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民族历史:起源、迁移与名词辨析,你了解多少?
2025-07-23 21:04:13发布 浏览14次 信息编号:11373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希伯来民族历史:起源、迁移与名词辨析,你了解多少?
希伯来民族历史
希伯来民族源远流长,其根源可追溯至现代犹太人的先祖。在《旧约圣经》的历史篇章中,详细记载了该民族的起源及其简略的历史进程。《创世记》11章27至12章9节中记载,希伯来族的先祖原本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迦勒底吾珥,该地现今位于伊拉克南部。以亚伯兰(亦称亚伯拉罕)为首的部落首领,带领族人逐步向西方迁移,最终抵达迦南地,即现今巴勒斯坦西部地区。随后,由于饥荒的困扰,他们不得不迁徙至埃及。
希伯来民族历史
名词辨析:希伯来
他拉家族源自迦勒底的吾珥,他们沿着幼发拉底河西行,历经漫长的旅途,经过岁月的洗礼,最终抵达了上帝允诺的“迦南美地”。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迦南人,他们把这群从东方渡河而来的移民称为“越河者”,而在迦南语中,“越河者”的发音便是“希伯来”,这与英语中的“Iberi”发音相近。“越河者”最初是对这群自东方入侵者的贬义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称呼逐渐转变,最终成为了该民族的名称,也就是后来崛起并日益强大的“希伯来”民族。
以色列:
“以色列”这个源自希伯来语的名词,由“摔跤”一词,发音为sarah,与“神”一词,发音为El,两者结合而成,因此“以色列”在意义上等同于“与神摔跤”。这个名字源于雅各在归乡途中那段不平凡的摔跤经历,它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历经岁月而不衰,时至今日,这个名字仍为全球所熟知。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后来繁衍出了希伯来民族的十二个分支,自此该民族也被称作“以色列”民族。
一、
1、自然环境
两河流域
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意为两河间的土地),
大致相当于今伊拉克大部,
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
两河流域被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部被称为亚述,这一名称源于亚述城;南部则被称为巴比伦尼亚,这一名称源自巴比伦城。而巴比伦尼亚本身也进一步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称为阿卡德,南部则称为苏美尔。
气候干旱,河流是主要水源;
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
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
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
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
两河流域与埃及:
相似: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
不同: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
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
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
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
地理特点:缺乏天然屏障,
交往的非障碍性、开放性。
农耕地区与游牧世界的并存与冲突。
在埃及度过漫长的岁月期间,希伯来人繁衍生息,逐渐在埃及境内形成了一个日益兴盛的以色列民族。因与埃及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在民族领袖摩西的带领下,他们离开了埃及,转而进入了迦南。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这个民族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统一的王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王国曾遭受分裂之痛,先后目睹南北国的覆灭,民众被掳往巴比伦,又在耶路撒冷重建被毁的圣殿。随后,波斯、希腊、罗马三大帝国相继统治,王国步入新约时代。罗马皇帝的残酷镇压下,犹太人的反抗起义屡次受挫,最终被迫流散至世界各地,开启了又一阶段漫长而苦难的历史征程。
1,族长时期()
亚伯拉罕,即他拉的长子亚伯兰,其希伯来文原名“亚伯兰”意指“尊贵之父”。《创世记》17章1至6节中记载,上帝对其降旨,要求他更名为亚伯拉罕,此名意指“众国之父”。上帝亲自显现,对他言道:“我与尔订立盟约,你将成为众国的父亲。自今往后,你的名字不再称作亚伯兰,而应更名为亚伯拉罕。因我已命你为众国之父,我必让你的子孙众多无比,国家将因你而建立,君王也将从你中诞生。”显而易见,“亚伯兰”更名为“亚伯拉罕”寓意深远,这昭示着这位西迁至迦南的首领,日后将肩负起孕育一个伟大民族及众多国家的重任。时至今日,全球的犹太人均是希伯来民族的子孙,他们尊崇亚伯拉罕为民族的开创者。
