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坛大家杨万里仕途经历,科举之路颇为曲折
2025-08-27 17:04:19发布 浏览2次 信息编号:11623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南宋文坛大家杨万里仕途经历,科举之路颇为曲折
杨万里的仕途经历
杨万里位列宋代文坛四大名士之中,被载入《宋史·儒林篇》,曾先后在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这四个皇帝时期任职,宋孝宗曾赞他具备“仁爱者的勇气”,宋光宗则亲自为他题写了“诚斋”的牌匾,庆元四年(1198年),他以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被追赠为从二品的光禄大夫。南宋黄升编选的《花庵词选》中评价杨万里凭借高尚的品德和节操影响了一代风气,确实堪称四朝的杰出人才。
杨万里堪称科举路上难得的成功者。他的人生颇为坎坷,22岁时乡试落第,24年再次应试,才勉强获得举人资格,但在25岁参加礼部考试时,依然未能中举。他并未放弃,27年又取得乡试资格,最终在28岁那年,以接近而立之年的年纪终于考中进士。这段经历充满波折,他承受了无数艰难困苦。这一年是绍兴二十四年,即1154年,南宋建国才不过二十九年,官场就已经相当拥挤了。
考中进士后,杨万里担任了最基层的选官左迪功郎,并被任命为赣州司户参军。然而,因为职位有限,杨万里暂时无法就职,空缺了两年,才带着父母和家属前往赴任。32岁的杨万里在赣州司户参军的职位上任期届满,随后被任命为零陵县丞,又过了一年多,在故乡等待空缺之后,再次带着父母和家属赴任新职。
选人身份卑微,几乎等同于胥吏,因此,担任零陵丞的杨万里在写给施渊然的诗中表达道:“我并非晚登科第,如今依旧职位低微。”虽然已经步入仕途,但由于只是身份低贱的选人,所以自称是吏员。这也是自北宋以来形成的惯例说法。沈括就把自己的选人阶段称作“十年为吏”。杨万里曾赠诗给施渊然这个人,在绍兴三十二年,也就是1162年,杨万里代理试官时,施渊然在湖南漕试中拔得头筹,荣登榜首,后来在淳熙十二年,即1185年,杨万里编写的《淳熙荐士录》中,记录了施渊然进士及第,但通过杨万里的记录可知,施渊然在仕途选拔中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浮沉了二十多年,最终依靠杨万里的举荐才得以走出困境。
杨万里在零陵县丞这个职位上,任职时间持续到三十七岁那年。这段时间,杨万里非常幸运,有机会认识了被贬谪到永州的著名官员张浚,以及他的儿子、研究儒家理学的张栻,并因此得以拜张浚为师。后来,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宋高宗决定禅让皇位,宋孝宗登基,并提拔主张抗战的张浚担任宰相。张浚凭借其宰相的职权,通过免除原职的途径,将任期届满准备调任的零陵县丞门生杨万里,改任为左宣教郎,并委派他担任临安府府学教授职务。自此,杨万里得以摆脱选官的束缚。
杨万里在脱离选官队伍之前,深切体会过选官生涯的艰辛困顿。零陵县丞任期结束后回到家乡建造房屋购置田产的杨万里,虽然经张浚举荐得以脱离选官队伍,但在生活上仍一时难以摆脱窘迫境地。他在39岁因父亲去世居家守丧期间,创作了《悯旱》一诗,诗中反映了生活的窘迫状况:读书人一旦失意便四处碰壁,卖水担浆遭遇寒风行路坎坷。回家后徒劳地谋划着吃饱饭的事,买了三年田地却连收成两年不佳。手指众多达一百二十,万千量级难以计算忧愁。孩童察觉我心情不好,急忙买来村中酒水共同对饮。还吟诵着子美醉酒时的歌谣,怎会想到最终饿死荒沟之中。
杨万里的亲自斡旋
杨万里因为有过切身感受,等到他在官场获得一定职权时,就极力扶持帮助自己的子孙亲戚,让他们尽早摆脱科举的竞争。
