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词比重提升,南宋诗人陆游为何备受推崇?
2025-10-16 08:08:45发布 浏览4次 信息编号:119708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新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词比重提升,南宋诗人陆游为何备受推崇?
新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显著增强,收录了近两百首作品,署名诗人的作品共计187首,李白、杜甫、苏轼这三位顶尖诗人的作品分别超过十首,王维、白居易、辛弃疾、陆游、杨万里这组次一级诗人的作品数量在五到八首之间各有不同。
提及杨万里,很多人立刻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或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然而,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事迹,便知之甚少,更无法提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爱国诗人”陆游这些公认的称号。
宋朝之后,国家日渐衰弱,陆游诗作里体现的爱国情怀广受赞誉。到了明朝,文学界普遍偏爱唐诗而贬低宋诗,特别是对南宋时期的诗歌更是不屑一顾,胡应麟在《诗薮》里直言不讳地评论道:南渡时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诗人,近体诗的创作越发繁杂,而古体诗的创作却越来越差。
岁月流转,时局变迁,数百年后,推崇陆游贬低杨万里的风气逐渐占据上风。清代文坛不再盲目尊崇唐诗,尤其受到名声受损的钱谦益鼓吹,宋诗重新受到重视,范成大和陆游的创作广受欢迎。乾隆朝时期,朱联所著的《明斋小识》中记载,从康熙年间子月丑月开始,人们纷纷喜爱范成大、陆游的诗歌,家家户户都收藏有他们的诗集。杨万里至今仍被冷落一旁,同期生活在乾隆朝的翁方纲在《七言律诗钞凡例》中评论道,诚斋的诗歌……过于通俗,渐渐充满颓靡不振的调子,致使半壁江山日益走向衰败不堪。真是骇人听闻,“亡国之音”的罪名竟然强加给杨万里。
乾隆十五年官方颁布的《御选唐宋诗醇》在宋诗部分仅挑选了苏轼和陆游的作品,批评杨万里的诗风为“轻浮做作”,通过官方权威认证陆游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
(清)冷枚《杨万里诗意图》
此刻不禁揣测,诸联与翁方纲或许都在迎合圣意。杨万里倡导“师法造化”,其诗作题材包罗万象,乾隆皇帝一生创作逾四万首诗,写诗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作品多是“家常菜肴最京华”之类的浅显诗句,高傲的君主不欣赏杨万里,也合乎情理。许多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陆游持续进步而杨万里急转直下的局面,杨万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逐渐固化成一位仅擅长创作哲理类诗歌和景物类诗歌的诗人。
这位诗人杨万里,在长达八百年的历史里,屡屡被人曲解。陆游和辛弃疾那些充满爱国情怀的佳作,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而杨万里笔下的爱国诗篇,其艺术成就同样不输于他们。
半山后山
不如找到自己的山
宋代是填词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同样取得卓越成就,这种成就源于不断开拓进取,杨万里是众多推动这一进程的诗人中最为重要的一位。
林庚先生认为,宋代诗歌已经衰败了,因为诗界已经无法创造出新的风格,所以最终只能走上抄袭和套路化的道路,北宋时期还有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人勉强维持着局面,但到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文学领域更是死气沉沉,江西诗派因此盛行起来他们尊崇杜甫为先祖,将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视为宗师,在思想观念上主要效仿黄庭坚,由于黄庭坚是江西人,这个文学流派因此得名江西诗派。
江西学派注重每个字都有出处,诗歌创作因此陷入僵局,结果都是些堆砌词句的迂腐文章。