以撒(生以扫、雅各)
雅各(以色列)共育有十二个儿子,分别是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迦、西布伦、约瑟、便雅悯、但、拿弗他利、迦得和亚设。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他们迁往埃及,逐渐繁衍壮大,形成了希伯来民族的十二个主要分支,关于这一点,留待后文详述。
约瑟
摩西()
“摩西”一名的寓意为“被取出”,此名源于婴儿摩西被埃及法老的女儿在河边的芦苇丛中发现,并被其收养。由于这个孩子是“从水中被取出”的,因此得此名(见《出埃及记》2章10节)。
《出埃及记》的下半部分,即第19至40章,详细描述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在西乃半岛的种种经历。其中,摩西在西乃山上颁布律法的事件尤为关键,而作为律法精髓的十条诫命,则首次在第20章中得以呈现。这十条戒律的核心要义包括:首先,除了我之外,不可崇拜其他任何神祇;其次,严禁制作和崇拜偶像;再者,严禁亵渎上帝的名号;接着,必须恪守安息日的规定;随后,要尊敬并孝顺父母;再者,严禁伤害他人生命;此外,禁止任何形式的淫乱行为;再者,严禁偷窃他人财物;此外,不得提供虚假证词陷害他人;最后,禁止对他人财富产生贪婪之心。
希伯来民族的自我认知得到显著提升,以此为基石,一种以单一神祇信仰、契约精神以及神明拣选理念为核心的犹太教应运而生,并逐渐稳固其地位。
约书亚
迦南的征服
“哭墙”
士师时期()
士师
“士师”在希伯来语中发音为“”,其含义为“审判者”,这表明士师在平日里充当着民众的民事审判官角色。《士师记》第3章中还提到,士师被称为百姓所期待的“”,这个词语意指“拯救者”,揭示了士师在百姓面临敌人入侵的危急关头,是一位既勇敢又善于战斗、能够守护民众的拯救者,同时也是在战争时期能够组织和领导民众抵抗外敌的指挥官。因此,士师们肩负着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日常民众事务的官员,亦是战时的军事指挥者。在担任士师的期间,他们频繁且急切地需要应对的主要威胁,便是周边敌人的侵扰。士师们的核心职责集中在军事领域,即保护民众免受外来敌人的侵袭与掠夺,以及施加压力。以色列的士师们,更多地充当了民众“救星”的角色。
有以笏、基甸、参孙,女士师底波拉等等
参孙英雄的传说在世界文学领域内广为流传。十七世纪的英国诗人弥尔顿(1674年逝世)以参孙的感人事迹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史诗《力士参孙》。弥尔顿的另外两部著名长诗分别是《失乐园》和《复乐园》。在参孙的故事中,妓女大利拉的形象也变得声名狼藉,以至于在英语中,“大利拉”一词已成为“不忠女性”或“女骗子”的代名词。
3,王政时期()
扫罗(Saul,约1040-1010B.C.)
大卫(1010-970B.C.)
在历史长河中,诸多杰出君主中,他堪称佼佼者,成功缔造了希伯来联合王国,使得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犹太民族的神圣之都。
所罗门王(970-930B.C.)
古代智慧国王的典范;希民族物质建设、文化达到鼎盛时期。
4,第一圣殿时期分国时期(ngdom)
以色列王国
(930-722B.C.北方十支派)
亚述帝国的国王萨尔贡二世攻克了以色列王国的都城撒马利亚,将超过27000名居民掳走,同时还将其他地区的民众迁移至以色列境内。这样,大约存在了200年的以色列王国,便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了。
“丢失的十个支派”(The Lost Ten )。
犹大王国(930-586B.C.)
北国以色列亡国之后,南国犹大还继续存在了一百二十多年。
约西亚王的宗教革新运动
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将其毁灭。公元前586年,犹大末代国王西底家的背叛行为,引发了犹大国家的覆灭,以及民众被掳往巴比伦。这一事件标志着犹太历史中分国时期的终结,民众流离失所,被迫在异国他乡生活,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巴比伦囚虏”时期。
在波斯统治时期以及以色列归回的时期,即第二圣殿时代。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成功征服了新巴比伦。在此过程中,波斯国王居鲁士对犹太人表现出了宽容与仁慈,他准许了犹太人返回他们的故土。
公元前516年,在先知尼希米与学者以斯拉的共同指导下,圣殿重建工程正式启动。
归来的犹太人并未重建昔日的独立国家,波斯国王统治之下,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依旧由大祭司担任宗教领袖之职进行治理,形成了一种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祭司神权统治。与此同时,政治、外交以及经济大权依旧牢牢控制在波斯政权派遣的官员手中。