杨万里著作,本名叫做《诚斋集》,其中卷一〇四到卷一一一的内容是书信,这八卷书信总共收录了杨万里晚年居住在家中时,从绍熙三年(1192)到嘉泰二年(1202)期间所写的351封信件。我把那三百五十多封文字通读一遍,大致算来,其中替儿子、亲属或者门生谋求举荐、请求关照的文书,或者得到举荐后的答谢信件,总共有一百多封,大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三。
对关系一般的人,杨万里先写信建立联系,通常要等互通信件两三次,才说明来意。这表明杨万里也费了很大心思。如果把那些铺垫性的信件也算上,这八卷尺牍里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请求帮忙的信。另外,《诚斋集》第四十九卷到第六十八卷的启事和书信中,也有不少这类内容。
为子辈、亲属或门生求情,几乎成为杨万里晚年居家期间的核心事务。因需写给不同对象,他为了方便,大多采用雷同的表达方式。以文学巨匠的声望衡量,这八卷信札的文学意义并不突出。杨万里晚年身体状况欠佳,右臂活动受限无法书写,因而通过口述由儿子或女婿执笔。以晚年带病之身,写下几百封请托书信,也着实难为了杨万里。
杨万里性情豪迈,个性刚强。正史中记载他“刚直而狭隘”,友人葛天民在诗作中也描述他:“我与诚斋仅略交好,亦不晓他热衷官位。只知他甘愿忍饥七十年,身板似铁意志如山。从不低头不曾蹙额,不把文章写成诗篇。”杨万里本人也坦言:“读书人无论顺境逆境,本无需挂怀,我平生从不主动请求举荐。”张万里的性情确实如此,开口向他人求助颇为不易,然而数百封书信的记录清楚显示,杨万里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了,这一切都是为了子孙后代和亲朋好友。
根据我的统计,这上百封书信,全部是十个后辈写给现任中央或地方官员的,尤其着重是写给后辈任职的上司请求关照的。这十个人的姓名和关系,请参考下表。
杨万里尺牍所见斡旋改官者一览
杨万里的三个儿子不用多说,其余人与他也有联系。这些人当中,有的属于杨万里妻子的家族,有的归属于杨万里儿子的家族,另外还有些因利益而结交的同乡。那些声名显赫的退休官员,竟然也得放下身段,为了子侄辈的举荐状而四处奔走。
杨万里虽已辞官闲居,不过数十载的官场经历,尤其是淳熙十二年他担任吏部郎中时,应宰相王淮之邀撰写过《淳熙荐士录》,其中一口气举荐了六十位人才。这些经历都成为杨万里退休后举荐亲属子弟时可倚仗的恩义关系。
杨万里内心其实很矛盾,当需要开口请求他人帮助时,他感到十分为难。长子的妻子哥哥请求他给一位素不相识的官员写信举荐,杨万里在回信中写道:陈漕从未有过半点交情,双方从未有过书信往来,更没有写过类似幼舆求庇护那样的求助信函。我们之间毫无情分,怎能去请求帮助,这谈何容易!就算不顾及面子去求,也毫无益处,只会自取其辱。
先前提及,杨万里替后代亲戚同县的人谋求官职奔走的信件多达数百封,此处无法逐封列举。为节省篇幅,先集中观察杨万里为长子杨长孺奔走的几封函件,之后再挑选性地研究一下他为其他后代亲戚同县的人所做的奔走。
卷一〇四《与江东万漕(元享)》:
实在惶恐,特此恳求:小儿长孺在中都时,曾受嘱咐前往拜见年伯,承蒙他老人家垂青,给予高度评价。如今小儿在总司糟丘任职,有幸能追随使华大人左右,沾染些许光彩。已呈递一份考绩,前任官员共提交过四份。其中,有益公、定叟、王枢使的三份奏章最为关键,核心内容关乎职责必须尽职尽责。上天怜悯贫寒之人,年丈您即将到来。另外两份重要的奏章,都在您的门下。东坡曾致信王定国,称小儿如同您的儿子一般。只希望年丈您能动心,稍稍援手,我们感激不尽,恳请务必赐予关照。
以万钱求得名号万钟,彼时担任江东转运副使之职。杨万里所写书信情意真切,不仅追忆往昔旧事,更引用苏子瞻之语,言称自家儿郎即贵府儿郎,意在使其难以推辞。苏子瞻此言“吾儿即公儿”,亦有写作“我儿即公儿”之形式,乃是杨万里在为子谋求关照时最常引用之句,于其致送之十封书信中皆可窥见。“二紧之章”指的是上级主管亲笔拟定的职务任命文书,也包括最终发出的“合尖”任命文书。
