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寒假将至,中国留学生忙考试还成亲友人肉代购,负担不小

2025-10-09 03:03:20发布    浏览12次    信息编号:11919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国外寒假将至,中国留学生忙考试还成亲友人肉代购负担不小

海外假期即将来临,部分即将返华探亲的我国学子,正同时进行着期末考的备考,并且密切关注各大品牌的优惠活动,担当起为家人朋友代购的角色。许多留学生虽然渴望与家人团聚,却不得不在网络上选择低调行事,尽量回避,毕竟难以承担代购带来的压力。北京青年报通过在美国的调研发现,这种想法和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代购”清单长 自己物品带不了

南加大那位同学刚把回家的机票确定下来,要求捎带的物品清单就接连不断地送来了。由于感恩节期间某护肤品牌进行全场五折促销活动,在中国售价高达一百多元的茶树精油,折算成人民币仅需三十多元,表姐便要来十瓶。同时某知名品牌的睫毛膏也享受八折优惠,价格相当于国内市场一半,表姐同样要来十支。这位同学坦言,自己和表姐平日关系就非常密切,而且这些小物件也不算太重,于是答应一一帮她们带回来。

北京青年报报道,小张是个不善表达的北京年轻人,最近被母亲指定为“代购担当”。母亲挑选了多个知名品牌,通过邮件发来购物清单,总共需要购买十五样物品,包括化妆品、高档香水、手机、名牌大衣、旅行包和手表等,种类繁多。母亲表示,国内购买这些商品价格高昂,而国外购买更为划算。小张无奈地表示,自己回国的行李里,私人物品仅剩下几件贴身衣物。

十年不见老同学突然出现要求“代购”

据美国《世界日报》披露,在蒙特利公园市工作的江小姐谈到,原先找她帮忙代购的仅限于家人和密友,如今“主动提出请求”的人数量大增。初中毕业后分别十余年未曾联系的老同学,出国之后便再无交集的老邻居,甚至包括朋友同事的前妻,都开始向她要求帮忙购买各种物品。

她表示,这次返程打算保持隐秘,不愿向多数熟人透露,唯恐有人借机索取,将她当作无偿的包裹传递者。她追忆,两年前回乡休假,原本计划只带一个行李包,力求简洁。然而,帮同窗携带的两双雪地靴就占满了整个包,更有他人央求她捎带四盒乳制品。结果她最终拖了两个行李包归国,并且因行李超重支付了五十美元的附加费用。为了防止亲友的代购委托,她此后不再使用QQ平台。

另位同样困扰的方女士,在个人网络日志中向朋友直言“拒绝帮忙购买商品”。她表示,最担忧那些多年未曾联系的同学,一见面就询问电脑价格,相机价格。她倾诉,部分人不愿意支付国际运输费用,却要求她四处找人帮忙带回国,好像她出国不是求学而是从事公共服务。

故事

“人肉代购”最怕操心受累不讨好

最头疼:男生给女性亲友带化妆品

小李正在旧金山湾区的一所公立学校学习,她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经历,是个注重时尚的年轻女性,国内的亲戚朋友经常向她询问各种化妆品和流行商品的价位信息,小李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她购买了四套雅诗兰黛的感恩节特别系列,其中一套送给了她的一个好朋友,虽然化妆品不像电器那样需要严格检查,但是它们的包装盒体积较大,占用了她行李箱不少空间现在心里很烦,给家里人的东西怎么处理,多带一个包裹要补缴费用,重量超标同样要缴费,通过安检时还得祈祷不被查验,真是给自己增添麻烦。不过小李很理解朋友们的难处,因为国内物品价格昂贵,同样的物件,价位可能相差两三倍之多。

男性在应对女性亲友请求代购护肤品和化妆品时感到十分困扰。坦白讲,他们对于那些瓶瓶罐罐的产品完全不了解。部分朋友比较友善,直接告知具体品名,他们就能去商店按图索骥地选购,然而另一些朋友则只在QQ上发送一张图片,由于中英文商品名称存在差异,一旦买错就必须返回商店办理退货手续。计划寒假归国的某位学生这样表示。

