰心:《我是怎样写〈繁星〉和〈春水〉的》)

郑振铎在《飞鸟集》的前言中提到:这些年短诗发展很快,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泰戈尔这部诗集的启发。1956年,这个译本再次出版,郑振铎又写了一篇新的前言:这部《飞鸟集》总共收录了326首小诗……当初我仅仅挑选了其中自己喜爱且能够理解的若干首……最终翻译了257首,现在……又将当时未翻译的69首诗歌补充翻译了出来。现在这个样子的新版,算是《飞鸟集》的第一次的全译本了。”

谈及翻译,郑振铎表示:这些泰戈尔的短诗,初看似乎不难转换,然而在简短的几句诗中,常常蕴含着精深的人生哲理,或者尖锐的嘲讽意味,要想准确传达原作意图,并非易事。在此,郑振铎似乎被这些作品触动,采用比喻的方式阐述:它们如同山坡草丛中的簇簇野花,在清晨阳光照耀下,争相探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

《飞鸟集》的译介获得了圆满成功,这让郑振铎备受鼓舞。他随即着手处理《新月集》的翻译工作。这项翻译任务,其实与最早向郑振铎引荐泰戈尔作品的许地山有着密切联系。许地山在赠予郑振铎泰戈尔诗集后不久,便拿出了自己以文言文翻译的《吉檀迦利》中的部分篇章供其审阅。郑振铎评价说:翻译水平很高,只是风格显得过于晦涩。许地山回应说,这类诗歌应当借助那艰涩的古典风格来翻译,至于《新月集》,却必须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转述。他思考道,《吉檀迦利》需要译者去处理,而你却选择翻译《新月集》。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各自分开,同时着手翻译这两部重要的作品。

偶尔,事先的承诺也难以兑现。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许地山的《吉檀迦利》始终未能完成翻译工作,郑振铎的《新月集》翻译过程也时断时续,最终未能全部完成。等到《小说月报》进行改版之后,郑振铎才将自己翻译的《新月集》中的一部分作品送出去发表。而许地山翻译的《吉檀迦利》部分,原本并未公开发表,后来更是彻底消失无踪。然而,郑振铎却一直受到朋友们不断地催促,要求他将全部的《新月集》翻译工作最终完成。郑振铎挑选了部分作品,不包括原集中那九首,1923年首次出版,之后多次再版的《新月集》译本,实际上是以选集形式呈现的。这个译本之所以流传甚广,长时期具有影响力,主要得益于译者本人的倾心和付出的努力。1923年该书付梓之际,编者在开篇文字里透露了他对这部作品的倾慕之情:他视《新月集》与安徒生的故事同等珍爱,赞赏安徒生笔下文字的精妙与诗意,认为其蕴含着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新月集》同样拥有这种非凡的魅力……我们一旦开启阅读,即刻仿佛获得两对神奇的翅膀,得以挣脱尘世烦恼,飞往那纯净无瑕的稚子乐园。”

根据这样的认知动笔,郑振铎的译文同样富有神韵:孩子从不懂得哭泣,他生活的天地是一片纯粹的欢愉之地。他之所以会流泪,并非毫无缘由。尽管他用讨喜的面容上的笑容,惹得母亲的心怀热切地朝他,然而他因琐事而发出细微的啜泣,却织成了怜悯与疼爱的双重束缚的纽带。泰戈尔的构思和描绘能力十分出色,他将孩童世界的纯真和美好,同成年人已经丧失的特质进行对照,突出了孩子们的丰富、机敏与仁爱。这背后隐含着对成年人社会的审视,尽管诗人在作品中没有明确点明。

《新月集》的译本刊行,或许还带有礼遇泰戈尔的目的。彼时泰戈尔已获邀来华,尽管具体日程尚未最终敲定,国内的相关准备工作却已启动。1923年9月,郑振铎在《小说月报》上主编了一期以泰戈尔为主题的专刊。迎接泰戈尔访华最为积极的诗人徐志摩,一口气创作了多篇作品,从多个角度阐述相关事宜。郑振铎同样通过《欢迎泰戈尔》一文,阐述了对这位诗人的认识与敬意:他赠予我们爱,带来光明,给予慰藉,创造幸福;他手持明灯,引领我们在迷茫的征途上前行;他堪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是精神道路上最为默契的同行者。

泰戈尔的诗作对郑振铎的文字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语言表达更加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他的卓越品质无处不在;只有当我们仰望闪耀的星辰,聆听潺潺的溪流,或躺卧在青翠的草地上,泛舟于群山环抱的清澈溪流中,抑或沮丧地坐在车厢里,在深夜惊惧地听着窗外狂风怒号的大雨时,才能彻底领悟他的情感世界。"

这篇致辞的成文时刻,和《新月集》的序言问世时间相仿。二者之间显然存在内在联系。同《飞鸟集》一样,《新月集》的译本也广受好评,数十年间多次再版。不过这个译本最初只选译了原作中的31首。直到1954年,郑振铎才将剩余的9首补译出来。这次新版问世,距离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三十余年。笔者所持有的那本册子,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本,1990年6月进行了第五次印刷,书上注明的发行量极多,着实令人咋舌。

泰戈尔初次来到我国时,曾受到一些政治团体成员的指责,这位年长的诗人因此感到难过。郑振铎则通过阅读和翻译作品,从文学价值和泰戈尔作为杰出人道主义者的身份出发,逐渐加深了对他的认识。有位诗人提出“理解得越多就越喜欢”,郑振铎对泰戈尔的态度,正是源于这样的认知,因此他至今在翻译和文章中,依然保持着对这位作家的深厚敬意。这两本不厚的小册子,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岁月,至今仍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悟和心灵的舒缓,引发诸多思绪,也让人在记录这段历史的进程中,感受到乐趣和前进的动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