卷一〇四《与总领张郎中》:
他感到不安,常常有急切的请求:长子长孺,最近在湖外任职,得以侍奉恩师,受到国士般的赏识。在官署的西边,他又想邀请全家一同前往。当时因为先前承诺要担任郑总酒的官职,所以不能接受任命,但这份荣耀至今仍令人难忘。长孺担任前职已经过了四考,如今已经获得益公、王枢使、张定叟、刘户部京的削章,仍然保留原有职务,只是缺少合尖的奏章。这件事关系重大,恰逢先生您荣升要职,我斗胆希望能呈递一份特别的公文来助您一臂之力,这样八月就能顺利获得两次考核的资格,这孩子能否通融,取决于现在,若不行也取决于现在,希望您能出面,除此之外还能去哪里呢,随信附上一份身份证明文件,恭敬地呈上,只盼您能给予关照。
张郎中,即张抑,自绍熙四年起担任湖广总领之职。书信中提到已获“京削四章”者,其中益公对应周必大,王枢使则指王蔺。根据《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九所载,绍熙元年王蔺已任枢密使。张定叟,名张枃,当时担任江东安抚使兼建康府知府。刘户部,即刘颖,庆元年间曾任户部侍郎之职。杨万里在信里提到周必大等四人,却没有提到前信中提到的万元享,反而请求张总领来完成最后的合奏,也许前信的请求被万元享拒绝了也说不定。这孩子今后能否仕途顺利,全看您这次是否帮忙了。“这孩子时运好坏,就看今天,不顺就看今天”,意思就是这孩子的前途全靠您这次是否伸出援手了。杨万里还随信附上了长子的履历书“脚色状”,给人的感觉是对方很难推辞。
卷一〇四《与新隆兴府张尚书(定叟)》:
长子长孺,起初得到推荐,后来又承蒙耿漕举荐,因而得以改任官职,这份恩情已经难以估量了。临别时家底耗尽,又收到丰厚的赠礼,这远超一般官吏的惯例,实在令人前所未见。否则几乎无法返程。这正应了苏东坡所言我儿即是您的儿。感激这份恩情,说得再多也无法表达,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张枃庆元三年(1197)二月担任隆兴府知府。耿漕就是耿延年,庆元二年(1196)七月担任江东运判。这封信是为了表达感谢之情。可以知道张枃不仅为杨长孺写了推荐信,还说服耿延年也写了一封。这让杨万里非常感动。为此,杨万里特意写信向耿延年表示感谢。卷一〇八《答江东耿运使》之四中提到:
长子长孺,承蒙您的大恩大德,得以侥幸更改官职,被任命到南昌任职,任职期限为一考。次公和幼舆担任衡州、澧州税官,也都已赴任。承蒙您屈尊垂询,我深感感激,感激不尽。
获得了耿延年那份关键的推荐文书,总算集齐了五份举荐凭证,杨长孺因此得以调整官职等级,杨万里先前请求的万钟俸禄,最终他也没有出具举荐证明。
另有一些信件,是杨万里为谋求长子杨长孺升任南昌县令后的进一步仕途发展而撰写的,其中涉及情感铺垫、委婉举荐以及事成后的致谢等环节。
按照规章要求,五通举状里,必须附上直属领导州府官员和监察官员的引荐文书。在朝堂之上,杨万里与地位显赫的官员交往广泛。不过,对于资历较轻的属地官员,他并不全都相识。这些推荐信措辞各有千秋,委婉而含蓄的,暗示杨万里对相关人士了解不深,或者情谊不够深厚。杨万里对这个人相当了解,彼此关系不错,甚至可能曾经帮过对方,这从他的恳切请求中可以看出,这也属于寻求对方回报的一种方式。
杨万里持续努力,杨长孺得以在数年间不断获得晋升,摆脱了常规的选拔途径,开始了顺畅的官场生涯。事情成功之后,还需完成后续事宜。其中一项便是要向举荐者表达谢意。这并非一次性交易,杨万里还有其他子女和亲友需要这些现任官员的引荐。这类致谢信件为数不少,我们仅选取其中一封加以观察。
卷五七《答周丞相贺长男改秩幼子中铨》:
长子不易,初到广县百姓众多;幼子显扬,偶然在吏部得到一个职位。百姓诸多幸运,要归功于首领。这是我的长官带头破例施恩,还有平日里口传心授的教导。因此得以保全先人的家业,没有荒废几亩地的荒草。放在心里,感动到骨头里。
