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青年空中读书会:分享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书感悟

2025-10-27 14:05:19发布    浏览11次    信息编号:120518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青春心向党青年空中读书会:分享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

各位好,我身为此次“青春心向党”青年空中读书会的分享员,是来自工商银行柳州分行的黄凌宇,此次要跟大伙分享的书籍是《查令十字街84号》。

今年四月刚开始的时候,柳州仍旧是满城开着紫荆花的状态 ,然而由于疫情这个缘故 ,外地过来游玩的旅客数量少了非常多 ,并且我选择了一个人宅在家中 。正好我关注的那个读书博主发布了一项“读书漂流计划——你留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名称 ,讲述一下你和阅读的故事 ,我会把书寄给你” ,我随意地写了这样的内容:这里是柳州 ,当下正处于三月三假期 ,紫荆花都已经盛开得很好了 ,疫情暂时阻挡了你的前行脚步 ,那就先让书本前来看看吧 。之后 ,我就收到了这本跟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存在关联的书信集 。

在书店无数曾次看到,却从未拿起翻阅的小书本《查令十字街84号》,在这个漂流活动第三站,来到了我的手上,而我将在一周内完成阅读并把它寄往下一站。这本由1949年至1969年整整二十年间,往复于美国纽约和这家小书店的往来信函交织而成的书,跨过时间的河流,再一次在素未谋面的人和人之间,由一本本书籍搭建起一座精神桥梁,带领我沉浸式感受这场因书籍产生的美妙奇遇。

发出了购书信函的海莲·汉芙,是书的作者,她热爱英国文学,因美国书价昂贵,就把买书对象转向英伦三岛,偶然挑选了一家小书店并写了信,第一次订货便获得圆满服务,由此开启了二十年的笔墨故事。

书里藏着贫穷编剧,其鲜活生动,还有书店主管严肃沉默,因书籍由往来信件整理而成,排版一左一右相互对应,不时能瞧见活泼的汉芙小姐从信里跳出,隔着大洋用天马行空文字向“素未谋面的老朋友”提一个个购书要求,而弗兰克·德尔先生,这位书店主管,回信对比之下略显公式化,正娓娓道来寻书进度及留心选择的好书推荐。性格彼此不同、画风带有诙谐意味,每当看到书中隔空进行的对话,脑子里都能够出现一场如同用译制片口音来演绎的舞台剧,为阅读所具备的趣味性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还增加了这本书对于全年龄段来讲的可读性。看到汉芙小姐在1951年4月16日的信里说,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对此深感共鸣的我高兴得在床上跺脚,瞧,作家也是这么随性阅读的,爱惜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把书供起来才能行呢。

读书感悟

回溯到读书漂流,谈谈前几位阅读之人,此书自杭州发出,首站抵达重庆,有一位热衷于贴便利贴做笔记的手账爱好者,往书里夹入诸多自制书签,其字相当漂亮,似乎是位中文系的大学生,这人还放上明信片,写着欢迎自取书签,其中一张写有就把我偷走吧浪漫的收藏家,我留下了它,这般可爱,怎能够忍得住 。

书內的世界观,与书外的人情味,向来是共通的,汉芙小姐付钱买书,汉芙自己手头并不宽裕,却总会给伦敦寄去各种生活物资,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1949年英国正处战后经济困难时期,肉类、鸡蛋,还有托人给书店女店员及其家眷带去的长筒丝袜,都彰显出这位视书如命的女士,在丰富精神世界之余,拥有更善良且更细腻的内心。

读书漂流的第二站,是那位身处北京的小姐姐,书本伴随着放进的,是一张北京的手绘地图,在海莲·汉芙1952年12月12日所写的信里,有着这样的话语:“我从内心深处觉得,这着实是一件相当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之事。我寄给你们的物品,你们最多一个星期就会将其吃光用尽,根本别想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够与我整日相伴、直至生命终结之时;更可谓我甚至还能够把它遗留世间、带着笑容安然离世。”在看到这一段之际,她同我一样重重地做了标记,并且写下了一连串的内心活动,你瞧,历经70年,哪怕仅仅是一段简短信件,我们仍旧因文字传递出的热爱而深感感动。

用三天,我看完了这本简短的书,这本轻松的书,这本不带任何目的的书,因1950年3月25日信里海莲·汉芙嚷嚷着想要拥有的一本情诗,那情诗“最好是小小一本,能让我轻松塞进口袋带去中央公园读”,寄出书本时,我放进了手边能找出的最小的一本诗集,它随《查令十字街84号》去往第四站洛阳,一个在考古现场做研究的小姑娘那,三天后,小姑娘把诗集塞在衣服口袋里,蹲在考古坑洞边上看诗集,还把照片分享给了我 。

书籍阅读其实不一定非得要获取些什么,在与文字的一回回碰面里,与主角的一趟趟相逢中,可以持续去探寻任何未知的广阔,借助书本自身,我们一回又一回收获了书本以外的,额外的愉悦。我觉得,可能这便是阅读的吸引力所在吧。

03

读书简介

《查令十字街84号》

在1949年时的纽约,处于曼哈顿的一间并无暖气的公寓之中,有一位三十三岁的穷作家名叫海莲,她偶然间看到了一则关于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借着那一股莽撞的劲头,她开始朝着这个伦敦的地址去写信。如此这般,她写了长达二十年 。

时间过去了许多年,她与那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看作是“爱书人的圣经”,持续在进行演绎。那家书店的具体地址是查令十字街84号,此地址已然变成了全球范围之内爱书人相互之间的一个隐晦暗号。

三十多年以来,人们阅读它,人们书写它,人们演绎它,在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程当中,人们彼此致以问候,人们相互给予温暖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