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站在命运十字路口,为何选择投身仕途?
2025-10-26 09:08:17发布 浏览5次 信息编号:12043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在陶渊明二十九岁,接近而立之年之际,他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眼前存在两个选择,往后迈一步是选择息交绝游、独善其身的隐士之路,往前跨一步是选择投身济世、踏入洪流的仕途之路。
陶渊明选择了向前。
陶渊明于《归去来兮辞》中称,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及“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如此缘故才外出做事,实则此仅为原因之一,后来陶渊明归隐后,晚年生活贫困,房屋遭焚烧,家中人口众多,生活条件较彼时更为恶劣,当时江州刺史邀其出来为官,他不为所动,径直拒绝,这表明对陶渊明而言,仕途并非只是受现实局限,亦是一种从心的抉择。
生于二十九岁那年的陶渊明,其从事的最先一份工作,乃是担任江州祭酒一职。江州这个地方,实际上指的便是九江,那可是陶渊明的故乡所在之处,距离家门并不遥远,于他而言,这般情形是极为便利的。然而,存在着众多人并不太了解的这般状况,也就是,祭酒究竟是属于何种官职呢?
最先说的祭酒,是在祭祀礼仪之际浇奠祭祀之人,通常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出任,自汉代起始,变成了官名,《汉书·王莽传》记载:“为太子……又设置师友祭酒以及侍中、谏议、六经祭酒各一人。”至晋代时,晋武帝设立国子祭酒,往后历代大多加以沿用,乃是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员,任职的人一般得通晓文史,掌管书籍文典,江州祭酒,也就等同于江州(九江)主管教育文化的官员。
对于初出茅庐之人而言,江州祭酒这一官职清贵,实则不算低,陶渊明理应在地方上存有一些声望,方可被推荐任职,然而在礼乐崩坏、军阀掌权的魏晋南北朝,人才拔擢依靠的是讲究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并非读书科考,江州祭酒不但是个边缘化的职务,并且对于陶渊明清高济世的愿望,堪称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不久陶渊明便辞官离去。
有一种说法,陶渊明之所以辞官,是由于不喜欢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 。王凝之名气不算大,可来头却不小 ,他的父亲乃是“书圣”王羲之 ,他的弟弟是王献之 ,他的妻子名气同样很大 ,是素有“咏絮才”的谢道韫 。王凝之迷信五斗米教 ,敌人都已经攻打到城楼了 ,可他还跪在坛前祷告 ,最终祸及全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谢道韫手持刀刃守在家门前抗击 ,从容被捕 ,她的大无畏风骨让敌军也深为佩服 ,进而将她释放 。据说啊,当年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后,回娘家省亲时,一直闷闷不乐,家里人就问她,你嫁给王家公子,还有啥不满足的呢。她回答说,不意天壤之中 乃有王郎,出自《世说新语贤媛》,意思是家里都是才俊名士,没想到天底下竟然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才女的那种郁闷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人 作为陶渊明的上司,王家又和陶侃曾是政敌,他任职没多久就请辞,这也算说得过去 。
固然史书讲他“难以胜任吏职”所以辞官返家,没过多久州里又征召他去做主簿这一官职比祭酒要高,可他都不去,依旧在家中赋闲,能够明确的是,他虽未踏入仕途,然而江州处在长江中游,战略位置仅次荆州与京口,每次时局一有动荡,此地都会遭受影响。
就算陶渊明想要不问世间诸事,他那颗怀有家国之情的心也不一定能够全然安静下来。在出仕从政的路途上,陶渊明眼前始终存在两个榜样,一个是从底层小吏开始做起,逐步迈向公候之途的曾祖陶侃;还有一个是进入军阀幕府,成为关键幕僚,借助军阀的权势去达成政治理想的外祖孟嘉。第一条道路因江州祭酒的 告终,所以陶渊明转向第二条道路。
公元398年九月,桓玄担任了江州刺史这一职务,到了十月,在江州他被众人推举成为盟主,陶渊明看到了从政的另外一条途径,他当时正值壮年,年龄大概在三十六岁左右,还有再次尝试一次的资本以及勇气。
陶渊明进入桓玄的幕府,原因之一是孟嘉具有榜样力量,原因之二是孟嘉在桓玄父亲桓温的幕府待了多年,有着良好的关系与人脉,并且桓玄本人“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出自《晋书桓玄传》),他著有《桓玄集》二十卷,具备诗人气质,还曾颁布改简为纸的命令,让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朝廷公文的书写载体,更关键的是,在当时的政局里,桓玄年轻且势力强大,他以荆州为根据地,掌控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区域,那时人们把挽救晋朝的期望寄托在了他身上。
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有一位年青有为的人物出现了,他来到了江州,当时桓玄担任江州刺史的时候年纪还不到三十岁,其与陶渊明的父辈有着良好的交情,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爱好,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基于这些因素,陶渊明应该是抱持着很大的热情进入到桓玄麾下的,而证据便是他得到了桓玄的重用。
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两首诗里,我们晓得公元400年时,陶渊明赶赴京都,他是受桓玄差遣前往京都去出使的,而这个任务不是亲信之人根本无法担任 。
前往京都的第二年时,陶渊明母亲离世,他归家奔丧且依制守孝丁忧,就此终结了于桓玄幕府大约三年左右的那段经历。三年以后桓玄篡晋号称楚,成了逆臣,又过一年被诛杀 。
公元404年,陶渊明处于四十不惑的年纪,思想走向成熟,他有着奔走于朝廷与军阀间的阅历,也有在军阀幕府供职的经验,或许他尚未丧失济世信心,还愿意再进行一次尝试,三年孝期未满,陶渊明便出仕了,担任讨伐桓玄的刘裕军中参军 。
陶渊明才刚给桓玄做了幕僚,怎么马上就投身刘裕的手下?这好像和后世众多夸赞陶渊明“不事二主、忠于晋朝”的评价不一致。更别提后来刘裕也谋朝篡位,建立了刘宋朝廷,最终终结了晋朝的历史,开启了南北朝的混战局面。
事实上,桓玄彼时身为篡位的逆臣,这其实并非是什么难以理解的状况,而刘裕则是高举着“讨逆”的大旗,并且做到了“以身范物,威禁内外,但仅仅经过二三日便见风俗顿时改观”(出自《宋书·武帝纪上》),要说刘裕的话,他出身于一介布衣,还重用寒士,在后世更是被赞誉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同于那些世家大族,他并没有篡位的根基所在,如此看来便是一位端庄公正的新阶层领袖,给已然摇摇欲坠的东晋王朝带去了希望。可实际上刘裕一直都不敢将自身的野心暴露出来,是在十六年之后才实施篡位之举,在当时他是将晋室从危难之中挽救了出来,然而谁又能够知晓十六年之后的种种事情呢?
