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锈、脱脂、酸洗、喷砂、烘干工艺的深度解析及作用

2024-09-05 20:03:11发布    浏览182次    信息编号:85292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除锈、脱脂、酸洗、喷砂、烘干工艺的深度解析及作用

铝表面处理工艺

除锈——除油——酸洗——喷砂——烘干的工序,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为了“除锈”,只是深浅不同,简单介绍如下:

除锈——从技术角度讲,应为手工除锈,包括手工抛光。操作者用砂轮、针枪、钢丝轮等工具除锈。如用装有磨料的握持砂轮旋转磨削工件表面,去除工件表面的毛刺、氧化皮、焊渣、焊瘤等表面宏观缺陷。抛光是利用涂有抛光膏的抛光布轮在抛光机上高速旋转,抛光工件表面,减少工件表面的微观不平整,获得光亮的外观。磨削抛光会产生含有金属硅、布绒等粉尘,一般在工作点安装吸尘罩,粉尘经车间排风系统直接排到室外。

脱脂——又称除油,当金属表面沾满油污时,会形成一定的电化学反应惰性,影响后面的酸洗工序。脱脂是除去机器零件或铁制品表面油脂的工序。油脂主要来源于机械加工时的润滑油、防锈油,贮存时的油封,成型时的脱模剂,研磨抛光时的抛光膏等。根据工件脱脂的深度要求,常用的脱脂方法有:碱性化学脱脂、超声波脱脂、电化学脱脂,以及以上几种方法的结合。

a.碱性化学脱脂——主要用于去除工件上堆积的其它方法难以去除的干硬性油污。例如某化学脱脂所用的脱脂剂主要有NaOH(20-50g/L)、(20-40g/L)、•12H2O(20-40g/L)、硅酸钠(5-10g/L)、表面活性剂(1-2g/L)等,操作温度为40-90℃。清洗采用水浸泡,产生的清洗废水呈碱性,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

b.超声波脱脂——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可以彻底清洗工件表面的油污,通过加入适当的脱脂剂,可以快速处理工件表面,达到较高的洁净度。常见的工艺流程为:浸泡→超声波清洗→清水漂洗(清水)。目前新型高效脱脂剂基本为无磷脱脂剂,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钠、碳酸钠、OP乳化剂、葡萄糖酸钠及磷替代助剂等。脱脂废水的碱和无机盐含量较高,pH值也较高(8-10),可用于中和酸性废水。脱脂废水基本无毒,不会直接对生态和人体造成破坏和危害。洗出的油大部分呈乳化状态,当油污较多时也浮于液面,容易分离去除,对脱脂液的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在生产中只需加入新的脱脂剂,不需要经常更换清洗液,可减少废水处理量。

c.电解脱脂

又称电化学脱脂,适用于对零件表面预处理要求较高的场合。电化学脱脂是将零件置于碱性溶液中作为阳极或阴极,以不锈钢板、镍板、镀镍钢板或钛板作为第二电极,在直流电作用下,去除零件表面油污的工艺过程。电化学脱脂液与碱性化学脱脂液类似,但主要依靠电解作用来加强脱脂效果。一般电化学脱脂比碱性化学脱脂更有效、更快速、更彻底。工件进入电解脱脂槽在一定的电流下进行清洗,然后用水冲洗。产生的清洗废水呈碱性,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另外,此过程还会产生一些废乳化液。

酸洗——酸洗是将工件浸入酸性蚀刻液中(加热或不加热),使工件表面的氧化皮、锈蚀产物及其他碱性化学物质溶解,达到净化工件表面的目的。酸洗蚀刻液多为强酸(硫酸、硝酸、盐酸)。为防止过度蚀刻,通常在酸性蚀刻液中加入少量有机缓蚀剂,如磺化动物蛋白、皂角提取物、罗丹明(主要成分为二邻甲苯硫脲)、硫胺素、硫脲、六亚甲基四胺等。

酸洗过程中,由于工件与溶液发生反应,析出氢气和各种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氮氧化物、硫酸雾等。蚀刻后的工件必须用水清洗,而清洗水中含有工件溶解后产生的残酸和金属离子(铁、铜、铝、锌、镁、铬、镍等)。酸洗液有一定的寿命,当溶液中积累的金属离子达到一定浓度时,必须更新酸洗液。酸洗液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和残酸,如果不回收或综合利用而必须倾倒,将增加污染物总量。

喷砂——此道工序主要应起美化作用。机加工件毛刺去除与表面美化喷砂可以清理工件表面的微小毛刺,使工件表面更加光滑,消除毛刺的危害,提高工件的档次。另外,喷砂可以在工件表面交界处产生非常微小的圆角,使工件更加美观,加工精度更高。喷砂设备的粉尘浓度中等,约为/m3,粉尘粒径分布多为中粗粒,20-60μm占32%,60μm以上占总量的45%;粉尘性质为硅砂粉,常温下操作,干燥、无毒、无腐蚀、无粘着性。一般采用旋风除尘器除尘。

烘干——为了防止工件酸洗后生锈或表面带水,影响表面质量,最后要对工件进行烘干。如果用锅炉蒸汽烘干工件,此过程只会产生含有少量杂质的冷凝水。

仍有未读内容

免费观看

@ 新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