这封信出自杨万里之手,是写给周必大的感谢信。关于这两位同乡的关系,《宋史·杨万里传》中记载了一件事可以略见一斑:杨万里性格刚直而偏狭。宋孝宗起初欣赏他的才华,曾向周必大询问,但周必大没有说好话,因此杨万里不被重用。然而,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提到,杨万里晚年回到家乡后,两人关系变得非常亲密,但过去的种种不可能完全没有隔阂。杨万里性情刚强,为了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只好硬着头皮请求周必大帮忙开具第一封引荐信,以便破格录用,两个儿子因此调任新职后,他在信中用了“感怀至深”这样极度的措辞,以表达难以磨灭的感激之情。
这里列举了杨万里为儿子杨长孺谋求官职奔走的若干通信,旨在揭示一位官员为后代活动职位的完整情形。仅就前文引用而言,杨万里就单单替儿子,便发出了二十通直接说情的函件。此事虽小,却非孤立现象。
我们再挑选一些杨万里写给其他子婿、亲友帮助谋求官职的书信,进行一番研究。
有些请求的证明材料是五封推荐信中的首封,也就是开篇部分,这个部分非常关键。
卷六一《谢赵德老大资举女婿陈丞京状启》:
过分自信,就冒昧提出请求。自作多情,竟以茅庐之客身份,去求见中枢大权。衷心表达仰慕之情,盼望得到举荐之恩。怎敢说观使大人您,定会应允,领会我的话。您称赞他拥有非凡之才,又看重他学有所成。若老朽得到两句赞许,怎敢说毫不领受;年轻人得到一个字夸奖,怎能不恭敬离座。何况弘扬清正之举,尤其难能可贵破格提拔。只有功勋卓著德高望重之重臣,才会乐意带头;其他官员和地方长官,自然争相响应。如同和煦的春风拂过纸面,又似五重奏般奏响丰硕之音。泰山造化之奇伟,难以用笔墨描绘其高远;渤海波澜之壮阔,莫能估量其恩泽之广博。内心深受触动,言辞难以表达真切感受。
德老是赵彦逾的字。《宝庆四明志》上说明赵彦逾“晚年担任资政殿大学士,掌管家乡郡务”。这是杨万里在为女婿争取到“破白”推荐文书后,写给对方的感谢信。通过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即便是杨万里这样身份显赫的人,也对“破白”推荐文书极为看重,感叹其难得,“尤其是获得‘破白’的头一道推荐尤为困难”,他视这份如同春风化雨般的“破白”文书,为后来得到五封推荐文书带来“秋收”般的丰硕成果。
卷一〇九《与权运使》:
某深感不安恭敬地表达急切之请求:女夫子陈经,现任泰宁县丞,在学问上颇有造诣,擅长文辞。治理百姓廉洁仁爱,处理事务勤奋敏捷。早年考中庚戌科进士,曾任吉水主簿。如今恰逢天赐良机,得以奔赴朝廷,在卿月使星即将隐没之际就职。上天或许会助其插上翅膀高飞入云,脱离泥沼畅游深渊。某自认为年老力衰,本不该有所请求,却仗着与阁下曾有十五年同朝为官之旧交,加上今后又是邻邦二千石官员的庇护,故而斗胆上言。诚挚效仿古人选拔人才不避讳亲族的热忱,向上呈递寸心之言恳切推荐。私下认为陈丞,前次任职未满便被免职,这次任通理到明年冬天,刚好完成三次考核。冒昧地希望台座能破例免除嘉泰三年上半年在京城的休假,作为破格任用的先例。名望显赫者率先倡导,各位同僚必然响应。倘若您不忘贫贱时的友情,仍坚守如金石般牢固的交情,愉快地接纳抚慰,还请求明年,先赐予证明文书,以安慰我年迈的心,相信有值得期待的希望。想到这份不图回报的恩情,泰山不算高,大海不算深,哪里只是陈丞能成为您的学生,实际上我也是您的学生啊。一片赤诚之心,上天确实在看着。