杨万里起初也随从当时的风气,在《荆溪集序》里对此有详尽的说明,他的诗,最初模仿江西派各位先生,接着学习后山(陈师道)的五言律诗,再又学习半山老人(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到晚年又向唐诗学习绝句。
杨万里在36岁时从学习江西诗派转向研习王安石的诗作,原本期待能因此取得新的进展,然而最终却感到“越是钻研,创作越是贫乏”。无论是半山诗风还是后山体,他始终未能寻得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直到50岁那年,他忽然有所领悟,于是便与唐代诗人以及王安石、陈与义等江西诗派前辈们保持距离,不再刻意模仿他们,从此创作心情变得格外舒畅。追求效仿自然的境界达到极致,到后园散步,登上古墙,采摘杞树和菊花,翻越花草和竹子,世间万物纷纷来到面前成为作诗的素材:因为兴致正浓,前面的景物还未玩赏完毕,后面的景象又已逼近,不知不觉间就忘记了写诗的困难。
陈师曾《杨诚斋诗意图册之四》
以课本里的五首诗为例,《小池》里蜻蜓停驻在嫩荷上面,《宿新市徐公店》中孩童追逐着飞舞的蝶儿,《稚子弄冰》里连续呈现的各种动作和声响凝固了生活场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展现的是重重叠叠的西湖景色,《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用连绵的山峰和深邃的沟壑来比喻人生的境遇,这些无不体现着“山中万物皆可入诗”的写作思路,因此姜夔才会说“各处山水都怕遇到你”的玩笑话。宋诗因为出现了“诚斋体”,开辟了新境界,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诗歌演变的关键节点。
这一时期紧随南宋朝政的更迭展开。杨万里三十六岁那年,信奉道学的孝宗皇帝即位,主张妥协的势力受到压制,主张抗争的派别再度受到重用,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等到诗人五十岁的时候,乾淳年间政治清明,南宋迎来了最为兴旺的时段,文学创作也进入鼎盛阶段。
杨万里、陆游、范成大等人当时是文坛的杰出人物,杨万里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公认为诗坛的领军人物。生活年代比这四位诗人晚半个世纪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历代各种诗体时,特别将南宋时期的诚斋体单独列出。杨万里身边的姜特立曾大声发问“当今诗坛谁为主导?诚斋的诗歌规则正在推行”。陆游也公开表示“我不如诚斋,这样的评价是天下人都认同的”。
正心诚意
“诚斋”恪守的一生之学
杨万里家世贫寒,他的父亲杨芾是个乡村贫困的教书先生,为人孝顺而且品德高尚。虽然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杨芾在子女教育上非常用心,常常忍受饥饿寒冷来购买书籍,积累十年得到了几千卷藏书,鼓励万里努力读书,还带他四处去拜访有学问的老师。长大后的杨万里继续坚持学习,得到了王庭珪、胡铨、刘才卲、虞允文等许多知名人士的指导,但对杨万里影响最大的还是张浚。
张浚是抗击金朝的杰出官员,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与杨万里在1160年相识,当时杨万里担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而张浚因为受到投降派万俟卨等人的排挤,已经在永州被贬谪了四年之久。
根据《宋史》记载,杨万里初次拜见张浚遭遇阻碍,多次前往仍未能面见,最终通过书信极力请求,才得以见到张浚本人,依靠《上张丞相书》这篇文章才成功打动张浚。在这封信里,杨万里将张浚被贬谪到永州的境遇,比作孔子在匡地遭受的困境。圣人即便不得志也会四处游历,但在匡地却被误认为是与孔子敌对的奸臣阳虎,两人虽然彼此是死敌,却有着极为相似的相貌,这真是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更有人称颂张浚“经天纬地、安邦定国、开创盛世”,视其如同周公一般。张浚为之深受感动,传授他“端正心智、修养本真”的道理,在仕途与学问上皆给予他诸多扶持。“杨万里始终敬仰他的教诲,将读书的书斋命名为诚斋”,更请胡铨撰写了《诚斋记》。杨万里时刻谨记“端正心智、修养本真”的箴言,且在关键时刻为张浚保全声誉,因此可以说张浚成为了杨万里的精神引路人。
杨万里像
宋史记载的两件事足见杨万里对张浚之赤诚。