最赔本:机场被扣商品丢失损失自负

送亲友礼物回国,只需耗费些体力,但若遭遇海关盘问,便可能蒙受损失,连本钱都难以收回。一位在旧金山求学的学子向北青报表示,他过去曾携带四个崭新的物品给家人,在通过检查时,目睹前几人因受检而惊慌失措,全凭偶然的运气才得以放行。今年,他坦言感到担忧,宁可携带实物,也不愿带电器,认为太过冒险。

李女士现居美国,向北青报人员表示,一位朋友曾协助国内亲友携带手袋和金饰,却于机场托运过程中遗失。“这类物品通常有明确归属,当事人讲述自身经历时,往往难以获得他人共鸣,更不会有人承担丢失物品的赔偿。”

最害怕:被要求带奶粉等沉东西

留学生从事代购时最担心的,是亲友要求购买奶粉、鞋子这类既占用体积又增加重量的物品。吴同学家中亲戚众多,每次归国必带的商品就是深海鱼油。每瓶鱼油内含上百粒胶囊,每次都要携带十几瓶,导致每次出行行李都超出标准。然而即便如此,最终仍不清楚父母会将这些鱼油赠送给哪些人。“前次我母亲和阿姨来访,两人合计携带了二十多瓶鱼油,我建议她们挑选些轻便些的替代品,但她们并未采纳。”

李女士的经历,在北青报记者采访的几位即将返华的中国人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数年前,她刚在美国完婚便回国看望家人,从美国购置了大约十公斤的巧克力糖果,还备有鱼油、葡萄籽等各式营养品赠送给亲友。然而,她因行李超重被处以罚款,事后将此事告知国内亲友,反被众人调侃一番。他们笑我,但我带回去的物品,很快就被全部送出。今年,我和两个女儿一同返乡过节,他们却依然劝我携带那些既重又没用的物件,我感到非常不安。我决定无论如何都不带。

湖南来的小贾,本科时的导师刚有了孩子,因此需要大量代购奶粉,身在海外并且时常穿梭于中美之间的小贾,自然成了其中一位帮忙的人,每次回去都会携带两罐奶粉,必须亲自送到导师家里,自己的东西就暂时放在一边了。

最麻烦:买了又不要东西砸手里

替人采购物品绝非易事。访问学者郑同学最近被国内实验室的负责人秘书点名,要求她帮忙带某个知名品牌的包,但对方没有明确指出具体型号,只是说不要太大。郑同学无奈之下,只能驾车前往奥特莱斯商场,将所有大致符合她标准的款式一一拍摄下来,然后通过微信发送给她,让她从中挑选。

替亲友购买商品常常既费力,又容易失望。Laura林曾为老同学在沙漠山直销中心买过Gucci手袋。包裹还没寄出,同学就告知她,在香港购得同款,且价格更便宜,因此不要这个包了。然而多数直销店铺实行“甩卖完货,不接受退货换货”的规则,她手握价值七百多美元的手袋,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Julie常被国内的亲戚朋友请求帮忙买东西,她觉得,替他们买东西的麻烦之处,实际上比这要更多。代购的商品一旦遭遇海关查验,就必须拨国际电话回去与海关周旋,商议补缴税款或安排退货;亲友购买进口商品时,由于英文能力不足,经常需要她协助解读冗长的产品介绍,有时还得致电厂商咨询具体事项;汇率时常波动,计算过于精确会被指责过于计较,估算过于粗略,则容易让自己承担亏损。

最气愤:别人开网店 自己当“白劳”

帮人代购如果处理不当,也会让人心里难过。李女士向北京青年报的记者讲述,她曾经为一个中学时期的同窗代购了一件高档商品到国内,可是在见面之后,对方没有支付足够的费用,还以老同学的身份表示不该向她收费。“她拿着发票,说她看不懂上面的英文。”原本关系不错的两个人,因此不再联系了。

最让人愤慨的是,有中国人最近察觉到,亲戚们列出的购物清单并非为了个人使用或馈赠礼品,而是转而充当“中间商”牟利,而自己却成了“无偿劳动者”。在湾区求学的陈同学每年假期返家都要帮堂妹代购物品,今年堂妹提供的清单中,仅需要购买的蔻驰手袋就有十六个,另外还有十罐婴儿奶粉和六罐米粉,她表示朋友和同事中近期有新生儿加入的家庭数量较多。之后通过和母亲沟通才了解到,表妹创办了一家代购线上店铺,经营状况相当不错。屠同学这才醒悟过来,自己原来是在做“白劳”。(本报美国特约记者 张桂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