公元前521年至485年,波斯帝国开启了针对希腊的军事行动,这场持续已久的冲突被后世称作希波战争。最终,波斯军队遭受了失败,这一结果标志着波斯时代的落幕,同时也开启了希腊时代的新篇章。公元前331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发动东征,成功灭亡了波斯。亚历山大逝世后,托勒密王朝随即掌握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权。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朝成功从埃及的托勒密五世那里夺得巴勒斯坦与腓尼基的控制权,自此,犹太民族开始接受塞琉古王朝的统治。
168B.C. 祭司马提亚和他五个儿子起义
自公元前168年起,祭司马提亚发起对安条克四世宗教和政治迫害的反抗,引发了震撼整个巴勒斯坦的玛喀比起义。这场历经数年、英勇悲壮的斗争,最终在公元前143年西门治理时期,成功摆脱了塞琉古王朝的统治。从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63年,罗马势力入侵巴勒斯坦之前,这段历史见证了玛喀比王朝的独立统治。
在公元前六世纪三十年代,犹太民族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重返耶路撒冷,着手重建第二圣殿,以此为契机,犹太教得以复兴。此后,在希腊统治和外来压迫的岁月里,民族历经磨难。玛喀比家族领导的反抗运动持续百年,期间曾短暂获得数年的独立时光。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犹太人群体内部的经济状况出现差异,同时他们对不同时期的异族统治者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因此犹太教内部产生了多种派系。这些派系反映了民众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社会分化。
公元前63年,罗马在庞培的领导下建立了行省。公元前47年,凯撒在战场上取得辉煌胜利。然而,仅仅三年后,即公元前44年,凯撒不幸遇刺身亡,随后“后三头”之一的安东尼掌握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权。
公元前37年,大希律成为犹太国王,他在位期间(37年至公元前4年),对希腊和罗马文化情有独钟,对罗马风格的建筑尤为喜爱,他建造了竞技场、体育场、圆形剧院和神庙等建筑。此外,他还特意建造了该撒利亚城,以此表达对罗马皇帝的敬意,并在黑门山脚下建立了一座奥古斯都皇庙,供人们进行祭祀。为了取悦犹太民众,并且认为犹太圣殿与耶路撒冷周边的宏伟建筑群显得不够协调,大希律王自公元前20年起着手修复了庞培军队所破坏的古老圣殿,因此,后世亦将希律王的重建工程称为“第三圣殿”。
公元66年5月,一场由该撒利亚的犹太人与外邦人引发的纷争在全境蔓延,局势动荡不安。罗马巡抚弗罗腊斯趁机掠夺圣殿财物,激起了犹太人的反抗。68年6月9日,尼禄皇帝突然离世。69年7月,维斯帕先在埃及自立为帝,次年70年返回罗马,正式登基为帝。尼禄离世后,犹太地区在公元69年顺利度过了危机。维斯帕先成为罗马的皇帝,次年春季,他派遣了自己的儿子提多,继续对犹太人的叛乱进行镇压。70年5月,耶路撒冷的第一道城墙沦陷,起义军坚持了三十个月,但最终还是于8月被攻破城门。在圣殿的决战中,圣殿被彻底摧毁,化为废墟。
罗马军队对起义的犹太战士进行了疯狂的杀戮,境内到处竖立着钉有人的十字架,被处决的勇士数量众多,以至于“无处再立十字架,无处再钉人”,同时还有七万名犹太战士被俘沦为奴隶。数百名起义战士退守至死海西岸的马塞达要塞,他们在那里顽强抵抗直至公元73年。时至今日,九百六十名犹太守卫勇士的悲壮故事仍广为流传,在粮食耗尽、援军断绝之际,这些壮士英勇地选择了自杀。当罗马人最后攻占这座山头要塞时,只剩下两个妇女和五个孩子。
提多在成功平定犹太起义的首次犹太战争后,于罗马举办了隆重的胜利庆典。在游行队伍中,犹太起义的俘虏以及从耶路撒冷圣殿中掠夺而来的金银器皿等战利品纷纷亮相。自此,耶路撒冷圣殿再次面临了被彻底摧毁的厄运。
118年,哈德良皇帝意图巩固其独裁权力,故而计划在耶路撒冷的废墟之上,重塑一座罗马风格的城池,并构筑一座罗马风格的宙斯神庙。他更提出了额外一项举措,即在罗马统治的疆域内,严格禁止阉割行为,这项禁令甚至将犹太人长期执行的割礼也纳入其中,尽管这项禁令并非专为犹太人制定。然而,这两项举措再次点燃了犹太人心中无法平息的愤怒之火,瞬间,反抗的火焰如同熊熊烈火般猛烈升腾。
起义初期,犹太民族曾短暂地收复了耶路撒冷,尽管圣殿已不复存在,但仍有许多犹太信徒前来朝拜和祭献。到了公元134年夏季,罗马军队启动了平定叛乱的行动,耶路撒冷最终失守。哈德良皇帝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新城区,并将除犹太人外的其他民族迁移至此居住,同时严禁犹太人进入新城。从此,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转变成为了一个非犹太民族的城市。犹太人的历史进入了向全世界流散的时期。
6,流散时期(The )
犹太民族曾多次发起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其中公元70年和135年的两次大规模起义尤为显著,被历史学家统称为“犹太战争”。在这两次战争及之前的多次反抗行动中,犹太人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死亡人数至少超过一百五十万。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犹太人,不得不离开巴勒斯坦,散居到世界各地。犹太民族结束了在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随后又步入了长达一千八、九百年的民族大迁徙的新阶段。
