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三重境界,描绘现实生存环境及古人暗示?
2025-08-22 17:04:43发布 浏览5次 信息编号:11587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在文学上是一种诗歌类型,在文化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现实里是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艺术描绘。他的田园诗,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实际生活的生存层面,二是充满诗意的人生追求层面,三是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层面。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是读书人即使脱离官场生涯,依然能够安稳度日的理想之地。这种地方并非什么特别之处,古人早已有所描绘。《孟子·万章下》中提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这里的“在野”与“在朝”“在位”形成对比,指的是那些没有担任官职的人。这种情况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环境是相符的。而这种现实的生存环境,在陶渊明田园诗中有着清晰的描绘。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绘的生活场景非常贴近真实情况。他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就展现了典型的农家居住环境,比如有十多亩大的宅院,里面盖着八九间茅草屋,屋后榆树和柳树投下绿荫,堂前种着桃树和李树,院子里鸡犬的叫声此起彼伏。诗中还细致地描写了农作活动,比如在南山下面种豆子,因为杂草长得太茂盛,豆苗反而稀稀拉拉。诗人清晨起来整理荒芜的田地,直到月光升起才扛着锄头回家。桑树麻丛日渐繁茂,田地范围日益开阔。春天耕耘秋天收获,种植豆子清除杂草,期盼获得成果,这些构成了乡村生活的核心要素。此外,陶渊明的诗作里描绘的邻里交往,也是乡村风土人情的生动反映。时常有乡间之人,拨开荒草一同走动。彼此相见时没有多余的话语,只谈论桑麻的生长情况。我滤取新酿的酒,备上一只鸡,邀请附近的朋友小聚。与子侄们闲坐时,床前嬉闹玩耍,一同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感受辽阔;酒酿好了,便与邻里乡亲们互相拜访,彼此畅谈,只谈论桑麻之事。陶渊明的田园诗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真切可感的日常景象。人生返璞归真有固定路径,吃喝穿戴本是其根本。《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就描写了这一情况。劳作于田间,确保温饱,方为活计之根本。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描绘了表面像农人的日常,其实他并非耕种之人。他的诗作除了展现生存的田园风光,更遍布暗示、情趣和寓意。一旦解读那些象征符号的内涵,就能感受到更深层的理想化诗意人生。这种境界不可能属于一个普通农夫的思绪,且往往以相互矛盾的形式展现出来。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以《归园田居》五首最为著名,这些诗作每首都抒发了对尘世的不满以及对乡村自在生活的憧憬。他所描绘的田园并非实际的农田,而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休憩之地。因此,这些诗中包含了象征和隐喻的成分,这是普通农事诗和农家诗所不具备的。
鸟类是陶渊明田园诗作中常见的描绘对象,经常与“离群之鸟”“牢笼之鸟”“漂泊之鸟”形成对比,陶渊明尤其偏爱刻画“久困樊笼,终得回归本真”(出自《归园田居·其一》)的飞鸟形象。除了专门以《归鸟》为题的四言诗外,还有诸如:“山间气息在晨昏时最为美好,飞鸟结伴归巢。”(引自《饮酒·其五》)“太阳落山后万物趋于宁静,归鸟飞向树林发出鸣叫。”寒风凛冽天气愈发冷峻,众多飞鸟纷纷归巢,此乃《岁暮和张常侍》中所言,诗人在《饮酒》其七中亦有描绘,鸟儿迟迟飞出树林,傍晚时分又返回。陶渊明将自己被困俗世“三十年”的经历,比作离群之鸟、受困之鸟,而那展翅高飞、轻盈回归的鸟儿,则象征着诗人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心境与追求。
又如“酒”。陶渊明创作了《饮酒》系列诗歌共二十首,这些作品都是借助酒来表达情感。“滤过新鲜酿就的酒,用一只鸡来邀请附近的朋友聚会。”(《归园田居》第五首)“提着酒壶等待远方的朋友,怀疑自己与时代脱节。”(《饮酒》第九首)“享受欢乐就要尽情,一斗酒就能让邻居们聚集在一起。”(《杂诗》第一首)这是和乡里的长辈们一起喝酒。“老朋友们欣赏我的志趣,提着酒壶一同前来。”(《饮酒》第十四首)“尽情欢乐一次,喝醉了就回去休息。”与老友新交共饮,常是独自一人饮酒:尝小酌片刻,诸多烦忧便远去,再举杯时,竟忘了时辰流逝;手握酒壶,轻抚寒枝,极目远眺,不时如此;一杯酒虽独自饮尽,酒杯空了,酒壶也自动倾倒。
人们常说陶诗篇篇涉及饮酒,然而陶渊明所饮并非寻常醉汉所喝的劣质酒水。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序言里所阐述:“他的本意并非为了饮酒,只是把饮酒作为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这是他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心境所寄托,世人皆沉醉我独自清醒,整个世界都虚伪我独自保持真诚。
