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文学家杨万里的生平经历,与运河有着怎样的不解情缘?
2025-08-27 16:04:44发布 浏览2次 信息编号:116228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刘永加
杨万里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他的字是廷秀,号称为诚斋,祖籍在吉州吉水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吉水县,他是南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在诗歌创作上非常有成就,他创立的“诚斋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和陆游、尤袤、范大一起被誉为“中兴四大家”。杨万里在绍兴二十四年成功考中进士,最开始担任零陵的丞,后来他的职位不断变动,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的博士,还有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以及秘书监等职务,之后他又被任命为焕章阁学士,这个职位让他负责接待金国的使者,同时他还担任实录院检讨的工作。后来担任江东转运副使兼赣州知州,没有赴任,请求辞去官职回家,从此在乡间悠闲度日。
运河是他毕生的亲密伙伴。去京城参加考试,在运河上乘船赶路去应试,做官时在运河沿线的城市间奔波,接待外国使者,离职后沿运河返回故乡,他都与运河建立了深厚的缘分。
“运河诗人”
南宋初期,金军大举南进,淮河一线构成天然防线,有效阻隔了北伐的敌军。从此,楚州地区成为双方军事争夺的焦点。绍兴十一年签订宋金条约之后,双方以淮河为分界线,楚州城北区域划归金朝管辖,这座城市由此转变为边境要地。
乾道六年四月,杨万里担当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之职。十月,经由右相虞允文举荐,杨万里被征召担任国子博士,从此起开始于京城供职。这个阶段杨万里乘船沿运河途经淮安,创作了《登楚州城望淮河》一诗:“远眺之处日光争相映照,那里正是淮河冻结成冰。从这里到中原大约三里路,一条玉带般的水道横贯天际。”这首诗描述的是淮安城距离边界仅三里之遥,可以遥遥望见,而玉带则比喻冻结的淮河。
杨万里这次又作了一首《望楚州新城》诗,诗中写道,临近山阳时视野渐开阔,湖光波映百里可见千村,四周人家都临水而居,柳树成双作对便是门庭,昔日繁盛曾是元朝要道,如今杂耕已是强大藩镇,金汤加固确是长久之计,除此之外仍需慎重商议。
楚州新城是南宋楚州知州陈敏在乾道六年主持修建的楚州城池。陈敏长期在抗金一线活动,曾先后在盱眙、泗州、高邮等处担任军事官员。金国使者途经淮安时,目睹楚州新城的城墙坚固崭新,赞叹其为“银铸城”。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获授焕章阁学士衔,同时担任实录院检讨官,并负责接待金国使者,这一系列职务持续到绍熙元年春天结束。在担任迎伴金使期间,杨万里与运河的接触最为密切,这段经历对他仕途生涯影响深远。
那个时期,南宋与金国每一年都会互换一次名为“贺正旦使”的使者,在正月初一那天,前往对方国家的皇太后、皇帝或者皇后那里行礼致敬。依照惯例,金国使者从南往北或者从北往南都要走运河,杨万里担任接伴金使期间,每次都是从临安动身,沿着江南运河一路向北行进,途经苏州、无锡、镇江、瓜州、皂角林、杨州、高邮、宝应,经由楚州进入淮河到达盱眙去迎接金国使者,然后再沿着运河南返。朝贺完毕,将金使送至盱眙,再归舟南来,往返四次。