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在亚述帝国萨尔贡王的统治下灭亡,其民众被掳至亚述各处,逐渐被分割、消融,最终融入异族之中,这一事件在民族史上留下了“失踪的十个支派”的记载。紧接着,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在尼布甲尼撒王的新巴比伦帝国统治下覆灭,其民众或被掳至巴比伦,或逃亡至埃及。被掳至巴比伦的民众,在异国他乡度过了漫长的五十年艰难时光。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宣布释放被掳民众,允许他们重返故土,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然而,能够返回巴勒斯坦的,仅仅是犹太人中的一小部分,而另一部分则已经散居并定居在异乡。随后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波斯、希腊、罗马三个帝国的统治,犹太人也必然在上述帝国的统治区域内进一步扩散和迁移。自“犹太战争”结束之后,罗马人将犹太人全面逐出圣城耶路撒冷。自此,犹太民族便踏上了规模宏大、覆盖广泛,向全球各个角落迁徙的漫长历程。
犹太人遍布全球各地,进入六世纪之后,随着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兴盛,由于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之经济因素的考量,他们在外国的居住地位逐渐变得不受欢迎。随之而来的是歧视、奴役,甚至遭受迫害和杀戮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中世纪漫长的一千年里,流散的犹太人饱受苦难,遭受歧视、驱逐和屠杀,被排斥在世界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之外。此后,犹太人的地位和政治待遇的改变,受到了公元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随后美国独立革命的影响。
在二十世纪初叶,欧洲多国种族主义情绪抬头,伴随政治动乱和经济困境等因素,现代反犹太主义的风潮在一些区域和国家重新涌起。进入三十年代,德国纳粹政权开始具体且大规模地实施针对犹太人的灭绝政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总共遭受了六百万人的惨烈杀害,这一数字占据了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希特勒的残忍大屠杀带来了多方面的后果,其中之一便是促使散居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转变为坚定的犹太民族主义者。战争结束后的犹太幸存者,他们强烈渴望迁往巴勒斯坦,并迫切希望在那里建立一个属于犹太民族的独立国家。
摩西·赫思是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创立者,生于1812年,逝于1875年。他在1862年所著的《罗马与耶路撒冷》一书中,对全球犹太人阐述了在巴勒斯坦构建一个典范社会国家的理想途径,即号召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在1919年至1948年的三十年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口从六万骤增至六十余万。这一大规模的移民潮引发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导致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冲突频发,甚至演变成多次武装对抗。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设立以色列国与巴勒斯坦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并将耶路撒冷城置于联合国的托管之下。到了1948年5月14日,英国的总督撤离了巴勒斯坦,正式宣告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的终结。就在这一天,以色列国在特拉维夫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建国后,与阿拉伯国家频发中东冲突,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中东难题至今仍未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1988年11月15日,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在阿尔及尔正式宣布成立,并获得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可。随后,我国与以色列在1992年1月24日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與以色列人有關的民族
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亦称「非利士地」的居民,是古代生活在迦南南部海岸的一个民族,他们的领土在后世文献中被称为「非利士地」。