杨万里的这封信,和之前提到的《谢赵德老大资举女婿陈丞京状启》一样,都是关于举荐自己女婿的事宜。这封信是请求首章帮忙引荐,那封信是感谢首章引荐。从这两封信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断出,尽管杨万里在这封信里对明显是晚辈的人非常谦卑,甚至说自己也是首章的学生。杨万里为了让亲戚能够快速提升官职,摆脱选拔困境,曾写信给曾经举荐过他的人,表示愿意承受任何羞辱,这也反映出选拔官员晋升过程的艰难和竞争的残酷。然而,从杨万里写给赵彦逾感谢破格举荐的信件来看,他可能同时拜托了其他人帮忙争取破格提拔的机会,但掌管选拔事务的官员很可能拒绝了杨万里的请求,至少没有给予破格举荐,实际上杨万里收到的第一份破格举荐的推荐信正是来自赵彦逾。
从杨万里的这封信里,我们还能看出一些情况。杨万里的女婿陈经登第是在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也就是1190年。但直到十三年后的宁宗嘉泰二年(1202),杨万里请求破白之前,陈经登第的官职依然是选人第六阶修职郎。这表明选人晋升的速度非常慢。
卷一〇四《与提举王郎中(南强)》:
某再次叩拜,恭敬询问尊府大人退休期间大国夫人的身体是否安康。某提出一个请求:妻侄孙罗迪功瀛,年少时就声名显赫,很早就考中进士,勤勉廉洁地履行职责,不断修养自身品德。某曾经当面询问过他的籍贯,希望在新年上半年的任职报告中提及此事。关于破格提拔的事宜,已经得到您的宽厚批准。现在派遣专人前来拜谢恩赐,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许可,实在不敢奢求,感激如同上天般的恩德。
这封信是杨万里写给远亲罗瀛,为其谋求“破白”职位的请求文书。根据信件内容推测,王南强好像曾经当面应承过为杨万里撰写举状的请求。杨万里派人带着信件前往取状,开始时通过问候对方亲属来建立联系,进而委婉地请求对方不要违背承诺。给王南强写信的时间大约在庆元元年(1195)左右,当时长期闲居的杨万里尚未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罗瀛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五年,目前担任迪功郎和分宁县主簿的职务,属于选官体系中地位最低的一档,所以在那个时期,他申请的“破白”官职文书,应当是符合四等七资标准中的按资晋升所需。
从杨万里写给罗瀛的求官信件中可以得知,这次王南强确实履行了承诺,杨万里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不过,由于担任京城官员才是实现仕途的关键,杨万里仍需为罗瀛奔走周旋。因此,又产生了后面这些书信往来。
卷一一一《答赣州张舍人》:
他的行李已经送回,于是呈上奏章,表达感激之情,并且反复请求恩典,想把妻子的侄孙罗令瀛推荐给门下,恳请特别免除今年上半年首次章京的削减,以此作为破格的举动。现在承蒙派遣使者,送来用玉字写的书信,表明金诺的诚意。主帅的战车和旗帜还未到达河阳,而春风却已经吹拂到那里的桃李了。庞恩的特别恩典,何尝不像老身的亲人直接从他的门下出来一样呢?再多的话语也难以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阅读这封信,和之前写给提举王郎中(南强)的那封信一样,目的都是为了给远房亲戚罗瀛谋求“破白”的职务证明文书。但这次的“破白”和上次的意义不同,这次是申请京城机构裁减编制的破格任用。杨万里还另外写过一封信。
卷一一一《答赣州张右史移广西帅》:
本月十一日,已经让文书龚世荣,带着出色的文章呈递上去。现在承蒙派遣骑兵传达教令,却是十六日的书信,大概是双方未能相遇,偶然出现时间错位,估计行程应该已经到达。恭敬地审察帝王谋略元帅,您应当广泛征询意见。从玉虹翠浪的地方,建立罗带碧色的旗帜。恭敬地祝您喜庆满意。我有个非常诚恳的请求:妻侄孙从政郎灵川令罗瀛,已经成年考中科举,擅长文才善于施政,有幸能侍奉读书明理的长辈。那位德高望重的先生,特意中断了庆元七年上半年的京城休假,特意为某人破格举荐。一旦推荐出去,各部门一定会响应。这不仅是因为我承受了这份恩惠,更是因为始终心怀感激地再三询问。