或者存在这样的可能,陶渊明选择出仕实际是出于无奈之举,他曾经担任过桓玄的幕僚,如今桓玄谋划叛逆之事,众人便会对他的态度产生怀疑,刘裕带领军队征讨抵达寻阳,他鉴于自身根基不够深厚,格外重视招揽各类人才,那时陶渊明身为江州名士,并且也曾是桓玄的幕僚,倘若陶渊明愿意回应他的征辟,此举不但能够证明他所率领的是正义之师,是顺应民心的,又能够展现出他求贤若渴的宽广肚量,还能够争取到晋朝的旧臣,毕竟陶渊明可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后人 。双方各自持有立场,中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牵线搭桥之人,像王导的曾孙王弘,身为陶渊明的同僚,又于刘裕手下凭借战功获封侯爵,是能够 speak up 的。后来还有殷景仁、颜延之这类人,皆为陶渊明的好友,同时受到刘裕的器重。能够这么讲,仕途这条通路对于陶渊明而言始终是畅通无阻的,只是取决于陶渊明自我选择接纳还是停滞不前。
陶渊明与刘裕的关系好像并非亲近,他仅担任刘裕镇军参军一职约一年时间后便转任建威参军,去给刘裕手下的另一位大将建威慑军刘敬宣当幕僚,不清楚这是陶渊明自身的想法还是被排挤到权力中心之外 。
在陶渊明担任刘裕幕僚的这一年当中,刘裕有主要动作,其动作是消灭桓玄旧部,陶渊明的处境尴尬,这种尴尬可想而知。并且刘裕主要精力放在军事方面,他重用嫡系,凭借战功进行大封,陶渊明被冷落,这种被冷落同样能够想象。依据陶渊明诗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其中诗为“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在刚进入刘裕幕府的时候,陶渊明心怀希望,他想要有所作为,既然通向仕途的机会已然来临,莫如顺天应命走上这条道路。故而于诗里他又撰写出“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这般充满蓬勃气息的诗句 。
不久,刘敬宣遭刘裕猜忌,向晋安帝自请上表,解除建威将军官职,又解除江州刺史官职,陶渊明受命替其前往建康上表,途中经安徽钱溪,写下一首诗,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表明其思想从做官向回归田园发生大转折。
既然建威将军职务已被解除,那么建威参军顺理成章便能够离开,陶渊明凭借彭泽离自家距离近、存在官田可用于酿酒的缘由,寻得一个彭泽令的职位去担任。他担任彭泽令的时长相较于之前都更为短暂,仅仅八十多天,然而也就是在这极为短暂的日子里,他留存下了令后世一直津津乐道的故事。有人讲他身处彭泽之际,为了能够喝酒,打算让公田全都种植可以用来酿酒的秫谷(即有粘性的高粱),鉴于妻子的要求,才种植了五十亩粳米以及一顷五十亩的秫谷。更加出名的缘由是,他不想“束带”去见督邮,于是脱口而出名言“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随后辞官离去。这个故事流传范围非常广,被萧统记载在了《陶渊明传》里,到底是真是假没办法考证。陶渊明在诗中只是说因为妹妹离世去奔丧,所以辞官离去,从此之后不管朝廷怎样征召,生活多么困顿,他都不再踏入世局。
东晋末年,时局风云突变,陶渊明多次置身政治漩涡中心,他绝非后来一些人所认为的,仅因恬淡性情不适宜为官。他怀揣政治理想并付诸行动,他曾直面酷烈黑暗世道且勇敢迈进,他眷恋自家田园但也期望更多田园免遭灾祸。唯有理解这个多面且立体的陶渊明,方能更懂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构筑桃花源理想国的陶渊明,超脱于时代的陶渊明。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