非利士人的来源引发了众多学者的争论,而现代考古学的研究表明,他们与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化在早期存在着某种文化上的联系。
非利士人()
在非利士人尚未留下任何文字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采用迦南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在非利士语的词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非利士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欧语系。
語源學
英語的非利士人一詞來源於古法語「」,
法語又來源於拉丁語「」,
拉丁語又來源於希臘語「」,
希臘語又來源於希伯來語「P‘」 。
語源學
查阅《撒母耳记上》第十七章第二十六节、第三十六节,《撒母耳记下》第一章第二十节,以及《士师记》第十四章第三节,其中提及的“P’”一词;与之相对比,阿卡德语中存在类似表达,“”,埃及语中也有相应词汇;此词或许可以视为该民族的自我称谓。
語源學
圣经学者一般将此词的起源追溯到闪族语源的“p-l-sh”(希伯来语为“פלש”),该词的含义包括“分割,经历,涌动而来,覆盖或入侵”。
這個名稱可能意為「移民」或「侵略者」。
語源學
鐘斯(Jones)提出,非利士人这一称呼源自希腊语“phyle”,其含义为“炉边的部落”。
他进一步推断,或许是他们引入了这种炉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在非利士遗址中发现了使用炉子的考古学证据。
歷史
若非利士人被认定为“海上民族”的一员,那么他们占领迦南的事件便发生在埃及第二十王朝的兰塞三世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介于公元前1180年至公元前1150年之间。
他們的海洋知識使得他們對於腓尼基人非常重要。
歷史
在埃及,存在一个被称为「」(亦称作「prst」)的族群,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即为非利士人。这一族群在兰塞三世所题写的Habu碑文中有所提及,碑文记载了兰塞三世对海洋民族的胜利,以及兰塞四世在其统治时期对兰塞三世的统治进行了概述。19世纪的圣经学者将非利士人的居住地(即「」)与亚述碑文中的记载相等同。
「」和「」。
歷史
古埃及是第一個跟非利士人接觸國家。
蘭塞II及其子嗣,即两位法老,在其统治时期曾与对方发生过冲突。埃及人将他们称作“海上之民”。
他们起源于爱琴海周边,通过航海抵达了埃及尼罗河沿岸、地中海边的赫人地区(位于土耳其),以及塞浦路斯等地。
斯 ),和迦南地。
歷史
非利士人占领了位于迦南西南沿海地带的五个城市,分别是迦薩、迦特、亚实基伦、亚实突以及以革伦。
该地区自埃及第十九王朝终结(终结于公元前1185年)以来,始终归属于埃及。
歷史
公元前732年,非利士人遭受了亚述帝国III王朝的征服,导致其独立地位丧失。此后,他们所发起的多次反抗行动均未能成功,最终都被镇压下去。
最终,巴比倫的君主尼布甲尼撒二世成功征服了猶大王國,并占领了整个敘利亞地区,原本属于非利士人的城市也纳入了新巴比倫帝国的版图之中。
在這時期以後,非利士人就很少出現。
歷史
然而,《以西结书》第25章第16节、《撒迦利亚书》第9章第6节以及《以赛亚书》第3章中也提及了非利士人,这表明在巴比伦的征服之后,他们依然作为一个民族继续存在。
最终,非利士人作为一个民族,其所有痕迹都已不复存在。随后,这些城市先后沦为波斯帝国、犹太人(王国)、希腊(西流古王朝)以及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
之下。
「巴勒斯坦」的名稱起源於非利士人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形式
非利士人的起源
众多学者普遍认同,非利士人并非巴勒斯坦本土的原住民。在圣经中,大约有250处提到了非利士人或非利士之地,这些记载反复强调他们为“未受割礼者”,与闪族有所区别,
以色列民众在离开埃及之后,面临了来自迦南人的挑战,这一事实在《撒母耳记上》第十七章的26和36节,以及第十八章的20节,以及《士师记》的第十四章3节中有所记载。
考古學
通过在亚实突、亚实基伦、以革伦以及Tell es-Safi(可能即迦特)等地进行的考古挖掘,我们揭示了迈锡尼文明(即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与非利士文明之间的关联,其中非利士人居住的5个城市中有4座位于迦南地区。
第5座城市是迦薩。
考古學
在埃及的兰塞III时期,作为法老的他,曾与菲利士人展开激战,并且成功斩杀了约12000名敌军士兵。
在埃及的壁画之中,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非利士士兵的形象,他们头顶着羽毛状的装饰,手持长矛和锥形剑,并且身披圆形盾牌。
埃及壁畫裏的非利士人士兵
考古學
埃及人将战俘中的非利士人迁移到了迦南地的西南部,该地区同样是非利士人的居住地。通过出土的物品,尤其是陶器,我们可以观察到非利士人迅速地与当地文化相融合。
起初,他们制作的陶器仍保留着爱琴海岸时期的独特风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发掘的陶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非利士人的陶器