担任接待外国使节的职务期间,杨万里在旅途中创作了三百五十首诗作,其中多数描写了运河的景色,当他初次抵达淮河战场时,创作了《初入淮河四绝句》这首作品
船儿已经离开洪泽湖岸边的沙滩,驶入了淮河,心情变得十分低落,感觉前途黯淡。何必非要到桑干河才算真正遥远,淮河中流以北的地方就已经如同天涯海角一般遥远了。
淮河一线划开南北,泪水沾湿秋风不知向谁倾诉,河岸两边的船只各自奔向不同方向,波浪的痕迹相互交错也无法平静。
刘岳张韩显赫威名,赵张两位宰相奠定帝业根基。唯有鸥鹭不受拘束,南北自由翱翔无拘无束。
中原百姓切莫空言,遇见使者倾诉心酸。却是归来的大雁缄默不语,每年一次飞往南方。
为迎接金国使者抵达淮河,杨万里这位主张抗战的诗人,不由得忆起往昔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等忠勇将领在淮河流域奋勇抵抗外敌的情景,那些中流砥柱般的勇士们,若要收复中原本应迅速成功,然而现今却是“长淮仅一水之隔,南北分隔”。整组诗作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堪称杨万里爱国心志的极致表达。
杨万里沿着运河往北去接金国使者,按照规矩,需到汴河汇入淮水的盱眙地方等候,宋朝时若要抵达盱眙,走水上路线只能从扬楚地区运河北段所在的楚州,顺着淮河往下游行进,然而这一段水域却是洪泽湖风浪最为凶猛的地方,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北宋朝廷在此处修建了船闸,让水流像镜子一样平静,船只得以安稳通过,每当船只经过这里时,都构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杨万里对船闸的神奇景象感到十分震惊,于是创作了《清晓洪泽放闸四绝句》,其中第四首诗这样描述:“沿着河流经过船闸仿佛在梦中听闻,如此奇特的景象以前从未见过,如同早晨一般。雪花般的水花飞溅,雷鸣般的声音轰鸣,在刚刚看清眼前景象时,天旋地转般的景象也令人感到十分惊骇。”
从杨万里的诗作中可以领会到,他本人确实目睹过洪泽湖开闸时的雄伟场面。由于长期生活在南方水乡,当他初次见到这般景象时,竟以为是进入了一片幻境。如今再亲身感受,他更是感到无比的欣喜。
写尽丹阳
杨万里担任接伴金使期间,沿大运河出行,对丹阳段的运河特别喜爱,创作了二十三首诗作。该河段是丹阳境内运河,历史可追溯至秦朝,为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之一,工程总长超过三十公里,大约占繁忙的江南运河全长的十分之一左右。
丹阳因水而兴,依河而建,堪称运河沿线建城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之一。众多江南古运河,诸如珥渎河、简渎河、九曲河、破冈渎、香草河、萧梁河等,都汇聚于此,使其名副其实地成为“江南运河枢纽”。
杨万里受命接待金国专程来南宋祝贺新年的使者,在冬至之后抵达丹阳县,途经吕城船闸,见到陵口石刻,穿过丹阳县城,经过练湖水闸,来到七里古庙,经过石人夹岗,最终到达新丰小镇,从而离开了丹阳县的范围,继续向北行进。
杨万里这次旅行经过丹阳运河的每一个角落,在出使的往返路上,所见所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关于丹阳运河的诗歌,完整展现了丹阳大运河的水路交通以及河岸边湖泊堤坝和闸门,还有民居旅店,桥梁栏杆和亭台楼阁,描绘了练湖放水的景象,古庙里奇特的松树,石雕的人像和石像,六朝时期的遗迹,以及船夫的歌声,当地的歌曲,渔民的生活,拉纤工人的艰辛。
杨万里写的《晓过丹阳县五首》:
众家禽畜老翁同乘一叶扁舟,日常起居全在竹棚之下,孩童嫌少年时光太慢,亲手编竹筐来消磨时光。
水流过常润路都难以辨认,弯弯曲曲的河流边有弯弯曲曲的堤岸。没有两扇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也感觉不到有南北和东西的方向。