比如“诗书”。酒无法完全区分出乡村与农田,但诗书能够做到这一点。书籍意味着陶渊明追求的理想境界,不是属于农民的,而是属于读书人或隐士的。他写道“耕作完毕便停止,闲暇时阅读我的书”(出自《读山海经》第一首)、“广泛阅读周代史书,随意观赏山海图画”(同前),这些诗句不可能是“锄禾时正午,汗水滴落田埂下”的农人所能写出的。摒弃交往游乐于闲职,日常起居则研习典籍抚弄琴弦,时常纵观千年著作,不时遇见前人遗风,诗书始终是平素的心爱,园林之中不染世俗气息,甚至特意表明,与世俗纷扰相比,研习诗书仅是闲暇之余的消遣。
另有一种蕴含隐逸风情的画面,是陶渊明诗歌里时常紧锁或半掩的“门”。这扇门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寻常,但在陶渊明的笔下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他的田园诗中,这扇门的形态十分独特:白天总关闭着荆条编成的门扉,在空寂的居室里断绝尘世纷扰;隐居在衡门之下,与世俗彻底隔绝,无人知晓踪迹,荆门整日紧闭。《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写道,放声长啸后关闭简陋的木门,姑且当作田地间的农夫生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里记叙,静坐或站立在高大的树荫之下,行走则只在简陋的柴门外头。柴门、荆扉、衡门、荜门,这些都是贫穷小巷简陋居所的门扉,它们都在有意与达官显贵府邸的朱红大门、富贵宅院形成对比。门扉的样子也蕴含着特殊含义:白天常常关闭、将荆条编成的门扉掩上。人们常说,开门好客。而关门则是一种回避。人迹罕至荒野,车马稀少陋巷。远离尘嚣,摒弃繁文缛节。访客到来,也要绕道避开,不必再整装相迎,为微薄俸禄向乡邻卑躬屈膝。
陶渊明所处的那个年代,夜晚没有电力照明,即使点着蜡烛也非常昏暗;冬天没有取暖设备,气候十分阴冷;当时没有砂石水泥,雨后地面总是泥泞不堪;没有机械辅助,从事体力劳动极为辛苦;农民是社会中最受压迫的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冷漠而孤立。我们阅读陶渊明的诗作时,完全感受不到那些元素,实际情况是,他凭借画家的技巧,勾勒出田园风光的秀丽,借助文学家的情怀,呈现了乡村生活的真挚与和睦,运用哲学家的智慧,参透了生命的意义所在,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更高层次,是一种融合了创作水准、审美情趣和思想深度的艺术境界。
欣赏田野风光,景色十分宜人。榆树和柳树遮蔽着房屋后檐,桃树和李树种植在庭院前方。远远望见村落,隐约可见墟里的炊烟。这是《归园田居》第一首中的描写。夏季草木茂盛,环绕着房屋的树木枝繁叶茂。众多鸟儿有了栖息之所,我也喜爱自己的住处。这是《读山海经》第一首中的描述。鲜花和绿柳构成美丽的景象,树木环绕着鸟儿栖息的草屋,这已经成为田野的基本景象。新葵菜在北面的窗前长得茂盛,好庄稼在南边的田地里茁壮成长。这是《酬刘柴桑》中的句子。平坦的田野上,微风拂过,优良的禾苗也焕发出新的生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广袤的田野,青翠的幼苗,全都吸引着远行劳顿的魂魄。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里,确实有几处家门,总是朝着诗人来时的方向紧闭着,然而当地村民迎来送往之际,诗人却以鸡肉和黍米热情款待,甚至脱鞋相迎。“清晨听见敲门声,脱鞋去把门开启。询问你是和谁同来,农夫的心地真善良。”(《饮酒》其九)“邻居时常来串门,畅谈往昔的岁月。”(《移居》其一)“路过家门互相呼唤,有了美酒一起对饮。”《移居》其二里提到的“反常”行为和“避世”态度,明显形成鲜明对照,这反映了作者在营造乡村纯真淳朴的人际关系氛围,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两种生活方式的取舍,这种取舍的基础是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住在尘世之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请问你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内心超脱,所处之地自然僻静,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望见南山,傍晚时分山中的气息美好,飞鸟互相结伴归巢。这里面蕴含着深刻道理,想要说明却已经说不出话来了。《饮酒》其五中写道,陶渊明在乡村生活中领悟到人生真谛,所以,我们在田园诗作中常常感受到回归本真、顺应天命、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
欢来苦夕短——《归园田居》其五
日夕欢相持——《饮酒》其一
得欢当作乐——《杂诗》其一
且共欢此饮——《饮酒》其九
秉耒欢时务——《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欢言酌春酒——《读山海经》其一
乐与数晨夕——《移居》其二
闲饮自欢然——《答庞参军》
一位文人塑造了某种文明,一种诗风营造了诸多意境。田野风光、乡村生活、故土家园,现实层面的,憧憬中的,审美层面的。所以苏东坡品读陶渊明的诗作,感叹其质朴中蕴含华美,清瘦里饱含丰腴。
(作者侯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