乾道七年三月,孝宗打算让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引发了争议。张说位列《宋史·佞幸传》,品行恶劣才能平庸,仅仅因为和高宗是姻亲关系才一直身居高位,正直之士都鄙视与他为伍,就连一同被提拔的刘珙都“不愿与他共享命运”。皇帝坚持任命,宰相虞允文也不敢阻拦。当时左司员外郎兼侍讲的张浚之子张栻上书反对,并严厉质问虞允文。最后皇帝收回成命,张栻却暗里被虞允文指使人构陷,被贬袁州。
杨万里因感于正义,多次向朝廷进言,恳求保留张栻,同时批评同为皇帝师长的虞允文。尽管事情未能挽回,但他高尚的品格和操守却广为流传。孝宗曾平反岳飞冤案,作为一代英主,他看到了杨万里的正直,同年七月,杨万里升任太常博士,皇帝的诏书称赞他“潜心钻研典籍,品行极其刚正”。
宋高宗离世之后,要遴选陪祭高宗宗庙的人员,依照典章制度,需从已故官员中产生候选人,经朝堂商议再由君主最终决定,洪迈以《容斋随笔》闻名,却无视传统规矩,主动推荐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俊四人,此举获得孝宗的赞同。
杨万里上书表示这个名单不合理,并以“欺骗、专断、徇私”三项罪名指责洪迈,声称洪迈的做法如同“混淆是非”。孝宗对此非常愤怒,“你将洪迈比作赵高,那我不是秦二世了”,迅速做出决定,批准了洪迈的名单,接着将两人都贬谪出京城。
端正心思,真诚意念,内外一致,可以料想,当师生二人九泉之下再次相见之时,定会畅饮美酒。
能文能武
忧愤北伐失败,落笔而逝
杨万里担任地方官时政绩斐然,以端正思想和真诚为本,依照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不遗余力地为百姓谋利,直至荆溪任职时已两鬓斑白,两年间从未有丝毫懈怠。淳熙八年,杨万里出任广东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审判、囚徒管理、复核案件及禁令执行等事务,也即何冰所饰演的大宋提刑官角色。当年春天,福建汀州的饥民在盗贼沈师的煽动下发动叛乱。
根据历史学家关履权的探究,宋朝得益于经济进步,城市居民群体逐渐形成,七十多个民间反抗事件规模有限且持续时间不长,并非朝代倾覆的根本因素。汀州爆发饥民叛乱,起先范围并不宽广,由于奉行“注重内部防御、忽视外部防御,强化中央力量、削弱地方力量”的军事部署方式,朝廷军队实力强大而地方武装力量涣散,加上调动兵力程序复杂,最终导致沈师斩杀漳州驻军将领萧统领,随即从福建一路向下进攻至南粤,在行进过程中肆意纵火、屠杀和抢夺。
读书人并非个个都是毫无武力的文雅之人。杨万里不迷信鬼神,带领三千骑兵向东出征,号称“主帅亲自率领三千铁马”,“稍展心中百万雄师”,很快击破了梅州被围的局面,继续追击至潮州,将沈师的主要部队彻底消灭,并且生擒沈师。大年三十那天,杨万里从潮州胜利归来,写了《平定叛军回师出发前往潮州》的诗篇:“并非因池水变红白衣,怎会拄杖漫步到潮阳。官军已肃清狐兔的巢穴,归途莫要独自涉山水。”此事极富传奇色彩,连宋孝宗也亲自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具备“仁者之勇”的特质。杨万里当时已经五十多岁高龄,身为文士却担任武职,并且成功建立功勋,从任何方面来看都值得详细记述。
杨万里擅长军事,勇于作战,怀有强烈的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他担忧国家形势,认为“朝廷与金人议和,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自从秦桧主持和议,国家遭受金人侵害,何时不是因为议和呢?”这明显表达了他坚决抵抗金人的立场。
杨万里途经金国时,创作了“刘岳张韩彰显国家声望,赵张两位宰相奠定帝王基业。长淮河距离很近,分隔了南北两地,秋风湿润了眼眶,想要怨恨却不知向谁倾诉?”张浚的形象依然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然而他这类诗作并不多见,再加上陆游、辛弃疾的光芒太过夺目,在时光变迁里,他的作品并未成为杨万里文学成就的代表性部分,却依然使他承受了国家灭亡的指责。
光宗统治时期,朝堂内讧再度发生,权力斗争异常激烈,杨万里难以忍受这种局面,于1192年辞官归隐,十六年后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他去世前,听说权臣韩侂胄冒险出兵北伐却遭遇惨败,对此深感忧虑和气愤,因而身体每况愈下。家人了解他心系国家,便不再将朝政消息告知他。有一天,忽然有同族子弟从外面回来,急忙告诉他韩侂胄用兵的失败情况。
杨万里悲伤得哭泣不止,严厉斥责韩侂胄,随后写下临终信件,在笔停止书写时与世长辞,信中包含的部分内容是:我的脑袋这样,报效国家却没门路,只有满腔愤懑,只能选择离开。今天就这样走了,写下这些作为告别。(责编:沈沣)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