朱檐碧瓦映照着青色的波澜,洁白的高馆和美丽的亭子供人往来。河上的高桥有三十尺之高,市井的人们倚靠在弯曲的石栏杆上。
风自船内吹向船首,掀起帘幕紫气漫天。寻找风来之处不可得,窗户破洞仅如钱币小孔。
清晨略微敢把船开动,寒霜成熟依旧刺骨逼人。地面刮来的风不知何处躲藏,可怜岸边的小竹子猛地转身。
这五首诗作全面展现了运河丹阳段附近地方的风俗习惯和百姓生活状况,其中第一首诗里“鸡狗老翁同乘一叶小舟,全部生计都在那简陋的船篷之中”一句,生动刻画了沿途所见船家渔民居住环境的逼仄狭小,以及他们生活的困顿艰辛。第三处“朱顶碧盖映映绿水,雅舍美亭供来去”刻画了款待宾客的丹阳县旅舍的清幽景致,桥上建筑高达三十丈,街市居民倚靠折断石栏,暗显市井喧嚣中潜藏的生存困境,往来旅人聚集竟将桥边石栏倚得变形。
杨万里途经丹阳时创作了诗作,其中也提及了当地的部分名胜,在丹阳城北运河七里湾处有座张王庙,杨万里特意为此庙题写了一首诗:“地势开阔人烟稀少,山势蜿蜒水流回旋。奇松斜倚河岸生长,古庙背靠河流敞开。暮色促使行船启程,夕阳依恋离去船帆。丹徒并非遥远之地,极目远眺正感悠然。”(《途经张王庙》)张王庙,据传是用于供奉汉代百姓神灵张渤的祠堂。宋代民众崇敬张王的风气十分盛行,相关祠堂遍布江南区域。据《至顺镇江志》所载内容:唐代末期有个叫钦公的人以贩卖货物为生,经常往返于常州和润州之间,每次出行都带着神像在身边,有一天来到这个地方时,肩上担子沉重得难以承受,便向神明祈祷说:神明是否希望在此地建造庙宇供养。说完仍然挑着担子继续前行,于是就在当地搭建茅草屋作为庙宇,建筑左依山势右临湖泊,前方正对漕河,也是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后来又被称为七里庙。
丹阳是东吴发源地,也是齐梁的故乡,这里的山水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六朝的岁月虽然已经消逝,但陵墓上的石刻仍然保留着痕迹。杨万里在《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见石翁石婆》这首诗中写道:“六朝的兴衰往哪里探寻,一生的奔波何时才能停止。石翁石媪在寒霜前欢笑,守护着南朝帝王的陵墓发愁。”后来他作为使者返回时,又在《再赋石翁石婆》这首诗中,借由路边的南朝帝王陵墓旁的石像,抒发了对古代的怀念之情。
那一年十二月下旬,杨万里奉命归来途中,又路过丹阳地界,旅途中他创作了七首《竹枝歌》,其中一首诗这样唱道:江浙一带的青年们排成队伍真精神,只要船只开动别着急。大家使劲齐心协力往后拉,务必把船儿送到丹阳城。这组竹枝歌作品,生动展现了运河船工们齐声高唱号子、众人踏着泥泞奋力拖拽船只在浅滩行进的劳作情景,真实再现了宋代丹阳一带的民间歌谣特色。第六首曲目里“月色朦胧洒满大地,多少人家欢乐,多少人家哀伤”的歌词,自南宋起就在江南吴地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不衰,展现了社会动荡年代底层百姓的艰辛,揭示了当权者面对外敌入侵时,对外采取消极防御,对内施行严酷统治,导致民众承受战乱之苦。这是一首紧贴民众生活、心怀家国情怀的现实主义佳作。
杨万里在返回途中经过吕城闸时,创作了《过吕城闸六首》,其中第二首诗记录了这样一番经历:船只停泊直到傍晚钟声响起,等候其他船只未能同步抵达。等到所有船只准备就绪才能通过闸口,接着又必须在五更时分赶往荆溪。吕城闸地处丹阳大运河的最东头,被誉为江南运河上极为关键的交通枢纽。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坐落于宁镇丘陵与太湖平原的过渡区域,这一地理形势使其成为控制江南运河的关键位置。宋朝时期,吕城闸从单一结构转变为双重结构,目的是阻挡京杭大运河的水流向东流去,从而保障粮食运输的顺畅。