考古學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早期,非利士人的陶器作品实际上是爱琴海迈锡尼青铜文化陶器的本土演绎,它们通常以褐色或黑色为装饰手法。
後來在鐵器時代發展為獨特的非利士陶器,用黑色或紅色裝飾。
图中呈现的是一幅非利士人制作的土棺,其形状与埃及人的木乃伊颇为相似。
聖經記載
在希伯來的古老文献《創世記》第十章第十四節中記載,「非利士人」這個族群源自於「迦斯路希人」,而「迦斯路希人」的來源則可以追溯到含的兒子麥西,即埃及。
以色列人在犹大高地定居之际,非利士人则占据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该地区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非利士”。
聖經記載
非利士人的神--大袞(Dagon)
大袞是米所波大米一帶崇奉的神祇之一,為一農神。
《旧约圣经》中记载,大衮是腓力士人的最高神祇,相关信息可参考《士师记》第十六章第23节、《撒母耳记上》第五章第2至7节以及《历代志上》第十章第10节。
聖經記載
其活动时间大致处于铜器时代晚期(公元前1年)以及铁器时代初期(1200年左右),恰逢圣经中的士师纪时期。
圣经记载的参孙、撒母耳、扫罗以及大卫的故事,其中充满了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的激烈冲突。
十二支派分佈圖,其中但支派因非利士人的壓力,部份北遷。
聖經記載
《圣经》中的《士师记》第四章(第13至16节)详细描绘了参孙与非利士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纠葛。
當然歷史書是按神學的觀點而編寫,
从侧面观察,我们发现以色列人在迁入迦南并定居后,并未能成功征服非利士人,反而让他们成为了长期的困扰。直至大卫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方才最终平定了非利士人的威胁。
聖經記載
非利士民族长久以来掌握了炼铁的技艺,圣经中记载的哥利亚的铠甲便是运用了这项技术。当时,整个以色列境内找不到一名铁匠;非利士人担忧,若是希伯来人也能制造刀剑。以色列人若需磨制、耕作、砍伐或挖掘,便不得不前往非利士人的领地。 —— 撒母耳记上13章19-20节
这些部落联合形成了强大的联盟,用以抵御希伯來人不断发起的进攻。这两个民族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冲突和战争的状态。
與以色列人有關的民族
腓尼基
据说,在古希腊语中,“腓尼基”一词的含义是“紫红色的国度”,这主要是因为腓尼基人所居住的地区盛产一种紫红色的染料。
腓尼基人迫使奴隶潜入深海,采集海蚌,从中提炼出鲜艳且坚韧的颜料,随后将紫红色染料用于制作各式花布,并将这些布匹销往地中海周边各国。
腓尼基()是古代中東的一個民族,起源於今巴勒斯坦附近。
腓尼基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体系。在公元前十五世纪,他们迁移至地中海沿岸地区,并在此地建立了众多城邦。在这些城邦中,西顿和推罗(亦称泰尔)两座城市曾先后成为其他城邦的领导者。
他们未曾构建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政治层面,他们不过是埃及、亚述等帝国的从属或依附。
可是他們卻有一種特點,擅長海上貿易。
腓尼基地处海滨,交通四通八达;其东邻黎巴嫩山脉,盛产轻质木材,这些木材非常适合用于造船。
腓尼基人得以拓展其航海事业,频繁穿梭于埃及、西亚、希腊以及地中海诸岛之间。
他們經商所至之地,據現在所知,曾出大西洋而遠及不列顛。
由于地域狭窄且人口密集,他们转而投身于农业开发,并在西班牙以及非洲西北部沿海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
殖民地中最露頭角的,就是後來和羅馬做世仇的迦太基。
根据《圣经》的记载,古代的腓尼基城市群中,包括了现今位于以色列境内的推罗和西顿两地。
实际上,腓尼基人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掌握了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区域。
他们因海上贸易频繁,深受埃及文化熏陶,因而掌握了制作木乃伊的技艺,并将逝者的遗体制成木乃伊后安放在人形棺椁之中;同时,他们也崇拜埃及的神明。
腓尼基人在对外贸易方面十分兴盛,并且与其他民族通婚,由此导致他们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文化特色,最终被异族文化所同化。
雖然如此,腓尼基人在新約時代仍是一群強大的民族。
2004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牛津大学的人类基因学专家斯宾塞·威尔斯以及黎巴嫩的人类基因学专家皮埃尔·扎卢亚,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利用基因技术探寻腓尼基人的项目,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古代的腓尼基人与现今的黎巴嫩人在遗传特征上极为相似,换言之,腓尼基人或许正是现代黎巴嫩人的祖先。
希臘文化的來源除了愛琴文明之外,還有腓尼基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