这封信的接收者与前一次通信的收件人是同一个,相隔的时间也不长。但是,收件人已经调任广西地区任职。杨万里前一次的信件寄出后五天就收到了回复,他明白对方是在没有看到他上一封信的情况下回复的,于是他又写了这封信,再次强调之前请求破格提拔的请求。将杨万里写给罗瀛的三封信综合分析,第一封信中杨万里向王南强恳请罗瀛获得晋升时,罗瀛担任迪功郎及分宁县主簿之职,而在后两封信里杨万里向张舍人请求罗瀛晋升时,罗瀛已获擢升两级,职位变为从政郎和灵川县令。尽管职位有所提升,但罗瀛依旧在选官过程中经历波折,因此杨万里仍需为其争取晋升机会。在卷一〇八中,杨万里另有一封《答广西张经略》的书信,是替罗瀛说话的,信里提到“毁弃当初承诺,深知守信重要,肯定不会随意更改”,可见他对张经略可能反悔一事颇为忧虑。但张经略和杨万里似乎交情不浅,两人经常书信沟通。杨万里不仅为罗瀛争取过免除赋税的机会,也曾为名叫陈章的人出面请求过同样的待遇。这封同样以《答赣州张舍人》为题的信件,收录在卷一〇七里。
那人为表忠心而惶恐上奏:陈干章确有非凡才能,文采卓尔不群,年纪轻轻便已高中,却因某种原因声名未显。多年前他担任安福县尉时,虽然生活困顿却更加清廉,离职后长久仍被当地百姓怀念。然而他出身寒微无人引荐,怀才不遇已二十年了。如今有幸遇到一代正直之士、文坛宗师,一旦得到垂青赏识,身价便倍增。冒昧将他推荐给藏书未丰的各位大人,恳请破格授予今年上半年京城任职的机会,助他开启仕途。先生若能率先举荐,众多贤达定会纷纷响应。承蒙知遇之恩,故而敢以此事相陈。
根据名字推测,担任“干办公事”这一品级较低的官职的陈章,可能是先前提及的杨万里女婿陈经的兄长。从这封信的内容来看,陈章尚未及冠就参加科举考试,经历了二十年的波折,至今仍未能摆脱选官的困境。
杨万里在《诚斋集》里,既为儿子和亲属谋求免除刑罚的文书,也为他们申请合并案件的处理意见。合并案件的处理意见,是五封推荐信中的最后一封,缺少这一封,前功可能尽弃。
卷一〇五《答本路赵不迁运使》:
某皇惶有请:赐书之时,不宜即刻招来拜谒,全赖情谊深厚相待,方敢如此不分彼此。妻侄(孙)分宁主簿迪功郎罗瀛,精通经学,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年纪轻轻便已考中功名,处理政务勤勉干练。先前承蒙定叟、南强、帅仓诸位前辈推荐,依照官职章程加以任用,这份知遇之恩,除了贵府还能向谁求助呢?他如今已任职两年,怎敢奢望恩师特别破例,免去今年上半年的考核,助其晋升,实乃感念诸位举荐之情。
先前已提及杨万里为远亲罗瀛接连撰写数封求职信,并促成其获得京官破格任用的举荐,这封信则是为罗瀛谋求合尖职位的收尾之作。根据信函内容可知,转运使赵不迁虽是杨万里的后辈,但为获取这封至关重要的推荐文书,杨万里在信中,竟然恭敬表示,您举荐他等同举荐我自己一般。
卷一〇八《与澧州赵守》:
某十分不安恭敬地表达卑劣的请求:推官吴承直璪,是大儿子妻子的兄弟。他文采斐然,见识聪慧。廉洁自守,勤勉爱民,足以担当世间的重任。某淳熙己酉年暂时管理筠阳时,他担任户掾,得到了极大的帮助。那时我们还没有结亲,首先因为才能出众推荐了他。现在又有余丞相、顾守二章,唐宪也答应给他职位。最缺少的是合尖的仪式。正好有上天的好运,于是得以参与仪仗的尾声。胆敢希望得到您的仁慈,特别免除上半年的一个京削来成就他。仿佛听闻厅堂之内宾客称赞他新官,尚未得到文书,想来也没有争议者。只是台座一旦挥洒墨水推荐,那么五章的恩惠,都将归于门生之下。否则,九仞之台就会因缺一筐土而坍塌。这其中的利害轻重,大小关系,仁德之人必然会为之动心。