无锡情缘
无锡运河段是杨万里往返南北的固定路线,淳熙四年,杨万里出任常州知府,途经无锡期间,创作了《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一诗:想要拜访苏州石湖的老友,抵达苏州时天色已晚;打算探望无锡锡山的尤侍郎,翻过锡山后却突然遗忘;醒来后不知灵岩身在何处,回望时惠山也消失不见;人生诸多事情难以预料,索性心情愉悦地前往常州。”诗中的“石湖老”就是范成大,“尤梁溪”就是尤袤。
淳熙六年,杨万里常州太守任期届满,启程返回家乡江西吉水。他自常州乘船出发,沿江南运河航行,途经无锡、苏州、吴江、平望等地,随后进入吴兴塘,抵达湖州后改道经德清,最终沿来时路线返回,期间创作了十二首关于无锡运河旅行的诗作。
江南春天雨水丰沛,杨万里于《舟中雨望》有诗云:“船窗幽静无心读卷,独自凭栏轻抚银发。雨丝与长河共织碧缎,水珠点点似落玉盘。”景色宜人,诗人亦无暇翻阅书册,只倚靠船舷观赏运河上的雨景。
往南行进,杨万里抵达了无锡县西北十八里处的潘葑地方。潘葑是横跨无锡运河两边的要镇。杨万里创作了《晓经潘葑》这首诗,诗中写道:“油窗淋雨仍亮泽,东风刚转西风骤。船帆沙沙河水缓,拉船不动众人停。雨里僧人风刮落斗笠,潘葑未至眼中已见。岸边柳树低头对人敬,瞬间收入诚斋诗集。”这首诗生动展现了潘葑人潮涌动、市场繁荣的盛况。
抵达潘葑,无锡最负盛名的惠山便映入眼帘,此地享有“九龙十三泉”之美誉,其中紧邻惠山寺的泉眼因水色纯净甘甜,在唐代被称作“天下第二泉”,声名远播四方,吸引众多后世文人对它赞不绝口,留下不少诗作。杨万里曾题诗一首《酌惠山泉瀹茶》,“锡作诸峰玉一涓,麴生堪酿茗堪煎”,诗中赞颂此泉泡茶极妙,酿酒也颇为出色。
杨万里两年前自江西启程前往常州就职,当时并未踏足惠山,等到他即将离任时,行船途经此地,他身为往昔的常州知府,知晓南宋时期无锡与晋陵、武进、宜兴这些地方,皆隶属于常州管辖,由于天降细雨,他便驻足船头,遥望山峦,创作了《雨中遥看惠山》这首诗篇
即将返程时切勿耽搁,若返程迟到定会懊悔当初出发。去往惠山时不必空手而回,白白在常州担任住持之职。
诗人们也是令人同情的存在,比不上那些能穿云破雾的僧人,不是惠山本身不可见,只是让人远远看见却不能登顶。
雨过天晴,终于有机会登上惠山。杨万里曾作《泊舟无锡,雨止遂游惠山》诗,其中有句云:老天爷不让老朽白跑一趟,船只停泊在山脚雨势忽然停。回返江西时若有人问起,我可以说曾经来过惠山。杨万里后来又写诗一首,提到:在常州待了两年竟没见过山,惠山一睹令人欣喜若狂。只可惜在雨中未能仔细观赏,好像隔着帘子看青翠的玉女。忽然有天风卷起白云,翡翠般的山屏倚靠南极。正因这场雨染上了山色,或许未必雨前如此青绿。观赏山景还未尽兴,云雾又重新聚集,云彩与诗人似乎格外为难。我们的船正朝着苏州方向行进,而白云却安稳地停留在山巅。”(《惠山云开复合》)雨势逐渐减弱,云层散开重聚的惠山景色,此刻被杨万里以生动独特的方式描绘出来。
杨万里对惠山感情极深,难以割舍,他曾说:“连续三日反复游览横山,热情地把我送到惠山脚下。常州位于横山更远处,仅仅望见横山却已消失无踪。”(《出惠山遥望横山》)横山就是如今常州武进区的芳茂山,此山因晋朝右将军散骑常侍曹横安葬于此,所以得名横山。
往南走,便抵达常州和苏州的接壤地带,也就是无锡运河的南端点望亭。望亭早在唐代就属于无锡,当时设有望亭驿。到了北宋,这里被设为镇,成为常州无锡县内唯一的行政建制镇。直到清朝雍正二年间,才划归长洲县,归苏州管辖。杨万里曾写下诗句:“常州边界即是望亭,已离开常州第四程。柳丝缠住船儿不愿放,却让飞絮催促我远行”
杨万里此次沿无锡运河归乡,再度探访惠山,时值淳熙十六年,已过去十年,当时他担任焕章阁学士兼金国接伴使,乘船途经无锡,在此期间创作了二十二首关于无锡运河的诗歌,这些诗作见证了他与无锡运河的深厚缘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