这封信是杨万里为长子的妻兄吴璪谋求京城官职的请求。吴璪当时已经升任选官中的最高职位承直郎。《诚斋集》卷一二五中收录了《知漳州监承吴公墓志铭》,这是杨万里为吴璪的父亲吴松年撰写的,完成于绍熙四年(1193),其中明确记载了吴璪担任承直郎的情况。杨万里写这封信的时间大约在嘉泰元年(1201)前后。杨万里在信中提及,淳熙十六年,即1189年,他担任地方官期间,曾以举主身份举荐过这位部下,当时对方尚未成为他的亲属。然而,那次举荐显然未能成功,导致吴璪在谋求承直郎这一最高阶职位上,拖延了十余年。这也反映出,要从中选拔人才,其过程极为不易。
谁可以帮忙写举状,杨万里并不是毫无头绪地乱找门路,事先已经了解情况,做了些可行性分析,比如信里提到的“听说府上宾客称赞很多新官,他们还没用过文书,估计不会有什么竞争”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认为“没竞争”的话,写状子成功的希望很大,所以写信请求帮忙。
《朝野类要》在五纸推荐状中特别标明首份与末份的破白和合尖,表明当时的人认为这两份最为关键。杨万里此信也指出,尤其是合尖,如同堆山九仞,若缺少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杨万里一方面用情感打动你,表示只要你能写好这最后一章推荐状,那么“五章的恩惠都将归于你的门下”;另一方面又用道理说服你,强调就差这一章,“涉及的利益轻重,仁德之人必然会为之动心”。这无疑暗含着如果你不推荐我,就不是仁人的意思。
卷一一〇《与湖北唐提刑》:
深感不安恭敬呈上卑微的请求:小儿年幼无知,我才疏学浅,初次在澧州慈利税务官员处任职,有幸能效劳于您这光辉的旗帜之下,不敢奢望得到像孔子那样上天的法则的指引,庇护在像杜甫那样能容纳万物的屋檐之中,得到您的教导,引领,保全,真是万分幸运。另外陈述一下:之前呈上的报告,曾提到澧州推举吴承直璪为举主的人数已经达到四名,政绩考核符合晋升条件应加授一级。冒昧请求您,恳请特别准许今年下半年或来年上半年免除一次京官的考核,以促成他晋升官阶的荣耀。更祈蚤赐剡发,至恳至扣。
这封信里,杨万里既请唐提刑关照自己的幼子,又为前头那位大儿子的妹夫吴璪设法弄到最终一份合尖的证明文书。先前提到的《与澧州赵守》那封信,正是为了吴璪申请合尖事宜。那么杨万里为何还要托唐提刑帮忙呢?或许是请求的一方婉拒了,又或许屡次碰壁后想多加一道保障。这些内情实在无从探知。从先前了解到的信息判断,杨万里曾分别向多位人士寻求帮助开具推荐信,并且反复强调对方必须信守承诺,由此可见,像杨万里这样在官场具有一定声望的官员,想要通过他人引荐获得举荐文书,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卷一一一里,另有一封《致湖北唐提刑》信件,继续为吴璪争取合尖职位,信中写道:各位官员都推荐人选前来,那融尚未动身,深知此事处理不易,今年上半年的文字,已不敢奢望了,我也怎敢步步紧逼,只是吴推秩满时间临近,今年冬天考核任用已足够,已有四位举主,所最缺乏的,所最紧迫的,正是缺少职司与合尖的文书。这段文字透露出,当时身居官位的士大夫,在履行举荐职责时,自身也面临诸多困扰。按照制度安排,举荐官员的数量受到严格规制,依据官阶和属地划分,每年分配的名额十分有限。由于可供挑选的名额太少,难以满足众多需求。对于地位卑微的普通人登门求助,尚可找借口婉拒,然而面对政界重量级人物的请求,就难以拒绝,因而感到十分为难。杨万里曾表示“怎会步步紧逼”,然而对被举荐者而言,这无疑带来巨大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害自身发展。尽管确实存在为公举贤之人,但撰写举状时,往往掺杂着诸多利益考量和私下交易。
这段文字选自王瑞来所著的《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7月出版,现由澎湃新闻获得授权发布,原文的注释部分在此省略,当前的标题是编辑所定的。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